李中梓

《傷寒括要》~ 卷上 (35)

回本書目錄

卷上 (35)

1. 鬱冒

(即昏迷也,鬱結而氣不舒,昏冒而神不清也。《經》云:虛寒則為鬱冒,然有宜下者。)

太陽下後復汗,表裡俱虛,致冒。汗出則表和自愈,里未和,然後復下。(小承氣湯)陽明小便下利,大便乍難乍易,微熱,喘冒不臥,有燥屎也。(大承氣湯)少陰但欲寐,利止而眩冒者死。厥陰不利清穀,脈沉遲面赤,身微熱,必鬱冒汗出而解。

按海藏謂心火熏肺,所以神昏,若下之則誤矣。宜梔子芩連湯。脈浮在丙,宜導赤散。脈沉在丁,宜瀉心湯。劉河間云:熱者脈必數,然熱甚而反致沉細,謂為寒者誤也。宜解毒加大承氣下之。或失下而脈微昏冒者,若急下之,則殘陰暴絕,不下亦死。以解毒湯,養陰退陽,則脈和而生。仲景曰:血虛而厥,厥而必冒。又曰:少陰下利止,眩冒者死。蓋虛極而脫也。或虛或實,細心明辨之。

白話文:

鬱冒就是昏迷的意思,是因為鬱結而氣不順暢,導致昏沉冒昧,神志不清。《黃帝內經》說:虛寒就會導致鬱冒,但也有適合用瀉下法治療的情況。

太陽病發汗後又再次發汗,導致表裡都虛弱,就會引發昏冒。發汗後如果表症調和了就會自然痊癒,但如果裡症沒有調和,就再用瀉下法治療。(用小承氣湯)陽明病小便通暢卻腹瀉,大便時而困難時而容易,身體微微發熱,喘息、昏冒且無法躺臥,是因為腸胃有乾燥的糞便。(用大承氣湯)少陰病只是想睡覺,腹瀉停止但出現眩暈昏冒的就會死亡。厥陰病腹瀉不消化食物,脈象沉遲,臉色發紅,身體微微發熱,必定會出現鬱冒、出汗而痊癒。

金元名醫海藏認為是心火上炎燻灼肺部,導致神志昏迷,如果用瀉下法治療就會錯誤。應該用梔子芩連湯。脈象浮現在寸關部位(丙部),應該用導赤散。脈象沉在尺部(丁部),應該用瀉心湯。劉河間說:發熱時脈象必定快,但熱到極致反而會導致脈象沉細,認為是寒證就錯了。應該用解毒藥加大承氣湯來瀉下。如果錯失了瀉下的時機,導致脈象微弱、昏冒,這時如果急著瀉下,就會導致剩餘的陰氣突然耗竭,不瀉下也是死路一條。應該用解毒湯來滋養陰液、退散陽氣,這樣脈象調和才能活命。張仲景說:因為血虛導致厥逆,厥逆一定會伴隨昏冒。又說:少陰病腹瀉停止,卻出現眩暈昏冒的就會死亡。這是因為虛弱到極點而脫證。有時是虛證,有時是實證,要仔細分辨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