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中梓

《傷寒括要》~ 卷上 (6)

回本書目錄

卷上 (6)

1. 察口唇法

唇焦黑為脾熱。腫赤為熱甚。青黑為冷極。口苦為膽熱。口甜為脾熱。口燥咽乾為腎熱。舌乾燥渴為胃熱。口噤為痙風。上唇有瘡。狐蟲食臟。下唇有瘡。惑蟲食肛。唇青舌卷。唇吻反青。環口黧黑。魚口氣促唇口顫搖。氣出不返。皆死症也。

白話文:

察口唇法

嘴唇焦黑是脾臟有熱。腫脹發紅是熱盛。青黑色是寒邪極盛。嘴巴苦是膽有熱。嘴巴甜是脾臟有熱。嘴巴乾燥咽喉乾渴是腎臟有熱。舌頭乾燥口渴是胃有熱。嘴巴緊閉是痙攣性疾病。上嘴唇長瘡,是蟲子侵蝕內臟。下嘴唇長瘡,是蟲子侵蝕肛門。嘴唇青紫舌頭捲曲、嘴唇發青、嘴唇四周烏黑、嘴巴像魚嘴一樣呼吸急促,嘴唇和嘴巴顫抖,氣息出不去,這些都是死症。

2. 察舌法

在青則無胎。在半表半裡白胎而滑。在裡則黃胎。熱甚則黑胎。芒刺。不熱。不渴。黑胎。有津為寒。舌乃心苗。紅為本色。故吉。黑為水色。故凶。凡舌硬。舌腫。舌卷。舌短舌強者。十救一二。舌縮神昏。脈脫者死。陰陽易。舌出數寸者死。夏月黑胎可治。冬月黑胎難治。

黑胎刮不去。易生刺裂者死。凡見舌胎。以井水浸青布。擦淨舌胎。薄荷細末。蜜調敷之。吐舌者。摻冰片末。即收。

白話文:

察舌法

舌頭青色表示沒有胎兒(懷孕)。舌苔半在舌面,半在舌根,顏色發白且光滑。舌苔只在舌根則為黃色。如果熱症嚴重,舌苔則為黑色。舌苔上出現芒刺狀,但並不伴隨發熱和口渴,舌苔卻是黑色,且有津液,則屬於寒症。舌頭是心的苗芽,紅色是舌頭的本色,所以是吉利的徵兆;黑色是水的顏色,所以是不吉利的徵兆。凡是舌頭僵硬、腫脹、捲曲、短縮或強直的,十個病人中只有一兩個能治好。舌頭縮進去,神志昏迷,脈搏微弱,則會死亡。陰陽失調,舌頭伸出幾寸長,也會死亡。夏天出現黑色舌苔可以治療,冬天出現黑色舌苔則難以治療。

黑色舌苔刮不掉,容易產生刺裂,則會死亡。凡是看到舌苔,就用井水浸濕青布,擦拭乾淨舌苔,再用薄荷粉末加蜂蜜調和敷在舌頭上。如果舌頭吐出來,就撒上冰片粉末,就能夠使舌頭縮回去。

3. 察耳法

耳輪紅潤者吉或黃或白。或黑或青。枯燥者凶。耳聾腫痛。屬少陽可治。耳聾舌卷唇青。屬厥陰難治。

白話文:

察耳法

耳朵輪廓紅潤者是吉利的徵兆,即使顏色偏黃或偏白也無妨;但若是發黑或發青,則是不祥之兆。耳朵乾燥枯燥者,凶多吉少。耳朵腫痛且聽力下降,屬於少陽經病症,是可以治療的。但如果同時伴隨耳朵聾、舌頭捲曲、嘴唇發青的症狀,則屬於厥陰經病症,較難治療。

4. 察身法

身輕能轉側吉。身重難轉側凶。凡陰症。手足冷。蜷臥惡寒。好向壁臥。閉目惡明。懶見人。陰毒身如被杖。重難轉側。凡陽症。身輕手足暖。開目喜見人。皮膚潤澤者生。枯燥者死。頭重視深。天柱骨倒者死。循衣摸床。兩手撮空。神去而魂亂也。脈浮而洪。身汗如油。喘而不休。形體不仁。乍靜乍亂。此為命絕。

白話文:

察身法

身體輕盈,能輕鬆翻身是吉兆;身體沉重,難以翻身則是不祥之兆。凡是陰虛證候,手腳冰冷,蜷縮著身體怕冷,喜歡靠牆躺臥,閉眼怕光,懶得見人,陰邪入體,身體如同被棍棒打過一般沉重,難以翻身。凡是陽盛證候,身體輕盈,手腳溫暖,眼睛睜開喜歡見人,皮膚潤澤者可活,皮膚乾燥者則會死亡。頭部沉重下垂,天柱骨歪斜者會死亡。病人沿著衣服摸床,兩手空握,這是神氣離散,魂魄紊亂的表現。脈搏浮大有力,渾身汗如油出,呼吸急促不止,身體麻木不仁,時而安靜時而躁動,這是生命將盡的徵兆。

5. 察聲

(少陰咽中有瘡則不語太陰火來乘金則無聲)

出言壯厲。先輕後重為外感有餘之症語言懶怯。先重後輕。為內傷不足之症。怒罵叫號。奔走不定。謂之狂言。無人則言。見人則止。謂之獨言。語無倫次。數數更端。謂之譫語。一事一語。頻頻諄復。謂之鄭聲。睡則多言。喚醒則止。謂之睡中呢喃。出言不正。旋自知非。

謂之錯語。鼻塞聲重為傷風。唇瘡聲啞為狐惑。口噤攣搐為痙症。鼻鼾語澀為風溫。(笑為心聲呼為肝聲哭為肺聲歌為脾聲呻為腎聲)

白話文:

察聲

少陰經咽喉有瘡瘍,就會不說話;太陰經火盛剋金,也會失聲。

說話聲音洪亮有力,先輕後重,是外感邪氣過盛的症狀;說話聲音懶散怯弱,先重後輕,是內傷精氣不足的症狀。怒罵咆哮,到處亂跑,稱為狂言;沒人的時候說話,見到人就停止,稱為獨言;說話前言不搭後語,反覆無常,稱為譫語;一句話反覆絮叨,稱為鄭聲;睡著時說話,叫醒就停止,稱為睡中呢喃;說話說錯了,自己馬上意識到錯誤,稱為錯語。

鼻子堵塞聲音沉重,是傷風感冒;嘴唇生瘡聲音嘶啞,是狐惑病;嘴巴緊閉抽搐,是痙攣症;鼻鼾聲重,說話聲音粗糙,是風溫病。

(笑是心的聲音,呼是肝的聲音,哭是肺的聲音,歌是脾的聲音,呻吟是腎的聲音)

6. 察脈

(浮大動數滑為陽沉澀弱弦微為陰)

浮候,舉指於皮膚之上。輕手得之曰浮。主在表之症。浮緊有力。無汗惡寒。為寒傷營。浮緩無力。有汗惡風。為風傷衛。

中候,尋指於肌肉之間。不重不輕而得曰中。主半表半裡之症。洪而長者。陽明胃脈也。弦而數者。少陽膽脈也。

沉候,按指於筋骨之下。重手得之曰沉。主在裡之症。沉數有力。為熱邪傳裡。沉遲無力。為直中陰經。

浮為表屬陽。沉為里屬陰。遲則為寒。數則為熱。數大無力。為陽中伏陰。浮數有力。為純陽。浮緊有力。為寒在表。沉實有力。為陰中伏陽。沉細無力。為純陰。沉數有力。為熱邪傳裡。浮而遲澀。浮而軟散。皆虛。浮而緊數。浮而洪滑。皆實。沉而細弱。沉而遲伏。皆虛。沉而滑數。沉而堅大。皆實。乍大乍小。乍數乍疏。此為死脈。亦為祟脈。

細察浮中沉三候。而別其有力。無力。則陰陽表裡虛實。自無遁情。但能於此精求。臨症萬無一失。陽症之脈。以大則病進。小則病退。陰症之脈。以沉伏病進。遲緩病退。汗後脈當安靜。躁亂者死。溫後脈當漸出。歇止者死。表症而脈伏者。有邪汗也。昏沉而脈靜者。欲戰汗也。

陰症見陽脈者生。真陽來復之象。任受補也。陽症見陰脈者死。正氣衰微之象。不任受攻也。

足脈二條。一曰趺陽。又名衝陽。又名會源。陽明胃脈也。在足面大指間。五寸骨間動脈是也。病勢危篤。當診趺陽。以察胃氣之有無。蓋土為萬物之母。後天之根本也。經曰。衝陽絕死不治。一曰太谿。少陰腎脈也。在足內踝。後跟骨上陷中動脈是也。病勢危篤。當診太谿。以察腎氣之有無。蓋水為天一之元。先天之根本也。經曰。太谿絕死不治。

白話文:

察脈

脈象浮大、動數、滑利為陽證,沉澀、弱小、弦細為陰證。

浮脈,手指輕輕放在皮膚表面即可觸及,稱為浮脈,主要反映表證。浮脈有力而緊,無汗惡寒,為寒邪侵犯營衛;浮脈無力而緩,有汗惡風,為風邪侵犯衛氣。

中脈,手指按壓在肌肉之間,不輕不重即可觸及,稱為中脈,主要反映半表半裡之證。脈象洪大而有力者,為陽明胃經;脈象弦細而數者,為少陽膽經。

沉脈,手指用力按壓在筋骨之下才能觸及,稱為沉脈,主要反映裡證。沉脈有力而數,為熱邪深入臟腑;沉脈無力而遲,為寒邪直中陰經。

浮脈屬表屬陽,沉脈屬裡屬陽。脈象遲緩為寒證,脈象數疾為熱證。脈數而有力,為陽中夾陰;脈浮數有力,為純陽;脈浮緊有力,為寒邪在表;脈沉實有力,為陰中夾陽;脈沉細無力,為純陰;脈沉數有力,為熱邪傳裡;脈浮而遲澀、脈浮而軟散,皆為虛證;脈浮而緊數、脈浮而洪滑,皆為實證;脈沉而細弱、脈沉而遲伏,皆為虛證;脈沉而滑數、脈沉而堅大,皆為實證。脈象時大時小,時數時疏,此為死脈,也是不祥之兆。

仔細觀察浮、中、沉三種脈象,分辨其有力或無力,就能判斷陰陽、表裡、虛實,沒有任何情況可以隱瞞。只要能精於此道,臨證診斷就不會出錯。陽證的脈象,脈大則病情加重,脈小則病情減輕;陰證的脈象,脈沉伏則病情加重,脈遲緩則病情減輕。出汗後脈象應當安靜,躁亂則凶險;溫服藥物後脈象應當漸漸有力,脈象停滯則凶險。表證而脈象沉伏者,預示會有惡汗;昏沉而脈象靜者,預示將要出汗。

陰證出現陽脈為吉兆,是真陽恢復的象徵,可以接受治療;陽證出現陰脈則為凶兆,是正氣衰敗的象徵,不能承受治療。

足部有兩條重要的脈象:一條是趺陽脈,又名衝陽脈,又名會源,屬於陽明胃經,位於足背大拇指與第二趾之間的動脈,病情危急時,應診察趺陽脈以判斷胃氣有無。因為脾胃為後天之本;經書記載:衝陽脈絕則死,不可救治。另一條是太谿脈,屬於少陰腎經,位於內踝後跟骨上陷中的動脈,病情危急時,應診察太谿脈以判斷腎氣有無。因為腎為先天之本;經書記載:太谿脈絕則死,不可救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