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括要》~ 卷上 (6)
卷上 (6)
1. 足陽明經症治
陽明胃經。乃兩陽合明於前後。腑居中土。萬物所歸。其經起於鼻交頞中。絡目循於面。行身之前。終於足大指。其症目痛。鼻乾。不眠。頭額痛。身微熱。惡寒。脈洪長。此陽明標病。宜葛根湯解肌。身熱渴飲汗出惡熱。脈洪數。此陽明本病。宜白虎湯清熱。潮熱自汗譫渴。
不惡寒。反惡熱。揭去衣被。揚手擲足。癍黃狂閉。或手足乍冷乍溫。腹滿硬痛喘急。脈沉數。此正陽明腑病。調胃承氣湯下之。自汗者勿利小便。恐津液枯竭也。
白話文:
足陽明經的症狀與治療
陽明胃經,是兩個陽經交會於身體前後,臟腑位於中焦(脾胃),萬物之氣都彙集於此。經脈起於鼻樑與頸項交接處,連通眼睛,循行於面部,沿著身體前側,最終到達大腳趾。其症狀包括:眼睛疼痛、鼻腔乾燥、失眠、頭額疼痛、身體微熱、畏寒、脈搏洪大有力。這些是陽明經的表證(輕症),可以用葛根湯來疏解肌表。如果出現發熱、口渴、出汗、煩熱,脈搏洪大而快速,這是陽明經的本證(較重症),可以用白虎湯來清熱。如果出現潮熱、自汗、神志不清、口渴,不畏寒反而怕熱,掀開衣被,躁動不安,皮膚發黃,神志昏迷,或者手腳忽冷忽熱,腹部脹滿堅硬疼痛、呼吸急促,脈搏沉而快速,這是陽明經腑證(最重症),需要用調胃承氣湯來瀉下。如果患者自汗,則不要使用利尿的藥物,以免造成津液枯竭。
2. 足少陽經症治
少陽膽經。膽無出入。主半表半裡。其經起於目銳眥。上頭角。絡耳中。循胸胃脅。行身之側。終於足小指。其症頭角痛。目眩。胸脅痛。耳聾。寒熱。嘔口苦。胸滿。脈弦數。此經不從標本。從乎中治。只用小柴胡湯和解。別無他藥。禁汗。禁吐。禁下。禁利小便。
白話文:
足少陽膽經病症的治療
膽經的病症,性質介於表裡之間。經脈起於眼睛外角,向上到達頭角,連接到耳中,沿著胸、胃、脅肋,循行於身體側面,最終到達足小指。症狀包括頭角疼痛、頭暈目眩、胸脅疼痛、耳聾、寒熱交替、嘔吐且口苦、胸悶、脈搏弦細而快。治療膽經病症不需依照表裡證候來治,應從中間入手,只用小柴胡湯來疏通和解,不用其他藥物。忌諱發汗、催吐、瀉下、利尿。
3. 足太陰經症治
太陰脾經。乃三陰之首。故名太陰。其經起於足大指。上行至腹。絡於咽。連舌本。循身之前。其症身熱腹痛。咽乾。手足溫。或自利不渴。此熱邪傳入太陰標病。柴胡桂枝湯。腹滿痛。口渴。發黃茵陳湯。小便赤。大便閉。是太陰本病。桂枝大黃湯。初病起。不熱。不渴。
頭不痛。便怕寒。胸腹滿痛。或吐瀉。手足冷。小便清白。或嘔呃。是本經直中寒邪。宜理中湯初病起。不熱不渴。胸腹滿痛。手足冷。氣口沉細。此內傷生冷。宜治中湯。
白話文:
足太陰經的疾病及其治療方法:
脾經是足太陰經,為三陰經之首,故名太陰。其經脈起於足大拇指,向上運行至腹部,絡於咽喉,連接舌根,沿著身體前側運行。症狀表現為身體發熱、腹痛、咽喉乾燥、手腳溫暖,或者腹瀉但不口渴,這是熱邪侵入太陰經的標證,可用柴胡桂枝湯治療。如果腹部脹滿疼痛、口渴、黃疸,則是用茵陳湯。小便赤紅、大便秘結,這是太陰經的本病,宜用桂枝大黃湯。
初期發病,不發熱、不口渴、頭不痛,但怕冷,胸腹部脹滿疼痛,或者嘔吐腹瀉,手腳冰冷,小便清澈,或者嘔逆呃逆,這是本經直接受寒邪侵襲,宜用理中湯治療。初期發病,不發熱、不口渴,胸腹部脹滿疼痛、手腳冰冷、呼吸微弱,這是內傷生冷之邪,宜用理中湯治療。
4. 足少陰經症治
少陰腎經。人之根蒂也。三陰交中名曰少陰。其經起於足心湧泉穴。上行貫脊,循喉,絡舌本,下注心胸,行身之前。其症引衣蜷臥,惡寒,口躁咽乾,譫語,口渴,便閉,脈沉有力。此熱邪傳入少陰本病。大承氣湯急下之。初起身熱,面赤足冷,本經自受夾陰傷寒,標本俱病也。
麻黃附子細辛湯,溫經散寒。若陰躁欲坐泥水井中,雖欲飲而不受,面赤足冷,脈沉或脈雖大,按之如無。此陰極發躁,本病也。宜四逆合生脈散,退陰回陽。身熱煩躁,面赤足冷,脈數大無力。此虛陽伏陰,標本俱病。宜加減五積散,溫解表裡。初病起,頭不痛,口不渴,
身不熱,便厥冷蜷臥,腹痛吐瀉,或戰慄,面如刀刮,脈沉細。此少陰直中寒邪。宜四逆湯,急溫之。無熱惡寒,面青,小腹絞痛,足冷脈沉,蜷臥不渴,或吐利昏沉,手足甲青,冷過肘膝,脹滿不受藥。此夾陰中寒本病也。宜人參四逆湯溫補之。六經之中,惟此經難辨,以燥渴便閉,
脈沉實知其熱。脈沉遲別其寒。
白話文:
足少陰經疾病的治療
足少陰腎經,是人體的根本。三陰交會的地方稱為少陰。此經起於足底湧泉穴,向上經過脊柱,循行喉嚨,連繫舌根,向下到達心胸,運行於身體的前方。其症狀包括:裹衣蜷臥、惡寒、口乾舌燥、譫語、口渴、便秘、脈沉有力。這是熱邪侵入少陰經的本病,應當使用大承氣湯迅速瀉下。初期出現身熱、面紅足冷,這是少陰經本身受到寒邪夾擊,屬於標本兼病。
可用麻黃附子細辛湯溫經散寒。如果出現陰虛躁動,想坐在泥水井中,雖然想喝水卻喝不下,面紅足冷,脈沉或脈雖有力但按之如無,這是陰氣極度虛弱而導致躁動,屬於本病,宜用四逆湯合生脈散,回陽救逆。若出現身熱煩躁、面紅足冷、脈數大而無力,這是虛陽被陰邪所伏,標本兼病,宜加減五積散,溫解表裡。初期發病,頭痛、口渴、身熱等症狀均不出現,僅僅表現為厥冷蜷臥、腹痛吐瀉,或戰慄,面色蒼白如刀刮,脈沉細,這是少陰經直接受寒邪侵襲,應當使用四逆湯緊急溫暖。如果沒有發熱卻惡寒,面色青白,小腹絞痛,足冷脈沉,蜷臥不渴,或吐瀉昏沉,手足指甲青紫,寒冷超過肘膝,腹部脹滿拒藥,這是寒邪夾雜陰邪侵犯少陰經的本病,應該用人參四逆湯溫補。六經之中,唯有此經最難辨別,若出現口乾舌燥、便秘,脈沉有力,則知其為熱證;脈沉遲則知其為寒證。
5. 足厥陰經症治
厥陰肝經。三陰交盡。名曰厥陰。乃六經之尾。其脈起於足大指。上環陰器抵小腹。循脅上口唇。與督脈會於巔。行身前之側。其症煩滿囊拳。消渴舌卷。譫語便閉。手足乍溫乍冷。脈沉有力。此熱邪傳入厥陰本病大承氣湯急下之。寒熱似瘧。脈浮緩。此熱邪在經標病。柴胡桂枝麻黃各半湯。
不嘔清便。不藥自愈。初病起。不熱渴。不頭疼。便怕寒厥冷。或小腹至陰痛。或吐瀉體痛。嘔涎沫。唇面手足甲俱青。冷過肘膝舌卷囊縮。脈沉微。此直中本病茱萸四逆湯急溫之。
白話文:
足厥陰經的病症和治療
肝經是厥陰經,也是三陰交會之處,所以稱為厥陰。它是六經的終點。經脈起於足大拇指,向上環繞陰部到達小腹,沿著脅肋上升到口唇,與督脈在頭頂會合,再沿著身體前側運行。其病症表現為腹部脹滿、握拳、口渴、舌頭捲曲、譫語、便秘、手腳忽冷忽熱,脈象沉而有力。這是熱邪入侵厥陰經的本病,需用大承氣湯急下瀉熱。如果寒熱交替像瘧疾一樣,脈象浮而緩,這是熱邪停留在經絡表面的病症,要用柴胡桂枝麻黃各半湯治療。
若不嘔吐,大便通暢,則不需用藥,可自行痊癒。疾病初期,如果沒有發熱口渴、頭痛等症狀,反而怕冷、厥冷,或者小腹及陰部疼痛,或伴有嘔吐、腹瀉、全身疼痛,嘔吐涎沫,嘴唇、臉色、手腳、指甲都發青,冰冷超過肘膝,舌頭捲曲,陰囊收縮,脈象沉而微弱,這是寒邪直中厥陰經的本病,需用茱萸四逆湯緊急溫中。
6. 可汗
頭項體痛。或腰痛背強。或肢節痛。拘急。或洒洒惡寒。或翕翕發熱。或煩熱。脈浮緊或浮數。皆表症也。宜發其汗。
白話文:
頭痛、頸痛、全身疼痛,或者腰痛背僵硬,或者四肢關節疼痛、肌肉拘緊,或者覺得冷颼颼的惡寒,或者忽冷忽熱,或者煩躁發熱。脈象浮緊或浮數,這些都是表證。應該要讓患者出汗。
7. 不可汗
無表症或身有汗。或口燥舌乾。或口苦咽乾。或咽中閉塞。或亡血虛家。或淋瀝瀉利。或陰虛勞倦。或夢遺精滑。或臍旁動氣。或風溫。濕溫。中暑。或瘡痛。或厥。或產後。或經水適來適斷。或太陽與少陽並病。頭項強痛。眩冒。心下痞。頭痛而熱。脈弦細。屬少陽經。或脈沉。或脈微弱。並不可汗。
白話文:
沒有外在症狀或本身沒有汗,或者口乾舌燥,或者口苦咽乾,或者咽喉阻塞,或者失血虛弱,或者小便淋漓不暢,或者陰虛體弱,或者夢遺滑精,或者肚臍旁氣機紊亂,或者風溫病、濕溫病、中暑,或者瘡瘍疼痛,或者厥證,或者產後,或者月經時有時無,或者太陽經和少陽經同時生病,伴隨頭項強痛、頭暈目眩、心下痞悶、頭痛發熱,脈象弦細,屬少陽經病證,或者脈象沉細,或者脈象微弱,這些情況都不宜發汗。
8. 可下
蒸蒸發熱。便閉。或潮熱腹滿痛。或潮熱譫語。或陽明自汗。胃燥譫閉。或陽明無汗。小便不利。懊憹。必發黃。或脈滑譫語。或潮熱。手足腋下汗出。譫閉。或目中不了了。便閉。或小便不利。乍難乍易。微熱喘滿。不臥有燥屎。或吐後脹滿不減。或下利脈滑數為宿食。或下利臍腹硬痛。
或痞滿燥實。癍黃狂閉揭去衣被。揚手擲足。或汗吐下後。微煩。小便數。大便難。或轉失氣。或小腹滿痛。小便利。大便黑為蓄血。皆可下也。
白話文:
持續發熱,大便秘結。可能伴隨潮熱、腹部脹滿疼痛;或潮熱、神志不清;或陽明經症候群伴自汗;胃燥、神志不清、便秘;或陽明經症候群不汗,小便不利,煩躁不安,必然會發黃;或脈象滑數,神志不清;或潮熱,手腳及腋下出汗,神志不清、便秘;或眼睛模糊不清,大便秘結;或小便不利,排尿時而困難時而容易,輕微發熱、胸悶;不能平躺,有乾燥的糞便;或嘔吐後脹滿感未減輕;或腹瀉,脈象滑數且有力,為宿食;或腹瀉伴臍腹硬痛。
可能腹部痞滿、乾燥堅實,黃疸、神志不清、大便秘結,掀開衣被,揚手擲足。或汗、吐、瀉後,輕微煩躁,小便次數增多,大便困難;或氣機逆亂;或小腹脹滿疼痛,小便通暢,大便黑色為蓄血。以上這些情況,都可以使用下法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