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中梓

《傷寒括要》~ 卷上 (7)

回本書目錄

卷上 (7)

1. 太陽脈似少陰少陰症似太陽辨

太陽脈似少陰。少陰症似太陽。雖曰相似。治法不同。脈沉發熱。同也。以其有頭疼。故名太陽病。陽症脈當浮。今反不浮而沉。里必虛寒也。身體疼痛。但宜救里。使正氣內強。逼邪出外。用乾薑生附出汗而解。若里不虛寒。則必脈浮。正屬太陽麻黃湯症矣。脈沉發熱。同也。

以其無頭疼。故名少陰病。陰症當不熱。今反發熱。寒邪在表。未傳於裡。但皮膚鬱閉而為熱。如在裡無熱。用麻黃附子細辛湯。麻黃髮表間之汗。附子溫少陰之經。假使寒邪在裡。則外必無熱。當見吐利厥逆等症。正屬少陰四逆症矣。蓋少陰表邪浮淺。發熱反為輕。太陽正氣衰微。

脈沉反為重。熟附配麻黃。發中有補。生附配乾薑補中有發。仲景之旨微矣。

白話文:

太陽經脈的症狀看似像少陰經,少陰經的病症也看似像太陽經。雖然症狀相似,但治療方法卻大不相同。脈象沉而發熱,這兩者是相同的。但因為太陽病有頭痛,所以稱為太陽病。陽證的脈象應該浮,現在卻反而沉,內裡必定虛寒。身體疼痛,就應該先救治內裡,讓正氣內強,逼使邪氣外散。因此使用乾薑、生附子來發汗解表。如果內裡不虛寒,脈象就會浮,那就屬於太陽病的麻黃湯證了。脈象沉而發熱,這兩者是相同的。

但因為少陰病沒有頭痛,所以稱為少陰病。陰證通常不發熱,現在卻反而發熱,這是寒邪在表,還沒有傳入內裡,只是皮膚閉塞而導致發熱,內裡並沒有熱。可以用麻黃附子細辛湯治療,麻黃發表散寒,附子溫煦少陰經。假設寒邪已經進入內裡,則外邪不會發熱,會出現嘔吐、腹瀉、厥逆等症狀,這就是少陰病的四逆湯證了。總之,少陰病表邪較淺,發熱較輕;太陽病正氣衰弱,脈沉則發熱較重。熟附子配麻黃,是發汗之中兼顧溫補;生附子配乾薑,是溫補之中兼顧發汗,這是張仲景用藥的精妙之處。

2. 從症不從脈四條

脈浮為表。治宜汗之。若脈浮大。心下硬有熱。屬臟者攻之。不令發汗。脈沉為里。治宜下之。若少陰病。始得之反發熱脈沉者。麻黃附子細辛湯微汗之。脈促為陽。治宜清之。若脈促而厥冷。炙之溫之。此又非促為陽盛之論矣。脈遲為寒。治宜溫之。若陽明脈遲。不惡寒。身體濈濈汗出。用大承氣下之。此又非遲為陰寒之論矣。四者皆從症不從脈也。

白話文:

浮脈代表病邪在表,應該用發汗的方法治療。但如果浮脈有力且洪大,心下堅硬脹滿伴有熱感,屬於臟腑病變,就要攻邪,不能發汗。沉脈代表病邪在裡,應該用下瀉的方法治療。但如果少陰病初期,反覆發熱而脈沉,可用麻黃附子細辛湯微微發汗。脈搏急促代表陽氣亢盛,應該用清熱的方法治療。但如果脈搏急促伴有厥冷,就要溫熱治療,這就不是單純的陽盛了。脈搏遲緩代表陽氣不足,應該用溫熱的方法治療。但如果陽明經脈遲緩,不惡寒,身體卻自汗淋漓,就要用大承氣湯瀉下,這也不是單純的陰寒了。以上四種情況,都是根據症狀治療,而不是單純根據脈象來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