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中梓

《傷寒括要》~ 卷上 (7)

回本書目錄

卷上 (7)

1. 不可下

脈雖沉。有表症。或惡風寒。或頭背項腰。強痛拘急。或嘔吐。或腹脹。時滿時減。或不轉失氣。或腹脹可按。或有動氣。或腹如雷鳴。或陽明面赤。或咽中閉塞。或夾陰面赤。或硬在心下。或小便清白。或內傷或房勞。或胎前。或產後。或崩漏。或經水適來適斷。或脈虛。或脈浮大。或緊皆不可下。

白話文:

脈象雖沉,卻有表證,可能怕風寒,或頭、背、項、腰疼痛僵硬,或嘔吐,或腹脹時輕時重,或脹氣不通,或腹脹按壓無痛,或腹部有氣體活動的聲音,或腹部像打雷一樣響,或陽明經循行部位(臉部)發紅,或咽喉阻塞,或陰經循行部位(臉部)發紅,或心窩處硬塊,或小便清澈,或因內傷、房事過度、懷孕早期、產後、崩漏(月經量過多或不規律)、經期不穩定等原因造成,脈象虛弱、浮大或緊,這些情況都不可以服用下瀉藥物。

2. 可吐

病在膈上。或胸滿多痰。或食在胃口。或胸滿微煩。或胸中懊憹或胸中痛欲按。或寸口脈滑。或寒氣在胸煩滿。或寸脈沉伏。或乾霍亂。心腹刺痛。皆宜吐之。

白話文:

疾病位於膈膜以上,或者胸部滿悶痰多,或者食物停滯在胃口,或者胸部滿悶略感煩躁,或者胸中感到懊惱不適,或者胸中疼痛想要按壓,或者寸口脈滑數,或者寒氣在胸部導致煩悶滿脹,或者寸脈沉而無力,或者乾霍亂伴隨心腹部刺痛,這些情況都適合催吐。

3. 不可吐

邪在膈下。或膈上寒乾嘔者。宜溫忌吐。或老弱。或素虛。或陰虛。或房勞。或胎前產後。經水適來適斷。或脈虛細。皆不可吐。

白話文:

邪氣停留在膈肌下部。或者膈肌上方寒邪導致乾嘔的人,應該溫和治療,忌諱催吐。年老體弱、素體虛弱、陰虛火旺、房事過度、孕期前後、月經來潮或經期不穩定、脈象虛弱細微的人,都禁忌催吐。

4. 可溫

直中陰經。或無熱惡寒。或嘔吐不止。或冷痛泄瀉。或戰慄蜷臥。面如刀括。或四肢逆冷。或夾陰面青。或下後利不止,或舌卷囊縮。厥冷。或胃寒呃逆脈沉遲無力者。悉當溫之

白話文:

若患者病症直犯陰經,可能沒有發熱但畏寒,或嘔吐不止,或腹痛腹瀉且感寒冷,或畏寒蜷縮臥床,面色蒼白如刀削,或四肢冰冷,或面部一邊發青,或下痢不止,或舌頭捲曲內縮,四肢厥冷,或胃寒呃逆,脈象沉弱遲緩無力者,都應該使用溫熱療法。

5. 不可溫

燥渴咽乾。或身熱。小便赤。或喜飲冷。或大便閉或脈數大有力。皆不可溫。

白話文:

口乾舌燥,咽喉乾燥,或身體發熱,小便顏色深黃,或喜歡喝冷飲,或大便秘結,或脈搏頻數有力,這些情況都不可溫熱治療。

6. 急下

(五症)

急者病勢危篤不可稍緩也。少陰舌乾口燥。恐熱消腎水。大承氣湯急下之。少陰自利純清水。心下硬痛。燥渴。大承氣湯急下之。陽明汗多熱甚。恐胃汁干。大承氣湯急下之。目睛不明。腎水已竭。熱而便閉大承氣湯急下之。陽明腹滿痛為土實。急用大承氣湯下之。

白話文:

病情危急,必須立刻處理。少陰證出現舌乾口燥,擔心熱邪耗傷腎陰,應立即服用大承氣湯攻下。少陰證患者腹瀉,瀉下物為清澈的水樣便,伴隨心下硬痛、口乾渴,應立即服用大承氣湯攻下。陽明證患者汗出很多,發熱嚴重,擔心胃液耗竭,應立即服用大承氣湯攻下。眼睛看不清楚,腎水已耗竭,伴隨發熱便秘,應立即服用大承氣湯攻下。陽明證患者腹部脹滿疼痛,屬於實證,應立即服用大承氣湯攻下。

7. 急溫

(二症)

少陰。內寒已甚。陽氣欲絕。急用四逆湯。少陰。膈上有寒飲。乾嘔不可吐者。急用四逆湯溫之。

白話文:

少陰症候,內寒已深,陽氣將盡,需緊急使用四逆湯。另一種少陰症候,膈上有寒飲停滯,乾嘔卻吐不出來,也需緊急使用四逆湯溫暖身體。

8. 發熱

(發熱者無休止也潮熱者時熱時止如潮之有汛也煩熱者虛而煩躁發熱也)

太陽發熱。頭痛。項強。腰脊痛身痛。骨節痛。惡寒無汗。脈緊。(麻黃湯)惡風有汗脈浮。(枝桂湯)發熱。煩渴。小便不利。太陽傳本病。(五苓散)陽明發熱。目痛。鼻乾。不眠。微惡寒。頭額痛。脈洪長。(葛根湯)表裡俱熱。口渴。脈洪數。(白虎湯)譫狂渴閉。

惡熱。脈沉數。(承氣湯)少陽發熱。耳聾。脅痛。寒熱嘔。口苦。頭角痛。脈弦數。(小柴胡湯)三陰惟少陰有表熱。但脈沉。足冷。(麻黃附子細辛湯)下利厥。裡寒外熱。(人參四逆湯)汗後。發熱脈躁疾。下利。熱不止。皆死。

白話文:

發熱

持續發燒,沒有間歇的是發熱;時而發熱時而退燒,像潮水漲落一樣的是潮熱;感覺煩躁不安且發熱的是煩熱。

太陽經脈發熱,伴隨頭痛、頸項僵硬、腰背痛、全身痛、關節痛、怕冷無汗,脈象緊,用麻黃湯。怕風有汗,脈象浮,用桂枝湯。發熱、口渴、小便不利,是太陽經病邪傳到膀胱經,用五苓散。陽明經發熱,伴隨眼睛痛、鼻子乾燥、失眠、輕微怕冷、額頭痛,脈象洪大有力,用葛根湯。表裡都發熱,口渴,脈象洪大而快速,用白虎湯。神志不清、口渴、小便閉塞,惡寒,脈象沉而快,用承氣湯。少陽經發熱,伴隨耳聾、脅肋痛、寒熱交替、嘔吐、口苦、頭部兩側痛,脈象弦細而快速,用小柴胡湯。三陰經中只有少陰經會有表證發熱,但脈象沉,腳冷,用麻黃附子細辛湯。腹瀉、厥逆,裡寒外熱,用人參四逆湯。出汗後,仍然發熱,脈象躁急,腹瀉,熱度不退,都會死亡。

9. 惡寒

(寒邪客於榮衛故惡寒身雖熱不欲去衣被也雖里症悉具而微惡寒亦表未解當先解其外俟不惡寒方可攻裡)

太陽發熱。惡寒。(麻黃湯)少陰無熱。惡寒。(四逆湯)汗後。惡寒。(桂枝芍藥湯)陽明背微惡寒。口渴。心煩。(白虎加人參湯)少陰口中和。背惡寒。(附子湯)少陰惡寒。厥冷自利。煩躁脈不至者死。

白話文:

惡寒

外邪入侵營衛導致惡寒,雖然身體發熱,卻不願脫衣被。即使裡證都已出現,但因為惡寒,說明表證尚未解除,應當先治療表證,等到不惡寒了,再治療裡證。

太陽經發熱,惡寒,用麻黃湯治療。少陰經沒有發熱,但惡寒,用四逆湯治療。出汗後,惡寒,用桂枝芍藥湯治療。陽明經背部輕微惡寒,口渴,心煩,用白虎加人參湯治療。少陰經口中濕潤,背部惡寒,用附子湯治療。少陰經惡寒,手腳厥冷,腹瀉,煩躁,脈搏微弱,則預後不良。

10. 惡風

(邪風傷,衛故惡風悉屬於陽三陰經症並無惡風也)

太陽無汗。惡風。(麻黃湯)有汗。惡風。(桂枝湯)汗後不解。表裡俱熱。時時惡風。煩渴。(白虎加人參湯)汗多亡陽。惡風。(桂枝朮附湯)風濕相搏。骨節痛。短氣。小便不利。自汗。惡風。(甘草附子湯)

白話文:

太陽經脈無汗,怕風。(適合服用麻黃湯)出汗了,卻仍然怕風。(適合服用桂枝湯)出汗後症狀未解,表裡都發熱,經常怕風、口渴。(適合服用白虎加人參湯)出汗太多,陽氣受損,怕風。(適合服用桂枝附子湯)風寒濕邪互相侵襲,關節疼痛、呼吸短促、小便不利、自汗、怕風。(適合服用甘草附子湯)

11. 潮熱

(一日一發屬陽明症如潮之有信旺於未申故日晡乃發)

陽明潮熱。大便硬與。(大承氣湯)不硬者不與。先與小承氣。轉失氣者。燥糞也。可與大承氣。不轉失氣者。初硬後心溏。慎勿攻。攻之則脹滿不食。太陽病。小有潮熱。大結胸。(大陷胸湯)潮熱者。外欲解。可攻裡也。手足汗出者。大便已硬。(大承氣湯)譫語。潮熱。有燥屎。(大承氣湯)潮熱。大便溏。小便利。胸脅滿。(小柴胡湯)

白話文:

潮熱:

陽明經的潮熱,大便乾燥的,可以使用大承氣湯;大便不乾燥的,則不用。如果先用小承氣湯後,反而出現氣虛的症狀(即轉失氣),是因為燥熱傷津導致糞便乾燥,可以使用大承氣湯。但如果使用小承氣湯後沒有出現氣虛,只是開始大便乾燥,後來卻出現腹瀉(心溏),則要謹慎用藥,不可攻下,否則會導致腹脹、食慾不振。

太陽經的病症,輕微潮熱,伴有大結胸症狀的,可以使用大陷胸湯。潮熱伴有想解表(發汗)的症狀,可以攻裡(攻下)。手腳出汗,大便乾燥的,可以使用大承氣湯。

出現譫語、潮熱、大便乾燥的,可以使用大承氣湯。潮熱、大便稀溏、小便量少、胸脅部脹滿的,可以使用小柴胡湯。

12. 往來寒熱

(邪在半表半裡表多則寒甚里多則熱甚或往或來日二三發非如瘧疾之止作有時也)

傷寒十餘日。熱結在裡。往來寒熱。(大柴胡湯)往來寒熱。胸脅滿。心煩。喜嘔。或心下悸。小便不利。(小柴胡湯)已汗復下。胸脅滿。小便不利。渴而不嘔。但頭汗出。心煩往來寒熱。(柴胡桂枝幹薑湯)

白話文:

往來寒熱

感冒十多天,熱邪鬱結在裡,出現時冷時熱的症狀。(治療用大柴胡湯)時冷時熱,胸脅部滿悶,心煩意亂,想嘔吐,有時心下悸動,小便不利。(治療用小柴胡湯)已經出汗又腹瀉,胸脅部滿悶,小便不利,口渴但不嘔吐,只有頭上出汗,心煩意亂,時冷時熱。(治療用柴胡桂枝幹薑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