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括要》~ 卷上 (5)
卷上 (5)
1. 從脈不從症四條
表症宜汗。此其常也。然發熱頭痛。脈反沉身體疼痛。當救其里。用四逆湯。里症宜下。此其常也。日晡發熱屬陽明。脈浮者宜汗。用桂枝湯。結胸症具。宜陷胸湯下之。然脈浮大者不可下。下之則死。當治其表。身疼痛者。宜桂枝麻黃解之。然尺中遲者不可汗。營血不足故也。當調其營四者皆從脈不從症也。
白話文:
表面症狀適合發汗,這是常理。但是,如果發熱頭痛,脈象卻沉而身體疼痛,就應該治療裡證,服用四逆湯。裡證適合下瀉,這是常理。如果下午發熱屬於陽明經症狀,脈象浮者適合發汗,服用桂枝湯。如果是胸部脹滿的結胸症,應該用陷胸湯瀉下。但是,如果脈象浮大就不能瀉下,瀉下就會死,應該先治療表證。身體疼痛者,應該用桂枝麻黃湯治療。但是,如果寸口脈遲緩就不能發汗,因為營血不足,應該調理營血。以上四種情況都是根據脈象治療,而不完全依照症狀來治療。
2. 合病並病論
合病者。兩陽經。或三陽經齊病。不傳者也。並病者。一陽經先病未盡。又過一經。而傳者也。太陽陽明並病。若並未盡。所謂太陽症不罷。面赤佛郁。煩躁短氣。是傳未盡。尚有表症。當麻黃桂枝各半湯汗之。若並已盡所謂太陽症罷。潮熱。手足汗出。便硬。譫語。當承氣湯下之。
三陽合病。皆自下利。太陽陽明合病。葛根湯。太陽少陽合病。黃芩湯。少陽陽明合病。調胃承氣湯。
白話文:
合病並病論
合病是指兩條或三條陽經同時生病,病情不會互相傳遞。並病是指一條陽經生病尚未痊癒,又傳染到另一條陽經。
太陽經和陽明經同時生病,如果病情尚未完全恢復,例如仍然出現太陽經的症狀(例如臉紅、胸悶、煩躁、呼吸短促),表示病情尚未完全傳遞過去,還存在表證,應該服用麻黃桂枝各半湯發汗治療。如果病情已完全恢復,太陽經症狀消失,但出現潮熱、手腳出汗、便秘、譫語等症狀,則應該服用承氣湯瀉下治療。
三條陽經同時生病,都會出現腹瀉。太陽經與陽明經同時生病,服用葛根湯;太陽經與少陽經同時生病,服用黃芩湯;少陽經與陽明經同時生病,服用調胃承氣湯。
3. 陽厥陰厥辨
陽厥者。初得病。身熱頭疼。以後傳入三陰。大便閉。小便赤。譫渴躁亂。見諸熱症而發厥者。熱極反兼勝已之化也。熱微厥亦微。宜四逆散。熱深厥亦深。宜承氣湯。陰厥者。初得病。無身熱頭疼。面寒肢冷。引衣蜷臥。見諸寒症而發厥者。輕則理中湯。重則四逆湯。二厥之脈。皆沉。陰厥沉遲而弱。指頭常冷。陽厥沉而滑。指頭常溫。
白話文:
陽厥陰厥的區別:
陽厥,初期發病時,身體發熱、頭痛,之後症狀蔓延到三陰經,大便秘結,小便赤黃,神志不清、煩躁不安,出現發厥的現象,這些都是因為熱邪太盛,導致身體功能失調所致。熱邪較輕,發厥也較輕,宜用四逆散治療;熱邪較重,發厥也較重,宜用承氣湯治療。
陰厥,初期發病時,沒有發熱和頭痛的症狀,反而臉色蒼白,四肢冰冷,喜歡裹衣蜷縮著睡覺,出現發厥的現象,這些都是寒邪所致。症狀較輕者,可用理中湯治療;症狀較重者,則需用四逆湯治療。
兩種厥症的脈象都沉,但陰厥的脈沉而遲緩微弱,指尖總是冰冷;陽厥的脈沉而滑利,指尖溫度正常。
4. 傷寒禁忌
誤投麻黃。汗多亡陽。誤投承氣。下多亡陰。老弱虛人。但當微利。或豬膽。或煉蜜導之。尺脈弱者禁下。寸脈弱者禁吐。吐蛔一症。雖有熱症。大忌寒涼。誤服必死。初愈勿驟進參耆。邪氣得補即復。脈虛神倦者。不在禁例。宜隨機活變。傷寒欲飲水為欲愈。不可禁絕。不可多與。初愈勿過飽。勿勞動。勿憂怒。勿行房。勿食羊肉。勿多飲酒。勿輕見風。
白話文:
傷寒禁忌
服用麻黃錯誤,出汗太多會損耗陽氣;服用承氣湯錯誤,瀉下太多會損耗陰氣。年老體弱虛弱的人,只能輕微通便,可用豬膽汁或煉蜜引導排便。寸脈(反映心肺功能)虛弱者禁止催吐,尺脈(反映腎臟功能)虛弱者禁止瀉下。治療蛔蟲病,即使有發熱症狀,也絕對禁止服用寒涼藥物,錯誤服用會導致死亡。疾病初愈,不要突然大量服用人參黃芪等補藥,邪氣遇到補藥會再次發作。脈象虛弱、精神倦怠者,不在此禁忌之列,需根據實際情況靈活應變。傷寒病人想喝水是病情好轉的跡象,不能禁止喝水,但也不能喝太多。疾病初愈,不要吃太飽,不要勞動,不要憂慮憤怒,不要房事,不要吃羊肉,不要多喝酒,不要輕易受風。
5. 死症歌
兩感傷寒不須治。陰陽毒過七朝期。黑癍下厥與上竭。陽症見陰脈者危。舌卷耳聾囊更縮。陰陽交及摸尋衣。重暍除中皆不治。唇吻青兮面黑黧。咳逆不已並臟結。溲屎遺失便難醫。汗出雖多不至足。口張目陷更何為。喘不休與陰陽易。離經脈見死當知。結胸症具煩躁甚。直視搖頭是死時。少陽症與陽明合。脈弦長大救時遲。汗後反加脈躁疾。須知臟厥死無疑。
白話文:
死症歌
兩種寒邪交感不必治療。陰陽毒邪超過七天。出現黑色斑點,下肢厥冷或上焦氣竭。陽證卻出現陰脈者很危險。舌頭捲曲、耳朵聾、小便失禁,並且不停摸尋衣物。嚴重中暑,除了初期以外都無法治療。嘴唇發青,臉色黑而暗沉。咳嗽不止,並且臟腑阻塞。大小便失禁,很難治療。即使出汗很多,卻不夠量。嘴巴張開,眼睛凹陷,還能有什麼辦法呢?呼吸喘息不止,陰陽氣機錯亂。脫離經絡的脈象出現,就知道要死了。胸部阻塞,煩躁嚴重,直視前方,搖頭晃腦,就是死期到了。少陽證與陽明證合併,脈象弦長有力,即使搶救也晚了。汗出後反而脈象急促躁動,要知道臟腑衰竭,死亡無疑。
6. 用火法
服發表藥。汗不得出。用薪火燒地。長久掃去。以熱水灑之。取蠶沙柏葉桃葉。少加糠麩。皆鋪燒地上。約厚三寸。鋪席令病人臥。多被密覆。汗即至矣。候周身至腳心俱透。用溫粉。(白朮藁本川芎白芷米粉各等分為細末)撲之。汗止上床。最得力者。蠶沙桃柏葉也。糠麩乃助其厚耳。
白話文:
服用發表藥物後,汗卻出不來。可以用柴火燒地,燒完後長時間掃去餘燼,再灑上熱水。然後取蠶沙、柏葉、桃葉,少量加入糠麩,混合均勻後鋪在燒過的土地上,厚度約三寸。鋪上席子讓病人躺臥其上,蓋上許多被子,嚴密覆蓋。這樣就能出汗了。等到全身包括腳心都出透汗後,用溫和的藥粉(白朮、藁本、川芎、白芷、米粉各等份磨成細末)撲在身上。汗止後即可上床休息。其中,蠶沙、桃葉、柏葉效果最好,糠麩只是為了增加厚度而已。
7. 用水法
水七碗。燒鍋令赤。投水待沸。取起。再燒鍋赤。又以水投之。如此七次。取湯一碗。乘熱飲之。溫覆取汗神效。熱甚者。以青布浸新汲水中。貼病人胸前。熱則易之。或置病人於水中。或浸手足。或漱口。表未解。及陰症似陽者忌之。
白話文:
用水法:取七碗水,燒熱鍋子直到發紅。倒入水,等到沸騰後將水取出。重複這個步驟七次,最後取一碗湯,趁熱喝下。再蓋上被子讓病人發汗,效果很好。如果病人發燒很厲害,可以用浸過新汲水中的青布,貼在病人胸前,熱了就換掉。或者把病人泡在水中,或是泡手泡腳,或者漱漱口。但如果表症還沒解,或陰症類似陽症的病人,則禁止使用此法。
8. 摘陶氏七法
發狂難制。醋炭氣入鼻即定。方可察其陰陽。以脈之有力無力為辨。腹痛有陰有陽。將涼水半碗與病人飲之。痛減者屬熱。痛增者屬寒。更參脈來有力無力。
寒症脈伏。或吐瀉脫而無脈。以薑汁好酒各半盞。與病人服。脈出者生。不出者死。更覆手取之而無脈。則絕矣。
鼻衄不止。山梔炒黑為末。吹入鼻中。外用濕紙搭於鼻沖。其血自止。吐血不止。韭汁磨墨呷之。如無韭汁。雞子清亦可。赤屬火。黑屬水。有相制之理。
陰毒昏憒。唇青。肢冷。甲黑。藥不得入。將蔥一握束緊。切去根葉。留白三寸如餅。將麝半分填臍內。後加蔥餅。以火熨之。爛即易。約三餅可醒。先灌薑汁。後服姜附湯。未醒。灸關元穴三十壯。不醒者必死。
服藥即吐者。生薑汁半盞熱飲。吐即止。大抵寒藥熱飲。熱藥冷飲。中和之劑溫飲。補湯須用熟。(慢火久煎)利藥不嫌生。(猛火急煎)
白話文:
摘陶氏七法
病人發狂難以控制,用醋和炭燃燒產生的氣體讓他吸入,就能使他鎮靜下來。然後再觀察他的陰陽虛實,以脈象的有力無力來判斷。腹部疼痛分為陰虛和陽虛兩種。先給病人喝半碗涼水,疼痛減輕的是熱症,疼痛加劇的是寒症,再結合脈象的有力無力來判斷。
寒症的脈象會隱弱,或者出現嘔吐、腹瀉、脫水等症狀,甚至摸不到脈搏,此時應給病人服用等量薑汁和好酒各半杯。脈象恢復跳動的就能活,脈象仍然摸不到則必死。如果再次診脈,仍然摸不到脈搏,那就徹底沒救了。
鼻出血不止,將山梔子炒黑研磨成粉末,吹入鼻中,並在鼻樑(鼻沖穴)外敷濕紙,就能止血。吐血不止,喝下韭菜汁磨成的墨汁,如果沒有韭菜汁,雞蛋清也可以代替。紅色屬火,黑色屬水,這是相生相剋的道理。
陰寒毒邪導致神志不清、昏迷,嘴唇青紫,四肢冰冷,指甲發黑,藥物無法服用時,取一把蔥,捆緊後去掉根和葉,只留下白色部分約三寸,切成餅狀;再取半錢麝香填入肚臍內,然後放上蔥餅,用火熨燙,燙爛後立即更換。大約用三個蔥餅就能使其清醒。先灌服薑汁,再服用生薑附子湯。如果還不醒,就在關元穴灸三十壯。如果還是不醒,必死無疑。
服藥後立即嘔吐,應喝半杯熱薑汁,就能止住嘔吐。總的來說,寒性藥物要用熱水送服,熱性藥物要用冷水送服,溫和的中性藥物則用溫水送服。補益的湯藥必須用熟火慢煎,瀉下的藥物則可以用猛火快煎。
9. 足太陽經症治
太陽膀胱經。為諸經之首,四通八達之衢,故多傳變。其經起於目內眥,從頭下後項,連風府,行身之背,終於足小指。其症頭項痛,腰脊強,噁心拘急,體痛,骨節痛,發熱,惡寒,此表症標病。脈浮緊有力,無汗為表實,寒傷營血,宜麻黃湯發表;浮緩無力,有汗為表虛。
風傷衛氣,宜桂枝湯實表散邪。身疼熱甚而煩,脈浮而緊,此傷風見寒脈也;身不疼,熱少不煩,脈浮而緩,此傷寒見風脈也,俱用大青龍湯發之。脈靜為不傳,脈躁盛為欲傳。如脈浮,發熱煩渴,小便不利,此太陽傳本病,宜五苓散利之。小便如常者,不可利也,恐引邪入里。
為熱結膀胱,又不可下,恐表邪乘虛入里,為痞滿結胸,協熱下利,雖當汗者,亦勿太過,恐其亡陽肉瞤筋惕。故有汗禁麻黃,無汗禁桂枝,有汗勿再汗,汗多則小便不利。
白話文:
膀胱經是全身經絡之首,如同交通要道,四通八達,因此容易發生病變。它從眼內角開始,經過後腦勺、風府穴,沿著背部下行,最終到達小腳趾。
症狀包括頭頸疼痛、腰背僵硬、噁心、腹部絞痛、全身疼痛、關節疼痛、發燒、怕冷,這些都是表證。脈象浮緊有力,無汗是表實證,由於寒邪傷及營血,應服用麻黃湯發汗解表;脈象浮緩無力,有汗是表虛證,風邪侵犯衛氣,應服用桂枝湯散邪解表。
如果全身疼痛、發熱嚴重且煩躁,脈象浮緊,這是風寒夾雜的脈象;如果身體不痛,發熱輕微不煩躁,脈象浮緩,這是寒邪夾雜風邪的脈象,都應該服用大青龍湯發汗。脈象平和表示邪氣未傳,脈象躁盛則表示邪氣將要傳變。如果脈象浮,發熱煩渴,小便不利,這是膀胱經之邪氣傳入裡面的病症,應該服用五苓散利尿;如果小便正常,就不要服用利尿藥,以免將表邪引入內部。
如果膀胱積熱,也不宜使用瀉下藥,以免表邪乘虛而入,導致痞滿、胸悶、腹痛、下痢等症狀。即使需要發汗,也不可過度,否則容易耗損陽氣,導致肌肉抽搐。因此,有汗者禁用麻黃湯,無汗者禁用桂枝湯,有汗後不要再發汗,出汗太多會導致小便不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