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中梓

《傷寒括要》~ 卷上 (18)

回本書目錄

卷上 (18)

1. 手足汗

(胃主四肢為津液之主手足汗出為熱聚於胃是津液旁達也經曰手足濈然汗出大便已硬宜下之陽明中寒不能食小便不利手足汗欲作痼瘕不可下)

陽明譫渴滿閉。手足汗出。(大承氣湯)中寒不能食。水穀不化。手足汗出。(理中湯)

白話文:

手足汗

手腳出汗,是因為胃部積熱,導致體內津液外洩。經書上說,如果手腳大量出汗,大便乾燥,應該瀉下通便。若是陽明經寒邪內盛,導致吃不下東西,小便不利,手腳出汗的情況又將成為慢性疾病,則不宜瀉下。

陽明經熱盛,煩渴口乾,腹部脹滿便秘,伴隨手腳出汗,則可用大承氣湯治療。若是陽明經寒邪內盛,吃不下東西,水穀消化不良,伴隨手腳出汗,則可用理中湯治療。

2. 動氣

(藏氣不調,肌膚間築築跳動,病人先有痞積,而後感寒,醫者不知,妄施汗下,致動其氣,隨藏所主,而見於臍之左右上下,獨不言當臍者,脾為中州,以行四臟之津液,左右上下且不宜汗下,何況中州,其敢輕動乎!)

動氣在右。誤汗則衄,煩渴,飲即吐水。(先服五苓散,次服竹葉湯)誤下則津渴,咽燥,鼻乾,眩悸。(人參白虎湯加川芎)動氣在左,誤汗則頭眩,汗不止,筋惕肉瞤。(先服防風白朮牡蠣湯,汗止服小建中湯)誤下則腹內拘急,食不下,雖身熱而蜷臥。(先服甘草乾薑湯,後服小建中湯)動氣在上。

誤汗則氣上衝心。(李根湯)誤下則掌握,熱煩,身上浮冷,熱汗自泄,欲得水自灌。(竹葉湯)動氣在下。誤汗則無汗,心大煩,骨節痛,目暈,惡寒,食即吐。(先服大橘皮湯,吐止小建中湯)誤下則腹滿,頭眩,食則下清穀。(甘草瀉心湯)

白話文:

動氣

氣血運行失調,導致皮膚肌肉跳動。病人起初有腹部腫塊,之後感覺寒冷,醫生卻不明原因,錯誤地使用發汗或瀉下方法,結果導致氣機紊亂。氣的運行受臟腑影響,因此症狀會出現在肚臍周圍(上下左右),但唯獨肚臍處沒有症狀。因為脾臟位於腹部中央,負責運化全身津液,肚臍周圍都不宜使用發汗或瀉下療法,更何況是腹部中央,怎能輕易擾動呢?

若氣機紊亂在右側,錯誤使用發汗療法會導致鼻出血、煩躁口渴,喝水就吐。(先服用五苓散,然後服用竹葉湯)錯誤使用瀉下療法則會口乾舌燥、咽喉乾燥、鼻乾、頭暈心悸。(服用人參白虎湯加川芎)

若氣機紊亂在左側,錯誤使用發汗療法會導致頭暈、持續出汗、肌肉抽搐。(先服用防風白朮牡蠣湯,出汗停止後服用小建中湯)錯誤使用瀉下療法則會腹部絞痛、食慾不振,雖然身體發熱卻蜷縮臥床。(先服用甘草乾薑湯,然後服用小建中湯)

若氣機紊亂在上部,錯誤使用發汗療法會導致氣往上衝,衝擊心臟。(服用李根湯)錯誤使用瀉下療法則會手腳冰冷、煩躁、身體浮腫冰冷、自汗不止、想大量喝水。(服用竹葉湯)

若氣機紊亂在下部,錯誤使用發汗療法會導致不出汗、心煩意亂、關節疼痛、頭暈目眩、惡寒、吃東西就吐。(先服用大橘皮湯,嘔吐停止後服用小建中湯)錯誤使用瀉下療法則會腹部脹滿、頭暈、吃東西就拉肚子。(服用甘草瀉心湯)

3.

(凡渴問所飲欲冷欲熱欲多欲少飲多而欲冷者陽渴也飲少而喜溫者陰渴也隔明不甚渴太陰乃大渴有救腎花粉知母是也有利小便茯苓豬苓是也太陽無汗而渴禁白虎湯陽明汗多而渴禁五苓散大抵在表渴少在裡渴多三陽或渴不如三陰之甚也渴欲飲水稍稍與之若不與無以解其枯燥若過多恐成動悸水結胸咳嘔䭇噦腫滿下利等症可不慎哉

太陽汗後。煩渴。少少與水若脈浮。小便不利。微熱者。(五苓散)六七日不解而煩。有表裡症。渴欲飲水。水入即吐。名曰水逆。(五苓散)桂枝湯汗後。煩渴脈洪大。(白虎加人參湯)陽明脈長微洪。無汗而渴。(葛根解肌湯)陽明惡熱。自汗。面赤。譫渴。脈洪數。(人參白虎湯加花粉黃連)陽明腑症。

譫黃狂渴。脈沉數。(大承氣湯)陽毒。目赤。唇焦。鼻如煙煤,渴而脈實。(三黃石膏湯)少陽渴。(小柴胡去半夏加天花粉葛根)少陰渴而下利。但欲寐。小便白。(四逆湯)少陰渴。自利。純青色水者。(大承氣湯)厥陰消渴。大熱。甚則譫閉。舌卷囊縮。(大承氣湯)食少而渴。

胃脈弱者。宜白朮茯苓。勿用涼藥益傷中氣。

白話文:

口渴的原因,要看病人想喝冷水還是熱水,想喝得多還是喝得少。喝得多想喝冷水是陽虛引起的口渴;喝得少喜歡喝溫水是陰虛引起的口渴。隔天不怎麼渴是太陰證,但太陰證有時也會非常渴。治渴的藥物,知母、天花粉有利尿作用;茯苓、豬苓也是利尿藥。太陽病無汗而渴,不能用白虎湯;陽明病汗多而渴,不能用五苓散。總的來說,表證口渴較輕,裡證口渴較重;三陽證的口渴不如三陰證的嚴重。口渴想喝水,應該少量多次給予,不給水則難以緩解乾燥,但給水過多,則可能導致心悸、水腫、胸悶咳嗽、嘔吐、腹脹、腹瀉等症狀,不可不慎。

太陽病汗後煩渴,少量給水;如果脈浮、小便不利、微熱,用五苓散。服藥六七天症狀未解,且伴有表裡症,口渴想喝水,但水喝下去就吐,稱為水逆,也用五苓散。桂枝湯服用後煩渴,脈洪大,用白虎加人參湯。陽明病脈象長而微洪,無汗而渴,用葛根湯。陽明病惡熱、自汗、面紅、口渴煩躁、脈洪數,用人參白虎湯加天花粉、黃連。陽明腑證,神志昏迷、黃疸、狂躁、口渴,脈沉數,用大承氣湯。陽明熱毒,眼睛紅、嘴唇幹裂、鼻孔像煤煙一樣黑,口渴,脈象實,用三黃石膏湯。少陽病口渴,用小柴胡湯去半夏加天花粉、葛根。少陰病口渴且腹瀉,只想睡覺,小便清白,用四逆湯。少陰病口渴、腹瀉,拉的是純綠色水,用大承氣湯。厥陰病消渴,大熱,嚴重時會神志昏迷、大小便閉塞、舌頭卷縮,用大承氣湯。飲食減少而口渴,胃氣虛弱者,宜用白朮、茯苓,不宜用寒涼藥物,以免損傷中氣。

4. 口燥舌乾

(乾燥俱為熱症有因汗下後而得者有不因汗下而得者或和解或微汗或急下或微下當考兼見之症而施治經謂咽乾不可汗以其多里症故也)

陽明便硬。舌乾口燥者。(調胃承氣湯)少陽口苦舌乾。(小柴胡湯加天花粉乾葛)陽明身熱。背惡寒。口燥舌乾。(白虎加人參湯)少陰口燥咽乾。下利清水。色純青。恐熱消腎汁。(大承氣湯急下之)燥干脈沉。足冷者。多死。

白話文:

口燥舌乾

口乾舌燥都是熱症,有的因出汗後引起,有的則不因出汗而起。治療時要考慮伴隨的症狀,如發汗、輕微出汗、急瀉、輕微腹瀉等,再根據實際情況用藥。經書上說咽喉乾燥不能用發汗的方法治療,因為大多數情況是裡熱的病症。

陽明經證,大便乾燥,舌乾口燥,用調胃承氣湯。少陽經證,口苦舌乾,用小柴胡湯加天花粉、葛根。陽明經證,身熱、背部惡寒、口燥舌乾,用白虎加人參湯。少陰經證,口燥咽乾,腹瀉稀薄清水樣大便,顏色青綠,恐怕是熱邪耗傷了腎陰,要用大承氣湯急下。如果表現為乾燥、脈象沉弱、腳冷,多半凶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