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括要》~ 卷下 (7)
卷下 (7)
1. 小青龍湯
麻黃,芍藥,細辛,乾薑,甘草(炙),桂枝,五味子,半夏
主表邪不解。心下有水氣。青龍象肝木之兩岐。主兩傷之疾。麻黃湯散寒。桂枝湯散風。若表不解而心下有水氣。為表裡兩傷。須小青龍祛表裡之邪。麻黃辛溫。為發散之君。桂枝辛熱。甘草甘平。為發散之臣。芍藥酸寒。五味酸溫。寒飲傷肺。則咳喘而肺氣逆。經曰。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
故芍藥五味子為佐。以收逆氣心下有水。津液不行。則腎燥。經曰。腎苦燥急食辛以潤之。故以乾薑辛熱。細辛辛溫。半夏微溫為使。以散寒水。如是則津液通行。汗出而解。心下有水氣。變症多端。故立加減之法。渴者。去半夏。加栝蔞根。水蓄則津液不行。氣燥而渴。
半夏性燥。去之則津易復。栝蔞性潤。加之則津易生。微利者。去麻黃。加芫花。水漬腸胃。則為利。下利不可發表。發之必脹滿。故去麻黃。酸苦能湧泄。水去則利止。故加芫花。經曰。水得冷氣。其人即噎。胃寒非表症。故去麻黃。辛熱能溫中。故加附子。若小便不利。
病在下焦。甘淡者下滲。故加茯苓。發散者上行。故去麻黃。喘則氣上。法當降下。麻黃輕揚而上。是以去之。杏仁苦泄而下。是以加之。
白話文:
小青龍湯的主要治療情況是,身體表面受寒邪侵襲未解,同時心胸下方有水氣積聚。這裡的「青龍」可以比作肝臟如同樹木分叉的形狀,象徵內外都受到損傷。麻黃湯可以驅散體表的寒氣,桂枝湯可以驅散體表的風邪。如果體表寒邪未解,同時心胸下方又有水氣積聚,那就是內外都受到損傷,需要用小青龍湯來同時驅散體表和內部的邪氣。
麻黃性味辛溫,是藥方中主要的發散藥;桂枝性味辛熱,甘草性味甘平,這兩味藥是輔助麻黃發散寒邪的。芍藥性味酸寒,五味子性味酸溫,因為寒飲侵犯肺部,導致咳嗽、氣喘、肺氣上逆,依照中醫理論「肺氣上逆,宜用酸味藥收斂」,所以用芍藥和五味子來收斂上逆的氣。心胸下方有水氣積聚,導致體內津液運行不暢,進而導致腎臟乾燥,依照中醫理論「腎臟乾燥,宜用辛味藥滋潤」,所以用乾薑、細辛、半夏這些辛溫的藥物來散除寒水,這樣可以使體內的津液正常運行,發汗後病症就會解除。
心胸下方有水氣的情況,可能會產生許多變化,所以需要根據具體情況進行藥物的加減。如果口渴,就要去掉半夏,加入栝蔞根。這是因為體內水液積聚,導致津液不能正常運行,產生燥熱而口渴。半夏性燥,去掉它有助於津液恢復;栝蔞根性潤,加入它有助於津液的生成。如果出現輕微的腹瀉,就要去掉麻黃,加入芫花。這是因為水液積在腸胃中,會導致腹瀉,而腹瀉時不宜再用發散的藥物,否則會加重腹脹。芫花性味酸苦,能夠促進水液排出,水液排出後腹瀉就會停止。
中醫認為「水液遇冷,人會噎住」,如果病症是因為胃寒引起的,就不是體表的問題,所以要去掉麻黃,加入附子,因為附子性味辛熱,可以溫暖中焦。如果出現小便不利,說明病症在下焦,可以用甘淡的茯苓來滲濕利尿。發散的藥物會使藥力向上行,所以要去掉麻黃。如果出現氣喘,就應該用藥物來使氣下降,麻黃藥性輕揚向上,所以要去掉它,加入苦寒的杏仁,因為杏仁可以使氣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