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中梓

《傷寒括要》~ 卷下 (23)

回本書目錄

卷下 (23)

1. 水薄法

疊布數重。新汲水漬之。稍捩去水。搭於患人胸上。須臾布溫。又以別漬冷布易之。頻換新水。熱勢稍減續以寒劑清之。

主陽症大熱。或狂煩昏亂。

白話文:

將多層布疊放在一起,用新抽取的冷水浸濕,稍微擰去水分,然後鋪在患者的胸口。過一會兒當布變溫時,再換上另一塊浸過冷水的布,頻繁更換新水,當熱勢逐漸減弱時,再使用寒涼藥物來清熱。

用於治療陽證的大熱症狀,如狂躁、煩躁、意識混亂。

2. 搐鼻法

取瓜蒂為末。口中噙水。搐一字入鼻孔。出黃水即愈。更以姜渣茵陳擦之。黃色即減。

主濕家。發黃頭痛等症。

劫嘔吐法藥中加自然薑汁。及炒焦粳米少許。隨用竹管重納內關。其嘔即止。惟胃實者。忌粳米。

白話文:

取【瓜蒂】磨成粉末,含一口水,將少量粉末吹入一個鼻孔中,當流出黃色的分泌物時,症狀就會改善。之後再用【生薑】和茵陳擦拭,黃疸的症狀就會減輕。

用於治療濕熱引起的黃疸、頭痛等症狀。

如果需要使用催吐的方法,可以在藥物中加入自然的【薑汁】和少量炒焦的粳米,然後使用竹管插入內關穴,嘔吐就會停止。對於胃實證的患者,應避免使用粳米。

3. 灸期門法

期門穴。婦人屈乳頭。向下盡處。骨間動脈是也。男子乳小者。以手一指為率。陷中動脈是穴。男左女右。灸三五壯。

主陰寒呃逆。

白話文:

期門穴的位置,對於女性而言,位於乳房乳頭彎曲向下盡頭的地方,在肋骨間能找到跳動的脈搏;對於男性而言,如果乳頭較小,可以以一個手指的寬度為標準,在肋骨間的凹陷處找到跳動的脈搏,這就是期門穴的位置。對於男性,灸治左側的期門穴;對於女性,灸治右側的期門穴,每次灸三到五壯。

用於治療陰寒引起的呃逆。

4. 吐痰法

先用皂莢。麝香。細辛。生明礬。為細末。調薑汁灌。然後以鵝毛醮桐油皂莢末。入喉中探吐。痰出乃愈。如咯血不出。身熱喘急。滿悶。喉中漉漉有聲。此名肺家獨喘。為不可治。

白話文:

先用皁莢、麝香、細辛,以及生明礬研磨成細末,再用薑汁調和後灌服。接著用鵝毛沾取桐油和皁莢末,深入喉嚨探吐,將痰吐出來就能痊癒。如果出現咯血、體溫升高、呼吸急促、胸悶,以及喉嚨中漉漉有聲的情況,則稱為「肺家獨喘」,這是無法治療的。

5. 姜渣熨法

一切寒結。水結。食結。痞結。血結。痰結。支結。俱用生薑四五斤。搗爛如泥。略捩去汁。取渣炒熱。綃帛松包。操按心腹。豁然自愈。如冷別以熱者易之。以愈為度。惟熱結者。用冷姜渣揉按。切忌炒熱。

主一切停滯。結胸等症。

白話文:

凡是一切寒結、水結、食結、痞結、血結、痰結、支結,皆可用生薑四五斤,搗爛成泥狀,稍微擠出一些汁液,取其渣炒熱,用薄紗布包好,輕輕地按壓心腹部位,就能豁然自愈。如果感到冷,可以用熱的姜渣替換。以痊癒為度。唯獨熱結者,則要用冷的姜渣揉按,切忌炒熱。

功效

主治一切停滯、結胸等症。

解說

這段文字描述的是一個古方,主要使用生薑治療各種結滯症。根據不同的症狀,需要調整姜渣的溫度,例如寒結用熱姜渣,熱結用冷姜渣。

現代應用

6. 蒸臍法

麝香,半夏,皂莢

等分為末。填入臍中。更用生薑切片。如二文錢厚。鋪於臍上。以大艾炷。於薑片上灸二七壯。熱氣達於內。逼寒出於外。候手足溫暖。即止。然後投姜附等藥。

主陰症。吐利厥逆昏沉。心下脹硬如冰。湯藥不受。唇面指甲皆青黑。脈沉欲絕。

白話文:

將麝香、半夏、皁莢三味藥等量研磨成粉末,填入肚臍中。再用生薑切成厚約兩枚銅錢的薄片,鋪在肚臍上。用艾灸,在薑片上灸二十七壯,熱氣要達到內部,逼出寒氣。等到手腳溫暖後就停止。然後再服用姜附等藥物。

這方法主要治療陰證,症狀包括嘔吐腹瀉、厥逆昏沉、心下脹滿堅硬如冰、無法進食湯藥、嘴脣、面部和指甲都呈青黑色、脈搏沉細幾乎摸不到。

7. 闢瘟疫方

雄黃,赤小豆,丹參,鬼箭羽

上為細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日空心。以溫水下五丸。雖與病人同床。亦不相染。治一切時行疫症不相傳染。

白話文:

將雄黃、赤小豆、丹參、鬼箭羽等藥材研磨成細粉,再用蜂蜜製成丸藥,大小如梧桐子。每天空腹以溫水服用五丸。即使與病人同牀,也不易被傳染。此方可治療各種流行性疫病,並能防止傳染。

8. 治時疫不染諸方

以水飛雄黃。男左女右。吹鼻孔中。或透明雄黃一塊。重五錢。絹包系頭頂心妙。取貫仲浸水飲之。以赤小豆。同糯米。浸水缸中。每日取水用之。

白話文:

將雄黃研磨成極細的粉末,用清水調和。男性從左側鼻孔,女性從右側鼻孔,將調好的雄黃粉末吹入鼻孔中。

或者將一塊透明的雄黃,重量約五錢,用絲綢包裹,繫在頭頂正中,效果最佳。

另外,取貫仲藥材浸泡在水中飲用。再將赤小豆和糯米一同浸泡在水缸中,每天取缸中的水使用。

9. 問因察症正名總論

夫傷寒者。病勢險重。症緒繁多。若非問因。察症。正名。未有不誤者也。凡至病家。未診先問。最為要法。或得之脫衣卸被。或得之勞力辛苦。或得之房勞太過。或得之飢餓。或得之飽食。或為素虛。或為素實。或素有別症。或數無別症。此問因之法也。六經形症。各當審詳。

太陽病。發熱。惡寒。頭項俱痛。腰脊俱強。噁心拘急。體痛骨疼。則是太陽表症。為標病也。若內熱煩渴。小便不利。則是太陽里症。為本病也。其脈浮緊有力為傷寒。浮緩無力。為傷風。脈安靜。為不傳。脈躁盛。為欲傳也。陽明病。身熱。微惡寒頭額目痛。鼻乾不眠。

則是陽明表症。為標病也。若煩渴欲飲。汗出惡熱。則是陽明裡症。為本病也。若潮熱自汗。譫渴硬滿。斑黃狂秘。則是正陽明胃實。為腑病也。其脈微洪為標。洪數為本。沉數為實也。少陽病。頭角痛而目眩。胸脅痛而耳聾。寒熱嘔而口苦。則是少陽經病也。其經為半表半裡。

白話文:

治療傷寒病,病況凶險,症狀複雜,若不問明病因、觀察病症、確診病名,就很容易誤診。醫生到病人住處,還沒診斷就先詢問病史,是至關重要的步驟。例如,病人是因著涼、勞累、房事過度、飢餓、飽食、體質虛弱、體質強壯、患有其他疾病、或沒有其他疾病而發病,這些都是需要詢問的病因。六經的病症各有不同,要仔細辨別。

太陽病,發燒、畏寒、頭頸部疼痛、腰脊僵硬、噁心、腹脹、全身疼痛,這些屬於太陽經的表症,是疾病的表面症狀。如果出現內熱口渴、小便不利,則是太陽經的里症,是疾病的內在症狀。脈象浮緊有力,是傷寒病;浮緩無力,是傷風;脈象平和,是病氣不傳;脈象躁動有力,是病氣將要傳變。

陽明病,發燒、輕微畏寒、頭額目痛、鼻乾燥、失眠,這些是陽明經的表症,是疾病的表面症狀。如果出現口渴想喝水、出汗發熱,則是陽明經的里症,是疾病的內在症狀。如果出現潮熱自汗、神志不清口渴、腹部脹滿、面色發黃、神志不清便秘,則是正陽明胃實,是腑臟的疾病。脈象微微有力,是表症;脈象有力而快,是里症;脈象沉而快,是實症。

少陽病,頭痛頭暈、胸脅疼痛、耳鳴、寒熱交替、嘔吐口苦,這些都是少陽經的病症,因為少陽經介於表里之間。

其脈為且弦且數。太陽病。壯熱。咽乾。或自利不渴。則是陽經熱邪。傳入太陰。為標病也。若燥渴發黃。尿赤便秘。則是太陰本病也。若初病起。無頭疼渴熱。便寒冷滿痛。吐利嘔呃。則是太陰直中本病也。若初病不熱。但脹滿噯痛。則是生冷內傷也。其脈沉緩為標。沉實為本。

直中與內傷寒皆沉細也少陰病。舌乾口燥。譫渴便秘。則是陽經熱邪。傳入少陰為標病也若身熱面赤。足冷脈沉。則是腎經夾陰傷寒。標本俱病也。陰躁欲坐泥水井中。雖欲飲而不受。面赤足冷脈沈。則是陰極發躁。為本病也。若面赤足冷。煩躁欲飲。揭去衣被。脈數大無力。

白話文:

脈象又弦又數,屬於太陽病,症狀是發熱、咽喉乾燥,可能伴隨腹瀉但不渴,這是陽經熱邪傳入太陰經的表現,屬於標病。如果出現口渴、發黃、尿赤、便秘,則屬於太陰經的本病。如果一開始就沒有頭痛、口渴、發熱,反而有腹部冷痛、脹滿、嘔吐、腹瀉,則是太陰經直中本病。如果一開始不發熱,只是肚子脹滿、噯氣、疼痛,則是生冷食物造成的內傷。脈象沉緩屬於標,沉實則屬於本。

少陰病的脈象沉細,舌頭乾燥、口渴、神志不清、便秘,這是陽經熱邪傳入少陰經的表現,屬於標病。如果出現發熱、面紅、腳冷、脈象沉,則是腎經受到寒邪侵襲,標本俱病。如果出現煩躁不安、想坐到泥水井裡,雖然想喝水卻喝不下,面紅、腳冷、脈象沉,則是陰氣極度虛弱導致的煩躁,屬於本病。如果面紅、腳冷、煩躁不安、想喝水,還想揭開衣服被子,脈象數大無力,則屬於本病。

則是虛陽伏陰。標與本病也。若初病起。無頭疼熱渴。便厥冷蜷臥。臍腹俱痛。吐瀉戰慄。則是腎經直中本病也。更兼小腹絞痛。或吐利。甚則舌卷囊縮。則是夾陰中寒。亦本病也。其脈沉實有力。為陽邪標病。沉細無力。為直中寒症。數大無力。為虛陽伏陰。脈沉。為夾陰傷寒也。

,厥陰病。寒熱如瘧。則是陽邪傳入厥陰。為標病也。若舌卷囊縮。煩滿秘渴。手足乍溫乍冷。則是陽邪傳入厥陰。為本病也。若初病起。無頭疼熱渴。便怕寒厥冷。腹陰俱痛。吐沫泄利。舌卷囊縮。則是厥陰直中本病也。其脈浮緩為標。沉實為本。細軟為直中也。頭疼拘急。

白話文:

這是虛陽伏陰,是疾病的表面症狀。如果剛開始生病,沒有頭痛、發熱、口渴,而是手腳冰冷蜷縮躺著,肚臍和腹部都疼痛,嘔吐腹瀉,發抖,這是腎經直接受寒造成的疾病。如果再加上小腹絞痛,或者嘔吐腹瀉,嚴重的話舌頭捲曲縮進去,這是夾雜陰寒,也是疾病本身。脈象沉而有力,是陽邪的表面症狀;沉而細微無力,是直接受寒的症狀;數而大且無力,是虛陽伏陰;脈沉,是夾雜陰寒傷寒。

厥陰病,寒熱像瘧疾一樣,這是陽邪傳入厥陰經,是疾病的表面症狀。如果舌頭捲曲縮進去,煩躁滿悶口渴,手腳時冷時熱,這是陽邪傳入厥陰經,是疾病本身。如果剛開始生病,沒有頭痛、發熱、口渴,而是怕冷、手腳冰冷,腹部陰面疼痛,吐口水腹瀉,舌頭捲曲縮進去,這是厥陰經直接受寒造成的疾病。脈象浮而緩是表面症狀,沉而實是疾病本身,細而軟是直接受寒。頭痛拘緊。

身熱惡寒。腹痛嘔吐。氣口與人迎俱盛。則為夾食傷寒。身熱惡寒。頭疼微汗。神倦懶言。則為勞力傷寒。身熱惡寒。隱隱頭痛。喘咳煩悶。左脈緊盛。右脈洪滑。則為夾痰傷寒。身熱惡寒。頭脅俱痛。氣鬱不舒。則為夾氣傷寒。胸脅腹痛。痛定不移。頭痛煩渴。身熱惡寒。

則為血鬱傷寒。更有傷暑。傷濕。溫病。熱病。冬溫。風溫。溫毒。溫瘧。風濕。濕溫。疫病。痙病。咸須辨之確而正其名。因其名而施其治。然後萬舉萬當耳。在表者汗之。散之。在裡者利之。下之。在半表半裡者和解之。在上者因而越之。下陷者升而舉之。夾陰者補之。

直中者溫之。其於表裡。陰陽虛實。寒熱標本。如別黑白。絕無眩惑。症有變遷。治無膠執。輕重緩急。用之不忒。可謂知醫而不愧操司命之權矣。

白話文:

身體發熱畏寒,伴隨腹痛嘔吐,呼吸急促,脈象有力,這是飲食不節引起的傷寒;身體發熱畏寒,頭疼微汗,精神倦怠,不願說話,這是過度勞累引起的傷寒;身體發熱畏寒,隱隱頭痛,喘咳胸悶,左側脈象緊實有力,右側脈象洪大滑利,這是痰濁阻滯引起的傷寒;身體發熱畏寒,頭部和脅肋疼痛,氣機鬱結不舒暢,這是氣機鬱結引起的傷寒;胸脅腹痛,疼痛固定不移,頭疼口渴,身體發熱畏寒,這是血瘀阻滯引起的傷寒。

此外還有傷暑、傷濕、溫病、熱病、冬溫、風溫、溫毒、溫瘧、風濕、濕溫、疫病、痙病等等,都需要仔細辨別,確診病名,根據病名施以相應的治療方法,才能百戰百勝。

表證者要發汗散邪,裡證者要瀉下通利,半表半裡者要和解調理,上部病證要向上引導,下部病證要向下提升,陰虛者要滋補,陽虛者要溫補。

對於表裡、陰陽、虛實、寒熱、標本等,要像區分黑白一樣清晰明了,不可有任何混淆。症狀有變化,治療方法也要隨之調整,不可固執己見。輕重緩急,用藥也要精準不差。這樣才能稱得上是真正懂得醫術,不辜負掌握生命權柄的重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