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括要》~ 卷下 (19)
卷下 (19)
1. 九味羌活湯
羌活,防風,蒼朮,白芷,川芎,生地,黃芩,細辛,甘草
一名沖和湯。主天令溫熱之候。用此方以發散風寒。按陶節庵。用此方於春夏秋三時。發散傷寒。以代桂枝麻黃湯用。雖然。亦不可太泥也。如天令尚寒。麻黃桂枝。仍不可缺如非盛夏。黃芩生地。亦勿輕投。倘挾暑邪。必入香薷扁豆。倘遇嘔吐。必入半夏藿香。氣弱脈虛。
白話文:
這是一個名為“沖和湯”的中藥方劑,主要用於治療溫熱天氣引起的風寒感冒。根據醫家陶節庵的經驗,該方適用於春夏秋三季,可以用來代替桂枝麻黃湯治療傷寒。
但是,使用此方時要靈活運用,不可完全照搬。如果天氣仍然寒冷,麻黃和桂枝是不可缺少的。除非是炎熱的夏季,否則黃芩和生地也不可輕易去除。如果患者伴有暑邪,則需加入香薷和扁豆;如果出現嘔吐症狀,則需加入半夏和藿香。此外,氣虛脈弱的患者需謹慎使用此方。
可進人參。足冷脈沉。因腎虛房勞復感寒邪。則當溫經散寒。此方即在禁例矣。雖當熱令。而其人無血虛煩熱者。芩地亦不敢肆用也。
白話文:
如果可以使用【人參】,但患者雙足冰冷、脈搏沉弱,是因為腎虛和房事過度後又感染寒邪,這種情況應當使用溫經散寒的方法治療,這種情況下上述方劑是不適用的。即使在炎熱的季節,如果患者並無血虛和煩熱的症狀,也不能隨意使用黃芩和地黃。
2. 芎蘇散
紫蘇,乾葛,柴胡,蒼朮,川芎,枳殼,陳皮,桔梗,半夏,茯苓,甘草
主春夏秋三時。感寒頭痛。發熱惡寒。脈浮緊無汗。按紫蘇解太陽之邪。乾葛解陽明之邪。柴胡解少陽之邪。蒼朮川芎。為助汗之需。枳殼陳皮。為達氣之用。半夏茯苓。有行津之力。桔梗甘草。有和調之功。天地之道。陰陽和而云雨作。人身之道。陰陽和而津液通。故經曰。陽之汗。以天地之雨名之。可謂知類也夫。
白話文:
紫蘇、乾葛等藥材的功效與作用
這段文字主要講述了紫蘇、乾葛、柴胡、蒼朮、川芎、枳殼、陳皮、桔梗、半夏、茯苓、甘草等藥材的功效與作用,以及它們在治療春夏秋三季感寒頭痛、發熱惡寒、脈浮緊無汗等症狀中的應用。
藥材功效:
- 紫蘇: 解太陽之邪(太陽經是經絡系統的一部分,與頭面、頸項等部位相關,解太陽之邪即是指治療太陽經受寒邪侵襲導致的症狀)。
- 乾葛: 解陽明之邪(陽明經與胃腸、口鼻等部位相關,解陽明之邪即是指治療陽明經受熱邪侵襲導致的症狀)。
- 柴胡: 解少陽之邪(少陽經與肝膽、胸脅等部位相關,解少陽之邪即是指治療少陽經受寒熱夾雜之邪侵襲導致的症狀)。
- 蒼朮、川芎: 助汗之需(促進出汗,以排解體內寒邪)。
- 枳殼、陳皮: 達氣之用(疏通氣機,使氣血運行通暢)。
- 半夏、茯苓: 行津之力(利水滲濕,促進津液運行)。
- 桔梗、甘草: 和調之功(調和氣血,使臟腑功能協調)。
藥理分析:
這段文字中,作者將人體的疾病與天地陰陽、氣候變化聯繫起來,認為人體的健康狀態與天地陰陽的平衡息息相關。
- 根據五行學說,春天屬木,夏天屬火,秋天屬金,三者分別對應人體的肝、心、肺。
- 感寒頭痛、發熱惡寒等症狀,往往與季節交替、寒暑變化有關。
- 藥物治療應遵循“辨證施治”的原則,根據病人的具體症狀,選擇相應的藥材來治療。
總結:
這段文字闡述了中醫藥理論中“陰陽調和”和“辨證施治”的重要概念,以及藥材在治療疾病中的具體作用。它體現了古代中醫對人體與自然之間關係的深刻理解,以及對藥物功效的精準把握。
3. 藿香正氣散
紫蘇,藿香,大腹皮,白芷,茯苓,蒼朮,厚朴,陳皮,桔梗,半夏,甘草
主傷寒頭痛寒熱。霍亂吐瀉。山嵐瘴氣或感濕氣。按風濕為外感。紫蘇白芷。辛以散之。吐瀉為內傷。平胃藿香。大腹半夏。苦以泄之。茯苓去濕。甘草和中。桔梗則表裡並需。夫邪氣既散。則正氣得申。故名正氣散。
白話文:
紫蘇、藿香、大腹皮、白芷、茯苓、蒼朮、厚朴、陳皮、桔梗、半夏、甘草這幾味藥材,
主要用於治療傷寒頭痛、寒熱交替、霍亂吐瀉、山嵐瘴氣或感濕氣等病症。因為風濕屬於外感,所以用辛散的紫蘇和白芷來驅散外邪。而吐瀉屬於內傷,則用平胃的藿香、大腹皮和半夏來疏泄內鬱。茯苓用來去除濕氣,甘草用來調和脾胃。桔梗則可以同時調治表裡兩方面。
當邪氣被驅散後,人體的正氣就能得到恢復,所以此方被命名為「正氣散」。
4. 不換金正氣散
半夏,藿香,蒼朮,厚朴,陳皮,甘草
主時行瘟疫。及山嵐瘴氣。霍亂吐瀉。及出遠方。不伏水土等症。按平胃散。本表裡雙解之劑。又加之以藿香溫胃氣。半夏除痰濕。中州受調和之益。則外來無侵犯之邪。遠遊者。誠當寶重。故名不換金。
白話文:
半夏、藿香、蒼朮、厚朴、陳皮、甘草
這些藥材,
主治時行瘟疫、山嵐瘴氣、霍亂吐瀉、以及遠遊不適應水土等症狀。
根據平胃散的方劑,此方是表裡雙解的藥物。
再加上藿香溫暖胃氣,半夏去除痰濕,中焦得以調和,則外來的邪氣便無法侵犯。
對於遠遊之人,此方藥物誠然重要,因此被稱為“不換金”。
5. 大羌活湯
防風,羌活,獨活,防己,黃芩,黃連,蒼朮,白朮,甘草,細辛,知母,川芎,生地
治兩感傷寒。臟腑俱病。按內經及仲景。皆以兩感為必死之症。為表裡不可並攻。陰陽難同一法也。東垣以為稟有虛實。感有淺深。虛而感之深者必死。實而感之淺者或生。故立此方。以羌獨防風蒼朮細辛川芎理其表邪。芩連知地白朮甘草治其里邪。以此治之屢有生者。
白話文:
可治療因感受風寒而引起的傷寒,以及臟腑皆病的症狀。
根據《內經》和張仲景的醫書,兩感傷寒都是難以治癒的疾病,因為表裡不可同時攻伐,陰陽難以用同一種方法治療。
東垣認為,患者的體質有虛實之分,感受風寒的程度也有淺深之別。體虛而感受風寒深者必死,體實而感受風寒淺者則可能活下來。
因此,他創立了這個方子,用羌活、獨活、防風、蒼朮、細辛、川芎來治療表邪,用黃芩、黃連、知母、生地、白朮、甘草來治療裡邪。用這個方子治療,多次救活了病人。
6. 雄黃丸
雄黃,當歸,蘆薈,麝香,檳榔
主狐惑。微煩。默默欲臥。毒上攻咽。蟲蝕聲嗄。兼下蝕濕慝。或便膿血。
白話文:
雄黃、當歸、蘆薈、麝香、檳榔
這些藥材主要用於治療狐惑病症。狐惑病症的表現包括輕微煩躁、沉默寡言想要臥牀休息、毒氣上攻咽喉、蟲蝕導致聲音嘶啞、兼有下焦濕邪侵蝕,可能出現膿血便。
7. 雄黃銳散
雄黃,苦參,青葙子,黃連,桃仁
主下部䘌瘡。
白話文:
【雄黃】、【苦參】、【青葙子】、【黃連】、【桃仁】
用於治療下部痔瘡。
8. 升麻葛根湯
升麻,葛根,白芍藥,甘草
去癍疹欲出未出。以此湯升發之。已出者。不可用也。按癍者。陽明經壅積之熱毒也。故以升麻葛根發之。芍藥同甘草。安和脾胃。通達血脈。故能贊相升麻葛根。以宣送癍毒。昧者不知其故。乃畏其酸斂輒以意削去之。使此湯大減功力。嗟乎。豈古人心智不如今人至此乎。
白話文:
這個藥方是針對麻疹未發時,用以促進疹子發出的。升麻、葛根能發散熱毒,而白芍、甘草則能和脾胃、通血脈,輔助升麻、葛根將毒素宣洩出去。切忌自行減藥,以免影響療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