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括要》~ 卷上 (20)

回本書目錄

卷上 (20)

1. 乾嘔

(熱在胃脘,心下痞結,故乾嘔。)

太陽汗出,乾嘔,桂枝湯。少陰下利,乾嘔,姜附湯。表不解,心下有水氣,身微熱,乾嘔微喘,或自利,小青龍湯。太陽頭痛,心下痞,硬滿,乾嘔,短氣,汗出,不惡寒,此表解里未和也,十棗湯。膈上有寒飲,乾嘔,四逆湯。少陰下利,厥逆無脈,乾嘔而煩,白虎湯加豬膽汁。

白話文:

乾嘔

胃部和心窩處有熱邪鬱結,所以會乾嘔。

太陽經脈汗出,伴隨乾嘔,可用桂枝湯治療。少陰經脈下痢,伴隨乾嘔,可用姜附湯治療。表證未解,心窩處有水氣,身體微熱,乾嘔並輕微喘息,或者自瀉,可用小青龍湯治療。太陽經脈頭痛,心窩部痞滿堅硬,乾嘔,呼吸短促,汗出,不惡寒,這是表證已解但裡證未和,可用十棗湯治療。膈膜上有寒飲停滯,導致乾嘔,可用四逆湯治療。少陰經脈下痢,四肢厥冷,脈搏微弱,乾嘔且煩躁,可用白虎湯加豬膽汁治療。

2. 噫氣

(說文云:飽食息也,俗作噯,因胃弱而不和,虛氣上逆也。)

汗解後,心下痞硬,乾噫食臭,肋下有水氣,腹中雷鳴下利。(生薑瀉心湯)

汗吐下後,心下痞滿,噫氣,不下利者。(旋覆代赭石湯)

虛而噫氣,脈弱,神困。(四君子湯加枳桔姜)

白話文:

噫氣

吃完東西後休息,俗稱打嗝,是因胃氣虛弱,不協調,虛氣上逆所致。

出汗後,心窩部痞硬,打嗝時氣味臭,肋下有水腫,腹部發出雷鳴般的聲音並腹瀉。(用生薑瀉心湯治療)

汗出、嘔吐、腹瀉後,心窩部痞滿,打嗝,但不腹瀉。(用旋覆代赭石湯治療)

體虛而打嗝,脈象虛弱,精神倦怠。(用四君子湯加枳實、橘皮、生薑治療)

3.

(古稱噦者,即今所謂呃逆也。東垣以噦為乾嘔者,非也。多因胃寒,亦有胃熱,不可不辨。病人煩躁,自覺熱甚,他人按其肌則冷,此無根失守之火,非實熱也,乃水極似火。若不識此而誤用寒涼,下咽則敗矣,可不謹乎?)

吐下後,虛極得噦,胃中寒也。(理中湯加丁香半夏) 陽明脈弦浮大,鼻乾,發黃,小便難,潮熱,時時噦。(小柴胡湯) 胃熱,便硬。(承氣湯) 胃雖熱,便未硬。(瀉心湯) 胃虛熱而噦。(橘皮竹茹湯主之) 因痰而噦。(半夏生薑湯) 病人自覺熱,他人捫其肌則冷。(附子理中湯冷服,兼以硫黃乳香散齅之,並灸期門、中脘、氣海、關元。) 有瘀血而噦者,難治。

白話文:

[呃逆]

古人說的「噦」,就是現在說的呃逆。李東垣認為噦就是乾嘔,這是錯的。呃逆大多是胃寒引起的,但也有些是胃熱造成的,必須區分清楚。病人煩躁,自覺很熱,但別人摸他皮膚卻覺得冷,這是「無根之火」,不是真正的實熱,而是水氣極盛表現得像火一樣。如果不明白這個道理,而錯誤地使用寒涼藥物,病情就會加重。這不是很危險嗎?

瀉下之後,身體虛弱而發生呃逆,這是胃寒。(用理中湯加丁香、半夏)陽明脈浮大而弦,鼻子乾燥,皮膚發黃,小便困難,潮熱,經常呃逆。(用小柴胡湯)胃熱,大便乾燥。(用承氣湯)胃雖然熱,但大便不乾燥。(用瀉心湯)胃虛熱而呃逆。(用橘皮竹茹湯)因痰引起的呃逆。(用半夏生薑湯)病人自覺發熱,但別人摸他皮膚卻覺得冷。(用附子理中湯溫服,同時用硫磺、乳香散劑鼻吸,並灸期門、中脘、氣海、關元穴)有瘀血引起的呃逆,很難治療。

4. 衄血

(衄者,鼻中出血也。肺開竅於鼻,血得熱則隨火上逆,故雜症以衄為裡熱也。經曰:傷寒失汗致衄,與黃麻湯;六七日不大便,頭痛有熱,與小承氣湯;小便清者,知不在裡,仍在表也,當發其汗,邪解則血不擁盛而迫上,故傷寒衄為表熱也。古人以血為紅汗,故曰奪血者毋汗,此為衄過多或脈微者言也。成流者不須服藥,當與水解;點滴者,邪猶在經,當散其邪。

經曰:少陰病,但厥無汗而強發之,必動其血,或從口鼻或從目出,名下厥上竭死症也。但頭汗而身無汗,亦衄症之逆。)

太陽脈浮緊,不發汗,致衄者。(麻黃湯)陽明口乾,鼻燥,脈浮緊,必衄。(黃芩湯)陽明漱水不欲咽。(黃芩芍藥湯)衄家脈微。(犀角地黃湯)衄多不止。(茅花湯加黃芩黃連墨汁)衄忌寒藥,涼水過多,必成蓄血結胸。(犀角地黃湯,重則桃仁承氣湯)

白話文:

鼻出血,是指鼻子出血。肺部經絡通於鼻竅,血液受熱就會隨著熱氣上逆,所以各種疾病中,鼻出血通常表示體內有裡熱。經典醫籍記載:傷寒導致出汗不足而鼻出血的,服用黃麻湯;若六七天沒有大便,頭痛發熱的,服用小承氣湯;如果小便清澈,說明病邪不在裡,還在表層,應該讓病人出汗,病邪去除後,血液就不會鬱積而衝向上方,所以傷寒導致的鼻出血是表熱。古人把出血視為一種特殊的汗,所以說,要避免奪取血液,不要讓病人出汗,這是指鼻出血過多或脈象微弱的情況。鼻出血量大流不止的,不用服藥,只要喝水緩解;鼻出血量少點滴的,病邪還在經絡中,應該散除病邪。

經典醫籍記載:少陰病症,只有手腳冰冷沒有汗,強行發汗,必定會導致血液運行異常,可能會從口鼻或眼睛出血,這被稱為下厥上竭,是一種危急症狀。只有頭部出汗而身體不出汗,也是鼻出血的逆證。

太陽經脈浮腫緊實,不出汗,導致鼻出血的,服用麻黃湯;陽明經脈症狀為口乾、鼻燥,脈浮腫緊實,必定會鼻出血的,服用黃芩湯;陽明經脈症狀為漱口後不想吞嚥的,服用黃芩芍藥湯;鼻出血且脈象微弱的,服用犀角地黃湯;鼻出血量多且止不住的,服用茅花湯加黃芩、黃連、墨汁;鼻出血忌諱寒涼藥物和喝太多冷水,否則容易形成瘀血結在胸腔,服用犀角地黃湯,情況嚴重則服用桃仁承氣湯。

5. 吐血

(失汗失下,蓄熱而成吐血,亦或誤汗誤下所致。)

凡服桂枝湯吐者,其後必吐膿血;(黃芩湯)咽痛,吐血,面赤斑斑如錦紋,為陽毒;(升麻鱉甲湯)燥渴,吐鮮血;(黃連解毒湯加丹皮生地吞四生丸)不渴,吐血如豬肝。(理中湯加墨汁)

白話文:

吐血

汗液流失過多,體內熱邪蓄積,或因錯誤使用發汗、瀉下之法,都可能導致吐血。

服用桂枝湯後嘔吐的人,之後很可能吐出膿血,此時應服用黃芩湯。咽喉疼痛、吐血、臉色發紅並出現斑點,如同錦緞上的紋路,這是陽毒的症狀,應服用升麻鱉甲湯。口乾舌燥,吐出鮮血,應服用黃連解毒湯加丹皮、生地,並服用四生丸。不口渴,吐出的血像豬肝一樣,應服用理中湯加墨汁。

6. 便膿血

(便膿血皆是傳經熱邪,或與微涼,或用疏導;陽症血色鮮紅者易治,陰症血色如豬肝,遲而有力者可治,無力者難治。凡下血,脈小者生,身熱;脈大者,多死。)

陽明下血,譫語,夜則見鬼,為熱入血室。(小柴胡湯加當歸、生地、丹皮)少陰下利膿血。(桃花湯)色紫黑。(理中湯主之)

白話文:

便血帶膿,都是因為經絡裡的熱邪,或是兼夾微寒,或是用藥疏導陽氣造成的。血色鮮紅的比較容易治好,屬於陽症;血色像豬肝一樣,顏色暗沉,而且便血有力度的,也能治療;但如果便血無力,就比較難治。總之,便血時脈搏微弱的,表示身體有熱;脈搏強大的,多半預後不良。

陽明經引起的便血,伴隨神志不清、胡言亂語,晚上還會看到鬼,這是因為熱邪入侵血室所致。(治療用小柴胡湯加當歸、生地、丹皮)少陰經引起的腹瀉帶膿血,(可用桃花湯治療),血色紫黑。(理中湯可以主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