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括要》~ 卷上 (1)
卷上 (1)
1. 卷上
2. 傷寒總論
冬令嚴寒,萬類閉藏,君子固密,則不傷於寒。觸犯其邪,名曰傷寒。夫四時之氣,皆能為病,而傷寒獨甚者,以其殺厲之氣也。冬月感而即病者,為正傷寒。冬不即病,寒邪藏於肌膚,至春而發,名為溫病;至夏而發,名為熱病。獨不言至秋為涼病者,何也?寒水之氣,與火為仇。
遇仇不發,已為火勝;而長夏濕土,又制水邪;況逢金令,金得寒而愈堅,故秋月無傷寒也。秋病之似傷寒者,皆夏月納涼之邪,或時行不正之氣,或秋令涼氣之邪耳。仲景方法,為冬月即病之正傷寒設也。後世混將冬月傷寒之方,通治春夏溫熱之病,遺禍至今,未有能改。
陶節庵以麻黃桂枝,難以輕投,竟以沖和代之。施於時疫之病,猶或可也;用於傷寒之症,不亦悖乎?深嗟今之治傷寒者,在一二日,不問屬虛屬實,便汗之;在三四日,不問在經在腑,便和之;在五六日,不問在表在裡,便下之。投劑一瘥,幽泉沉冤矣。人之表裡虛實不同,
邪之傳變異氣各別,奈何拘於日數不審形證耶?且寒邪傷人,原無定體。或自太陽始,日傳一經,六日傳至厥陰而愈者;或不罷而留滯一經者;或間經而傳者;或但傳二三經而止者;或始終只在一經者;或越經而傳者;或陽經一齊合病者;或陽經後先並病者;或初入太陽,不作鬱熱,
便入少陰而成陰症者;或直中陰經而為真寒者;或傷生冷而為內傷寒者。必審脈驗症,辨名定經,確然無疑,然後投劑。日數雖多,但見表症脈浮者猶宜汗之;日數雖少,但見里症脈沉者即當下之。若表裡症俱見,或表裡症俱無,此屬半表半裡,禁汗禁下禁吐,但當和之。若日久不愈,
脈虛神困者便當補之。果能辨陰陽,審表裡,察虛實,譬之善射,莫不中的矣。
白話文:
傷寒總論
冬天寒冷,萬物閉藏,人體若能保持氣血通暢,就不易受寒邪侵襲。若受寒邪侵犯,則稱為傷寒。四季的氣候都能致病,但傷寒尤為嚴重,是因為寒邪的殺傷力很強。冬天受寒立即發病的,是正傷寒。冬天受寒但沒有立即發病,寒邪潛伏在肌膚,到春天發病的,稱為溫病;到夏天發病的,稱為熱病。獨獨沒有說到秋天發病稱為涼病,這是為什麼呢?因為寒水的氣息與火氣相剋。
寒邪遇到火氣不會發作,說明火氣已經佔據優勢;而且長夏的濕土也能抑制水邪;更何況秋天是金氣當令,金氣遇寒反而更堅固,所以秋天沒有傷寒。秋天看似像傷寒的疾病,都是夏天貪涼導致的邪氣侵襲,或者是一些流行的邪氣,或是秋令的涼邪而已。張仲景的治療方法,是針對冬天立即發病的正傷寒而制定的。後世卻混淆了冬月傷寒的治療方法,用來治療春夏的溫熱病,遺禍至今,沒有人能改正。
陶節庵認為麻黃、桂枝等藥不能輕易使用,便用沖和湯代替。用於治療時疫或許可以,但用於治療傷寒,不是很矛盾嗎?我深深嘆息現在治療傷寒的人,一兩天就用發汗的方法;三四天,不論是經絡還是腑臟,就用調和的方法;五六天,不論是表證還是裡證,就用瀉下方法。藥一好轉,病根卻隱藏其中,無從查究。人體的表裡、虛實不同,
邪氣的傳變、氣機的變化各不相同,怎能拘泥於天數而不察看病情呢?況且寒邪傷人,本沒有固定的模式。有的從太陽經開始,每天傳播一經,六天傳到厥陰經而痊癒;有的停留在某一經絡不走;有的間隔經絡傳播;有的只傳播兩三經絡就停止;有的始終只在一經絡;有的跳過經絡傳播;有的陽經同時發病;有的陽經先後發病;有的剛開始侵犯太陽經,沒有出現鬱熱,
就進入少陰經而成為陰症;有的直接侵犯陰經而成為真寒證;有的因食用生冷食物而導致內傷寒。必須仔細診斷脈象和症狀,辨別病名和所犯經絡,確切無誤後,才能用藥。即使病程很長,但見表證脈象浮的,還應該發汗;即使病程很短,但見裡證脈象沉的,就應該瀉下。如果表裡症狀都出現,或者表裡症狀都不明顯,這屬於半表半裡,禁止發汗、瀉下、催吐,只能調和。如果久治不愈,
脈象虛弱、精神萎靡的,就應該補益。如果能夠辨別陰陽,審察表裡,觀察虛實,如同善於射箭的人,百發百中。
3. 腎虛人易犯傷寒論
腎屬寒水。主令在冬。故內經以為閉蟄封藏之本。以欲耗其精。則不能奉若天時。封藏固密。遂致太陽疏滲。寒邪易侵。若腎臟堅固。即使迫於寒滅受邪輕淺。治之即痊。腎臟虛衰。略冒寒邪。便爾深重。醫藥難療故曰。傷寒偏死腎虛人。良非虛語。
白話文:
腎臟屬性寒涼,掌管冬季。因此《內經》認為腎臟是封藏閉藏的根本。如果腎精虧虛,就不能順應天時,使封藏的功能緊密,導致陽氣疏洩,寒邪容易入侵。如果腎臟強健,即使遭受寒邪侵襲,也會較輕微,治療後就能痊癒。但若腎臟虛弱,稍微受一點寒邪,就會發展成重症,難以醫治。所以說「傷寒容易致死腎虛之人」,絕非空話。
4. 不服藥為中醫論
傷寒傳變淆訛。症端錯雜。且肅殺之氣。最為毒烈醫者不能博古衡今。漫投湯劑。鮮不夭枉。致令憤激之說。以不服藥為中醫。豈其然哉。惟正氣實而邪氣輕者。或可俟其經盡而愈。若正氣虛而邪氣重者。非按法施治。何由得痊。譬如人溺洪濤。命在呼吸。不為援手。而聽其自渡。恐全活者幾希矣。
白話文:
不服藥為中醫論
傷寒病的變化複雜,症狀也錯綜交雜,而且寒邪的殺傷力最強,最為厲害。醫生如果不能通曉古代醫學,又不懂得權衡當今醫學,隨便投藥,很少有不造成傷亡的。因此,就有了「憤激之說」,認為不服藥才是真正的中醫。這怎麼可能呢?只有正氣充足,邪氣輕微的人,或許可以等待病情自然消退而痊癒。但如果正氣虛弱,邪氣很重,不按照醫理治療,怎麼能好起來呢?就好比人掉進洶湧的洪水中,性命危在旦夕,不施以援手,而聽任其自救,恐怕活下來的寥寥無幾。
5. 兩感論
一曰太陽受之。即與少陰俱病。則頭痛。(太陽)口乾。煩滿而渴。(少陰)二日陽明受之。即與太陰俱病。則身熱譫語(陽明)腹滿不欲食。(太陰)三日少陽受之。即與厥陰俱病。則耳聾。(少陽)囊縮而厥。(厥陰)病至六日。腑臟之氣俱盡。營衛之氣俱絕。則死矣。
仲景既論兩感為必死之症。而復日治有先後者。蓋不忍坐視。而覬其萬一之活也。如下利身痛。則先救里。不利身痛。則先救表。表症多者發表為急。里症多者。攻裡為先。東垣曰。虛而感之深者必死。實而感之淺者或生。用大羌活湯。十救一二。
白話文:
[兩感論]
第一天,如果太陽經受邪氣侵襲,同時少陰經也受病,則會頭痛(太陽經的症狀),口乾、煩悶口渴(少陰經的症狀)。第二天,如果陽明經受邪氣侵襲,同時太陰經也受病,則會身熱、胡言亂語(陽明經的症狀),腹部脹滿不想吃東西(太陰經的症狀)。第三天,如果少陽經受邪氣侵襲,同時厥陰經也受病,則會耳聾(少陽經的症狀),陰囊收縮,手足厥冷(厥陰經的症狀)。 病情發展到第六天,臟腑之氣耗盡,營衛之氣衰竭,就會死亡。
張仲景雖然認為兩種經脈同時受邪是必死的疾病,但他又說治療有先後順序,可見他並非坐視不管,而是希望能有一線生機。例如:如果出現下痢腹痛,就應先治裡;如果沒有下痢腹痛,就應先治表。表證較多的,應優先發汗解表;裡證較多的,應優先攻裡。李東垣(李杲)說:虛弱的人若病邪侵襲較深,必死無疑;而身體強壯的人,如果病邪侵襲較淺,則有可能活下來。使用大羌活湯,十個病人能救活一到兩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