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括要》~ 卷上 (1)
卷上 (1)
1. 傷寒總論
冬令嚴寒。萬類閉藏。君子固密。則不傷於寒。觸犯其邪。名曰傷寒。夫四時之氣。皆能為病。而傷寒獨甚者。以其殺厲之氣也。冬月感而即病者。為正傷寒。冬不即病。寒邪藏於肌膚。至春而發。名為溫病。至夏而發。名為熱病。獨不言至秋為涼病者。何也。寒水之氣。與火為仇。
遇仇不發。已為火勝。而長夏濕土。又制水邪。況逢金令。金得寒而愈堅。故秋月無傷寒也。秋病之似傷寒者。皆夏月納涼之邪。或時行不正之氣。或秋令涼氣之邪耳。仲景方法。為冬月即病之正傷寒設也。後世混將冬月傷寒之方。通治春夏溫熱之病。遺禍至今。未有能改。
白話文:
冬天寒冷,萬物都處於休眠狀態。人們應該緊閉門窗,避免寒氣入侵,才能避免受寒。如果被寒邪侵襲,就會得傷寒。一年四季的氣候都能致病,但傷寒最為嚴重,因為寒邪具有很強的殺傷力。冬天受寒馬上就生病的,叫做正傷寒;冬天沒有馬上生病,寒邪潛藏在肌膚裡,到春天發病的,叫做溫病;到夏天發病的,叫做熱病。唯獨不說到秋天會得涼病,這是為什麼呢?因為寒水的氣息和火氣相剋,遇到敵人就不會發作,已經被火氣壓制了。而且長夏的濕土也抑制水邪,更何況是秋天金氣當令,金氣遇寒反而更堅固,所以秋天沒有傷寒。秋天出現類似傷寒的病症,都是因為夏天貪涼受了寒邪,或者流行的病氣,或者秋季涼氣的影響。張仲景的治療方法是針對冬天馬上就生病的正傷寒而設的。後世卻混淆了冬月傷寒的方子,用來治療春夏溫熱的病,遺害至今,還沒有人能改變。
陶節庵以麻黃桂枝。難以輕投。竟以沖和代之。施於時疫之病。猶或可也。用於傷寒之症。不亦悖乎。深嗟今之治傷寒者。在一二日。不問屬虛屬實。便汗之。在三四日。不問在經在腑。便和之。在五六日。不問在表在裡。便下之。投劑一瘥。幽泉沉冤矣。人之表裡虛實不同。
邪之傳變異氣各別。奈何拘於日數不審形證耶。且寒邪傷人。原無定體。或自太陽始。日傳一經。六日傳至厥陰而愈者。或不罷而留滯一經者。或間經而傳者。或但傳二三經而止者。或始終只在一經者。或越經而傳者。或陽經一齊合病者。或陽經後先並病者。或初入太陽。不作鬱熱。
白話文:
陶節庵以麻黃、桂枝治病,認為不能輕易使用。他主張用沖和的藥物代替,用於時疫之病,或許還行。但用於傷寒之症,豈不是大錯特錯?我深深感慨如今治療傷寒的人,只看病程的天數,不論虛實,就用發汗藥;三、四天了,不論在經在腑,就用和解藥;五、六天了,不論在表在裡,就用瀉下藥。藥效一過,病患的病根就深埋地下,冤枉至極。
每個人的表裡虛實不同,邪氣的傳變和氣機變化也各不相同,怎麼能只看天數,不仔細辨別病症呢?而且寒邪傷人,本就沒有固定的病程,有的從太陽經開始,每天傳播一條經脈,六天傳到厥陰經而痊癒;有的不消散而停留在某一條經脈;有的隔著經脈傳播;有的只傳播二、三條經脈就停止;有的始終只在一條經脈;有的越過經脈傳播;有的陽經全部同時發病;有的陽經先後相繼發病;有的初入太陽經,沒有出現鬱熱……
便入少陰而成陰症者。或直中陰經而為真寒者。或傷生冷而為內傷寒者。必審脈驗症。辨名定經。確然無疑。然後投劑。日數雖多。但見表症脈浮者猶宜汗之。日數雖少。但見里症脈沉者即當下之。若表裡症俱見。或表裡症俱無。此屬半表半裡。禁汗禁下禁吐。但當和之。若日久不愈。
脈虛神困者便當補之。果能辨陰陽。審表裡。察虛實。譬之善射。莫不中的矣。
白話文:
如果病症進入少陰經而呈現陰證,或是直接中陰經而導致真寒,或是因為受寒而造成內傷寒,都必須仔細診察脈象和症狀,辨別病名和所屬經絡,確認無誤後再用藥。即使治療天數較長,只要表證脈象浮現,仍然應該用汗法。即使治療天數較短,但裡證脈象沉伏,就必須用下法。如果表裡症狀同時出現,或表裡症狀都未出現,這屬於半表半裡,禁止用汗法、下法和吐法,只能用和解的方法。如果長期不癒,脈象虛弱,神氣困倦,就應該用補法。如果能夠辨別陰陽、審察表裡、察覺虛實,就好比善於射箭,必定百發百中。
2. 腎虛人易犯傷寒論
腎屬寒水。主令在冬。故內經以為閉蟄封藏之本。以欲耗其精。則不能奉若天時。封藏固密。遂致太陽疏滲。寒邪易侵。若腎臟堅固。即使迫於寒滅受邪輕淺。治之即痊。腎臟虛衰。略冒寒邪。便爾深重。醫藥難療故曰。傷寒偏死腎虛人。良非虛語。
白話文:
腎臟屬性如同寒冷的水,掌管冬季的氣候。所以《內經》認為腎臟是封藏閉藏的根本。如果過度消耗腎精,就不能順應冬季寒冷封藏的天氣,導致腎氣不足,封藏不密,陽氣外泄,寒邪容易入侵。
如果腎臟堅固,即使受到寒邪入侵,也會因為抵抗力強而病症輕微,容易治療痊癒。但如果腎臟虛弱衰敗,稍稍接觸寒邪就會導致病情嚴重,藥物也很難治療。所以說「傷寒偏死腎虛人」,並非空穴來風。
3. 不服藥為中醫論
傷寒傳變淆訛。症端錯雜。且肅殺之氣。最為毒烈醫者不能博古衡今。漫投湯劑。鮮不夭枉。致令憤激之說。以不服藥為中醫。豈其然哉。惟正氣實而邪氣輕者。或可俟其經盡而愈。若正氣虛而邪氣重者。非按法施治。何由得痊。譬如人溺洪濤。命在呼吸。不為援手。而聽其自渡。恐全活者幾希矣。
白話文:
傷寒的傳變變化多端,症狀錯綜複雜。而且肅殺的寒氣最為毒烈,醫生若不能博古通今,對症下藥,一味地胡亂投藥,往往會造成病人夭折枉死。這才會引發人們對中醫的憤激之詞,認為不服藥纔是最好的選擇。
但實際上,這顯然是錯誤的。只有正氣充足而邪氣輕微的病人,才能依靠自身抵抗力逐漸恢復。而正氣虛弱而邪氣重的病人,如果不按照醫學原則施治,又如何能痊癒呢?
就像一個人溺水落入洪濤之中,性命危在旦夕,如果沒有人施以援手,任由他自生自滅,恐怕能夠活下來的機會微乎其微。
4. 兩感論
一曰太陽受之。即與少陰俱病。則頭痛。(太陽)口乾。煩滿而渴。(少陰)二日陽明受之。即與太陰俱病。則身熱譫語(陽明)腹滿不欲食。(太陰)三日少陽受之。即與厥陰俱病。則耳聾。(少陽)囊縮而厥。(厥陰)病至六日。腑臟之氣俱盡。營衛之氣俱絕。則死矣。
仲景既論兩感為必死之症。而復日治有先後者。蓋不忍坐視。而覬其萬一之活也。如下利身痛。則先救里。不利身痛。則先救表。表症多者發表為急。里症多者。攻裡為先。東垣曰。虛而感之深者必死。實而感之淺者或生。用大羌活湯。十救一二。
白話文:
第一日太陽經受病邪。
若與少陰經同時生病,則會出現頭痛(太陽經)、口乾、煩躁滿悶且口渴(少陰經)。
第二日陽明經受病邪。
若與太陰經同時生病,則會出現發熱神志不清(陽明經)、腹部脹滿不想吃東西(太陰經)。
第三日少陽經受病邪。
若與厥陰經同時生病,則會出現耳聾(少陽經)、陰囊收縮且四肢厥冷(厥陰經)。
病程至第六日,
臟腑之氣全部耗盡,營衛之氣完全斷絕,則必死無疑。
張仲景雖然認為同時感受外邪和內邪的疾病必死無疑,但他又說治療時要先後順序,這是因為他不忍心眼睜睜看著病人死去,還抱有一線希望。例如,如果出現腹瀉和身體疼痛,則要先治療內傷;如果沒有腹瀉但身體疼痛,則要先治療外感。外感症狀較多者,以發散解表為急務;內傷症狀較多者,則以攻裡為先。
東垣先生說:虛弱之人感受病邪較深者必死,而體質強壯之人感受病邪較淺者則可能活下來。應用大羌活湯治療,十個人中能救活一到兩個。
5. 時行疫症
春應暖而反寒。夏應熱而反涼。秋應涼而反熱。冬應寒而反溫。非其時而有其氣。觸冒之者。沿門遍戶。長幼相似。此時行疫症也。春感寒邪。升麻葛根湯。夏感涼邪。調中湯。秋感熱邪。蒼朮白虎湯。冬感溫邪。葳蕤湯。表不愈者。芎蘇散。里不愈者。調胃承氣湯。或成大頭瘟者。
當辨其經。先於鼻額紅腫。以致面目腫盛。陽明也。壯熱氣喘。口乾咽痛。脈數而大。普濟消毒飲。耳旁及頭角紅腫少陽也。往來寒熱潮熱。口苦咽乾。目痛脅痛。小柴胡湯。加花粉芩翹。發於項上。及腦後項下。目後赤腫者。太陽也。荊芥敗毒散。三陽俱受邪。普濟消毒飲。
不可峻攻。恐邪氣內陷也。虛人兼扶正氣。便結者微下之。
白話文:
春天應該是溫暖的,但反而寒冷;夏天應該炎熱,但反而涼爽;秋天應該涼快,但反而熱烈;冬天應該寒冷,但反而溫暖。在不合時節的時候出現了不合時令的氣候。如果人們接觸到這種氣候,就會家家戶戶都受到影響,無論年長還是年幼,都會出現類似的症狀,這就是當時流行的疫情。春天感染了寒邪,可以使用升麻葛根湯;夏天感染了涼邪,可以使用調中湯;秋天感染了熱邪,可以使用蒼朮白虎湯;冬天感染了溫邪,可以使用葳蕤湯。如果表證沒有痊癒,可以使用芎蘇散;如果裏證沒有痊癒,可以使用調胃承氣湯。有的情況會發展成為大頭瘟。
對於這種情況,需要辨別病邪所在的經絡。如果開始出現鼻子和額頭紅腫,然後導致整個面部腫脹,這是陽明經的表現;如果伴有高燒、呼吸急促、口乾、咽喉疼痛以及脈搏又大又快,可以使用普濟消毒飲。如果耳朵附近和頭側紅腫,這是少陽經的表現;如果伴有時冷時熱、口苦喉乾、眼睛痛、脅肋痛,可以使用小柴胡湯,並加入天花粉、黃芩、連翹。如果頸部、腦後、項下以及眼後出現紅腫,這是太陽經的表現,可以使用荊芥和敗毒散。如果三條陽經都受到邪氣侵襲,可以使用普濟消毒飲。
治療時不可過度強烈地攻伐,以免邪氣內陷。對於體質虛弱的人,要同時扶助正氣。如果出現便祕的情況,可以適當地用藥通便。
6. 傷寒十六症
傷寒者。寒傷營血脈浮而緊。頭痛發熱。無汗惡寒。傷風者。風傷衛氣。脈浮而緩。頭痛發熱。有汗惡風。傷寒見風者。既傷於寒。復感風邪。惡寒不躁。其脈浮緩。傷風見寒者。既傷於風。復感寒邪。惡風煩躁。其脈浮緊。(以上四症皆冬月即病者)溫病者。冬受寒邪。交春乃發。
發熱頭痛。不惡寒而渴。脈浮數。溫瘧者。冬受寒邪。復感春寒。脈陰陽俱盛。症寒熱往來。風溫者。冬受寒邪。復感春風。頭痛身熱。自汗身重。默默欲眠。語澀鼻鼾。四肢不收。尺寸俱浮。又發汗後。身猶灼熱者。亦名風溫。溫疫者。冬受寒邪。復感春溫時行之氣。溫毒者。
白話文:
傷寒是因為寒氣侵襲營血脈,導致脈搏浮緊,伴隨頭痛發熱,沒有汗,並且怕冷。傷風則是風邪侵犯衛氣,脈搏浮緩,頭痛發熱,有汗,怕風。傷寒見風是指原本已經傷寒,又受到風邪侵襲,表現為怕冷不躁,脈搏浮緩。傷風見寒則是原本傷風,又受到寒邪侵襲,表現為怕風煩躁,脈搏浮緊。以上四種症狀都常見於冬天發病。溫病是指冬天受到寒邪,等到春天才發病,症狀為發熱頭痛,不畏寒反而口渴,脈搏浮數。溫瘧是指冬天受到寒邪,又受到春天寒邪侵襲,脈搏陰陽俱盛,症狀為寒熱交替。風溫是指冬天受到寒邪,又受到春天風邪侵襲,表現為頭痛發熱,自汗,身體沉重,昏昏欲睡,聲音嘶啞,鼻塞,四肢無力,脈搏浮大。如果出汗後仍然感覺身體灼熱,也叫做風溫。溫疫是指冬天受到寒邪,等到春天流行的溫邪氣侵襲才發病。溫毒則是溫邪氣侵襲身體,導致毒素堆積。
冬受寒邪。春有非時之熱。復感其邪。或有發癍者。(以上五症冬傷於寒病發於春故皆有溫之名也)熱病者。冬傷於寒。至夏乃發。頭疼身熱惡寒。其脈洪盛。傷暑者。暑熱為邪。自汗煩渴。身熱脈虛。傷濕者。感受濕邪。身重而痛。自汗微熱。兩足逆冷。四肢沉重。胸腹滿悶。
風濕者。既受濕氣。復感風邪。肢體重痛。額汗脈浮。痙者。身熱足寒。頭項強急。面紅目赤。口噤頭搖。角弓反張。若先受風邪。復感於寒。無汗惡寒為剛痙。先受風邪。復感於濕。惡風有汗為柔痙。仰面而臥。開口為陽。合面而臥。閉目為陰。浮緊口渴屬陽。沉細口和屬陰。
白話文:
冬天受寒邪,春天就容易出現不正常的發熱現象,再次感受寒邪,甚至可能長出疹子。這些都是因為冬天受寒導致的疾病在春天發作,所以都屬於溫病的範疇。
熱病通常是冬天受寒,到夏天才發作,表現為頭痛、發熱、怕冷,脈搏洪大有力。
傷暑則是由於暑熱侵襲,造成自汗、口渴、發熱,脈搏虛弱無力。
傷濕是感受了濕邪,導致身體沉重疼痛、自汗微熱,雙腳冰冷、四肢沉重,胸腹滿悶。
風濕則是在受了濕氣之後又感受風寒,造成肢體沉重疼痛、額頭出汗、脈搏浮動。
痙攣則表現為發熱、腳冷、頭頸僵硬、臉紅眼赤、嘴巴緊閉、頭部搖晃、角弓反張。如果先受風寒,再感受寒邪,沒有汗且怕冷,稱為剛痙;如果先受風寒,再感受濕邪,怕風且有汗,稱為柔痙。
仰面躺著、嘴巴張開屬於陽證;合著臉、閉著眼睛屬於陰證。脈搏浮而緊、口渴屬於陽證;脈搏沉而細、口和屬於陰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