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括要》~ 卷上 (2)
卷上 (2)
1. 時行疫症
春應暖而反寒。夏應熱而反涼。秋應涼而反熱。冬應寒而反溫。非其時而有其氣。觸冒之者。沿門遍戶。長幼相似。此時行疫症也。春感寒邪。升麻葛根湯。夏感涼邪。調中湯。秋感熱邪。蒼朮白虎湯。冬感溫邪。葳蕤湯。表不愈者。芎蘇散。里不愈者。調胃承氣湯。或成大頭瘟者。
當辨其經。先於鼻額紅腫。以致面目腫盛。陽明也。壯熱氣喘。口乾咽痛。脈數而大。普濟消毒飲。耳旁及頭角紅腫少陽也。往來寒熱潮熱。口苦咽乾。目痛脅痛。小柴胡湯。加花粉芩翹。發於項上。及腦後項下。目後赤腫者。太陽也。荊芥敗毒散。三陽俱受邪。普濟消毒飲。
不可峻攻。恐邪氣內陷也。虛人兼扶正氣。便結者微下之。
白話文:
時行疫症
春天該溫暖卻反常寒冷,夏天該炎熱卻反常涼爽,秋天該涼爽卻反常炎熱,冬天該寒冷卻反常溫暖。在非正常季節出現這種異常氣候,人們感染後,就會在鄰里之間蔓延,不分老幼,都可能染病,這就是時行疫症。春天感染寒邪,可用升麻葛根湯;夏天感染涼邪,可用調中湯;秋天感染熱邪,可用蒼朮白虎湯;冬天感染溫邪,可用葳蕤湯。如果表症未癒,可用芎蘇散;如果裡症未癒,可用調胃承氣湯。如果發展成大頭瘟,
要辨別是哪條經絡受邪。如果先從鼻額紅腫,繼而面目腫脹,是陽明經受邪,症狀為壯熱、氣喘、口乾咽痛、脈數而大,可用普濟消毒飲;如果耳旁及頭角紅腫,是少陽經受邪,症狀為往來寒熱、潮熱、口苦咽乾、目痛脅痛,可用小柴胡湯加花粉芩翹;如果發病於項上、腦後項下,目後赤腫,是太陽經受邪,可用荊芥敗毒散;如果三陽經都受邪,可用普濟消毒飲。
治療時不可過於猛烈攻邪,以免邪氣內陷。體虛者需同時扶持正氣,如果大便不通,可略微服用瀉下藥。
2. 傷寒十六症
傷寒者。寒傷營血。脈浮而緊。頭痛發熱。無汗惡寒。 傷風者。風傷衛氣。脈浮而緩。頭痛發熱。有汗惡風。 傷寒見風者。既傷於寒。復感風邪。惡寒不躁。其脈浮緩。 傷風見寒者。既傷於風。復感寒邪。惡風煩躁。其脈浮緊。 (以上四症皆冬月即病者)
溫病者。冬受寒邪。交春乃發。發熱頭痛。不惡寒而渴。脈浮數。 溫瘧者。冬受寒邪。復感春寒。脈陰陽俱盛。症寒熱往來。 風溫者。冬受寒邪。復感春風。頭痛身熱。自汗身重。默默欲眠。語澀鼻鼾。四肢不收。尺寸俱浮。又發汗後。身猶灼熱者。亦名風溫。 溫疫者。冬受寒邪。復感春溫時行之氣。 溫毒者。冬受寒邪。春有非時之熱。復感其邪。或有發癍者。 (以上五症冬傷於寒病發於春故皆有溫之名也)
熱病者。冬傷於寒。至夏乃發。頭疼身熱惡寒。其脈洪盛。 傷暑者。暑熱為邪。自汗煩渴。身熱脈虛。 傷濕者。感受濕邪。身重而痛。自汗微熱。兩足逆冷。四肢沉重。胸腹滿悶。
風濕者。既受濕氣。復感風邪。肢體重痛。額汗脈浮。 痙者。身熱足寒。頭項強急。面紅目赤。口噤頭搖。角弓反張。若先受風邪。復感於寒。無汗惡寒為剛痙。先受風邪。復感於濕。惡風有汗為柔痙。 仰面而臥。開口為陽。合面而臥。閉目為陰。 浮緊口渴屬陽。沉細口和屬陰。
白話文:
傷寒十六症
傷寒:寒邪傷及營血,脈象浮緊,頭痛發熱,無汗惡寒。
傷風:風邪傷及衛氣,脈象浮緩,頭痛發熱,有汗惡風。
傷寒見風:先受寒邪,又感風邪,惡寒不發熱,脈象浮緩。
傷風見寒:先受風邪,又感寒邪,惡風煩躁,脈象浮緊。 (以上四症皆在冬天發病)
溫病:冬天受寒邪,到春天發病,發熱頭痛,不惡寒卻口渴,脈象浮數。
溫瘧:冬天受寒邪,又感春寒,脈象陰陽俱盛,症狀為寒熱往來。
風溫:冬天受寒邪,又感春風,頭痛身熱,自汗身重,昏昏欲睡,說話聲音嘶啞,鼻鼾聲重,四肢無力,脈象浮大,且發汗後仍覺灼熱,也稱為風溫。
溫疫:冬天受寒邪,又感染春天流行的溫邪。
溫毒:冬天受寒邪,春天感受了不正常的暑熱邪氣,可能出現發疹。 (以上五症皆因冬天受寒,春天發病,故皆稱為溫病)
熱病:冬天受寒邪,到夏天發病,頭痛身熱惡寒,脈象洪大有力。
傷暑:暑熱之邪侵襲,自汗煩渴,身熱脈虛弱。
傷濕:感受濕邪,身體沉重疼痛,自汗微熱,兩足冰冷,四肢沉重,胸腹脹滿悶痛。
風濕:先受濕邪,又感風邪,肢體沉重疼痛,額頭出汗,脈象浮。
痙證:身熱足寒,頭頸部強直疼痛,面紅目赤,口噤(嘴巴緊閉),頭搖,角弓反張(面部肌肉痙攣)。若先受風邪,再感寒邪,無汗惡寒為陽痙;先受風邪,再感濕邪,惡風有汗為陰痙。
仰臥開口為陽證,俯臥閉目為陰證。
脈象浮緊,口渴為陽證;脈象沉細,口不渴為陰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