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中梓
《傷寒括要》~ 卷下 (17)
卷下 (17)
1. 小建中湯
桂枝,甘草,大棗,芍藥,生薑,膠飴
傷寒二三日。悸而煩。小建中湯。陽脈澀陰脈弦。腹中急痛。與小建中湯。
二三日邪方盛。又未經汗下。見症不過悸而煩。不審何故。便行建中。疑必有脫文也。若陽脈澀而痛脈弦。腹中掣急而痛。灼然虛寒。建中溫之當矣。脾居四藏之中。生育營衛。通行津液。一有不調。則營衛失育。津液失行。此湯甘溫。善為中州培養。有建立之氣。故曰建中。
脾欲緩急食甘以緩之。故以膠飴甘溫為君。甘草甘平為臣。脈弦木旺。土之仇也。以桂與芍藥制之為佐。益衛宜辛。補營宜甘。故以薑棗為使。
白話文:
小建中湯
使用桂枝、甘草、大棗、芍藥、生薑、膠飴。
如果生病兩三天,出現心悸和煩躁,可以使用小建中湯。如果把脈發現陽脈摸起來澀滯,陰脈摸起來像琴弦一樣繃緊,同時腹部感到拘急疼痛,也可以使用小建中湯。
如果生病兩三天,邪氣正盛,而且還沒有用發汗或攻下的方法治療,雖然出現的症狀只是心悸和煩躁,但不知道是什麼原因就直接用小建中湯,可能是有原文遺漏了。如果把脈發現陽脈澀滯,陰脈像琴弦一樣繃緊,而且腹部有牽拉的急痛感,這明顯是虛寒的症狀,用建中湯來溫補是合適的。脾臟位於身體的中央,負責產生營衛之氣,並使津液運行全身,如果脾的功能失調,就會導致營衛之氣無法正常生成,津液也無法正常運行。這個方劑的藥性甘溫,擅長調養脾胃,具有建立中焦的功能,所以稱為「建中」。
脾臟喜歡舒緩,不喜歡急迫,因此使用甘味食物來緩和它,所以用甘溫的膠飴作為主藥,用甘平的甘草作為輔助藥。如果脈象是弦脈,代表肝木旺盛,是脾土的仇敵,所以用桂枝和芍藥來制約它,作為佐藥。為了增強衛氣需要用辛味的藥,為了補充營氣需要用甘味的藥,所以用生薑和大棗作為使藥。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