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括要》~ 卷下 (27)
卷下 (27)
1. 太陰篇凡二方
2. 桂枝加芍藥湯
桂枝,芍藥,甘草,大棗,生薑
本太陽病。醫反下之。因爾腹滿時痛者。屬太陰也。此湯主之。按邪氣入里。則為腹痛。蓋邪氣傳裡而痛者。其痛不常。法當下之。此因太陽誤下而痛。故以桂枝和衛芍藥和營。中氣受調。滿痛自愈。
白話文:
桂枝加芍藥湯,藥材包含桂枝、芍藥、甘草、大棗、生薑。
這個病原本是太陽病的症狀,醫生反而使用瀉下的藥物來治療,因此導致腹部脹滿,並且時常感到疼痛,這種情況就屬於太陰病。這個藥方(桂枝加芍藥湯)可以用來治療。一般來說,邪氣侵入體內深處(入里)會導致腹痛。這種因為邪氣傳到體內而引起的疼痛,它的痛感並不是持續性的,按照常理應該使用瀉下的藥物來治療。而這個案例是因為太陽病被誤用瀉下藥物而導致的腹痛,所以使用桂枝來調和體表的防禦功能(衛氣),用芍藥來調和體內的營養物質(營氣),使中焦的氣機得到調整,脹滿疼痛的症狀自然就會痊癒。
3. 桂枝加大黃湯
桂枝,芍藥,甘草,大黃,大棗,生薑
本太陽病。醫反下之。腹滿而大實痛者。此湯主之。或問太陰病。用四逆輩。固所宜也。然復用桂枝大黃。何也。大黃至寒。何為用於陰經耶。又何為與桂枝寒熱互用耶。曰。自利而渴者。屬少陰為寒。在下焦。宜行四逆。自利而不渴者。屬太陰為寒。在中焦。宜與理中。
若太陽病。誤下之。則表邪未解。乘虛陷入太陰。因而滿痛。且見大實脈症者。當以桂枝除表邪。大黃除里邪。若脈無力。而大便自利者。大黃又在禁例矣。按太陰腹滿痛。其症有三。如腹滿咽乾者。此傳經之陽邪。在法當下。如吐食自利而復滿痛。此直入本經之陰邪。在法當溫。
如太陽誤下。因而滿痛。此乘虛內陷之邪。法當以桂枝加芍藥湯和之。若手不可按。脈洪有力。此為大實。當以桂枝加大黃湯和之。設使直入之陰症。而脈來沉細者。非二湯所宜也。大抵陰邪滿痛。宜與理中。熱邪滿痛。宜與大柴胡。惟誤下滿痛。宜用二湯。不可不辨也。
白話文:
桂枝、芍藥、甘草、大黃、大棗、生薑
這是太陽病的狀況,醫生反而用了瀉下的藥物,導致病人腹部脹滿,而且腹部疼痛劇烈,這時候就可以使用這個藥方。有人會問,太陰病應該用四逆湯這類溫熱的藥,這是對的,為什麼還會用到桂枝加大黃這個藥方呢?大黃藥性寒冷,為什麼可以用在陰經的病症呢?又為什麼要跟藥性溫熱的桂枝一起使用呢?我回答說,如果拉肚子又口渴,這是少陰病的寒證,病位在下焦,應該用四逆湯來治療。如果拉肚子但不口渴,這是太陰病的寒證,病位在中焦,應該用理中湯來治療。
如果是太陽病,醫生誤用了瀉下的藥物,就會造成表面的邪氣沒有解除,反而趁著身體虛弱侵入太陰經,導致腹部脹滿疼痛,而且出現脈搏強盛有力、腹部按壓疼痛等實證,這時候應該用桂枝湯來解除表面的邪氣,用大黃來清除體內的邪氣。如果脈搏虛弱無力,而且病人自己拉肚子,那就不能用大黃了。總結來說,太陰病腹部脹滿疼痛的情況有三種:如果腹脹而且口乾,這是外來的陽邪傳入,應該用瀉下的方法治療;如果病人吐了東西又拉肚子,然後才腹脹疼痛,這是陰邪直接進入太陰經,應該用溫補的方法治療;如果是太陽病被誤用瀉藥導致的腹脹疼痛,這是外邪趁著虛弱侵入體內,應該用桂枝加芍藥湯來調和。如果腹部按壓疼痛劇烈,而且脈搏洪大有力,這是屬於腹部脹滿疼痛的實證,應該用桂枝加大黃湯來調和。如果直接是陰證,而且脈搏沉細無力,就不適合用這兩個藥方。總的來說,陰邪引起的腹部脹滿疼痛應該用理中湯來治療,熱邪引起的腹部脹滿疼痛應該用大柴胡湯來治療,只有因為誤用瀉藥引起的腹部脹滿疼痛,才適合用這兩個藥方,這是必須要分辨清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