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中梓

《傷寒括要》~ 卷下 (9)

回本書目錄

卷下 (9)

1. 桂枝附子湯

桂枝,附子,大棗,生薑,甘草

傷寒八九日。風濕相搏。身痛煩。不能轉側。不嘔不渴。脈浮虛而澀。病至八九日。則邪多在裡。身當不痛。今日數多。而身痛不能轉側者。濕也。經曰。風則浮虛。又曰。澀為寒濕。不嘔不渴。里無邪熱也。脈浮虛而澀。身有煩疼。則知風濕。但在經也。與桂枝附子湯。

以散表中風濕。風在表者。散以桂枝之辛甘。濕在經者。逐以附子之辛熱。薑棗同甘草。行營衛而通津液。以和其表也。

白話文:

傷寒病發作八九天,因為受到風濕的侵襲,導致身體疼痛、煩躁不安、無法翻身,但不覺得想吐或口渴。把脈發現脈象呈現浮虛且帶有澀滯感。一般來說,病到八九天,邪氣多已深入體內,身體應該不會疼痛。但現在反而疼痛加劇,甚至無法翻身,這就是因為體內有濕氣的緣故。《黃帝內經》說過:「風邪會使脈象呈現浮虛」,又說:「澀滯的脈象代表體內有寒濕」。沒有想吐或口渴,表示體內沒有熱邪。脈象浮虛且澀,身體又感到煩躁疼痛,可以判斷是風濕在經絡作祟,所以使用桂枝附子湯來治療。

這個藥方可以驅散體表的風濕。風邪在表,用桂枝的辛甘來驅散;濕邪在經絡,用附子的辛熱來驅除。生薑、大棗和甘草一起使用,可以運行營衛之氣,疏通津液,從而調和體表。

2. 桂枝加附子湯

悉照前方。加芍藥。

脈浮為風。大為虛。風則微熱。虛則痙攣。宜與桂枝加附子湯。厥逆咽乾煩躁。陽明內結。譫語煩亂。更飲甘草乾薑湯。夜半陽氣還。兩足當熱。脛尚微拘急重。與芍藥甘草湯。乃脛伸。以承氣湯微溏。則止其譫語。

白話文:

依照之前的處方。再加入芍藥。

脈象浮是風邪的表現。脈象大是身體虛弱的表現。有風邪就會稍微發熱。身體虛弱就會導致痙攣。應該給予桂枝加附子湯。如果出現手腳冰冷、喉嚨乾燥、煩躁不安,是陽明經內有積結,導致胡言亂語、煩躁混亂,就要再喝甘草乾薑湯。到了半夜陽氣恢復,雙腳會感到溫熱。如果小腿還有些微的拘攣、沉重,就給予芍藥甘草湯,小腿就會伸直。再用承氣湯稍微通便,就可以停止說胡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