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醫匯講
《吳醫匯講》一書,由清代長洲醫家唐大烈於乾隆壬子(公元1792年)編撰而成。此書承繼吳地豐厚的醫學傳統,旨在匯集並闡揚該區域歷代醫家之學術思想、理論特點與臨床經驗,是研究吳地醫學的重要文獻。書名「匯講」,正如其自序所述,不僅是醫案的匯集,更是對諸醫家「奧義顯詞」與「長篇短節」的「講學」式整理與呈現,意在旁搜博採,集腋成裘,彌補藝林之闕。
根據書籍介紹,《吳醫匯講》全書共分三卷。首卷述及吳地醫學的發展歷史,溯源至春秋戰國時期的扁鵲、華佗,唐宋的孫思邈、李時珍,直至明清時期形成獨特體系。第二卷側重於吳地醫學的理論特點,強調整體觀念、陰陽五行、臟腑經絡等中醫基礎理論的應用。第三卷則聚焦於吳地醫學的臨床特色,特別提到其擅長治療內科及外科疾病。
然而,從提供的內容摘要(自序及卷一的部分內容)來看,本書的編排與作者的「講學」意圖似乎更為靈活和深刻。卷一並非單純的歷史敘述,而是將醫者的「心」與「學」作為開篇。
首先,唐大烈在自序中開宗明義地闡述了編撰此書的緣由和宗旨。他推崇歷代醫學經典和名家,特別指出吳地作為「文獻之邦」、「良醫薈萃之域」的特殊地位,羅列了韓門、葛氏、新甫、啟東、生洲、路玉等眾多吳地名醫及其著述或臨床特色,如元儀的《印機草》體現其臨證的慎重,在涇的《讀書記》反映其學業的深沉。他提及前人過君繹在康熙年間所編的《吳中醫案》,匯集眾賢治案,肯定其「片善悉錄,一藝必庸」的價值。唐大烈仿其舊帙,更輯新編,但不僅限於醫案,更欲將諸家「精是業者」的「卓識」、「枕中之秘」和「囊底之珍」公諸於世。他期望與「同志」共同「互相賞析」,無論是闡發古訓(「發覆而摘微」)或是提出新見(「領新而標異」),都納入其中。這種編撰方式,顯示出此書是集歷史傳承、學術研討、臨床精華於一體的綜合性著作,且帶有學派內部互相切磋、提升的色彩。
卷一開篇即收錄了王雲林後人孫岱東記錄的其先大父王家瓚於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所作的「禱告藥皇誓疏」。這篇誓文雖非醫學理論或臨床醫案,但唐大烈將其置於卷首,並特意加註評述,認為「此篇誓疏,雖非講學之文,然惟有此實心,斯有實學,則是此心亦吾醫所宜亟講也。」這強烈地表明,《吳醫匯講》所匯集的「講學」,不僅包括具體的醫學知識和技能,更將醫者的道德情操、職業操守和對生命的敬畏視為醫學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王家瓚作為一位瘍醫,在個人歷經坎坷、子嗣艱難的背景下,仍向藥皇立誓,承諾在貧富貴賤前一視同仁,悉心診療瀕危之症,不貪圖富貴,不欺凌貧困,不趨炎附勢,將「人命至重」的理念與「冥報難逃」的敬畏深刻結合,並誓言力所能及地救助貧病無告之人。唐大烈藉此強調,醫術的根基在於醫德,醫者必須具備這種「實心」,才能成就真正的「實學」。他以王雲林後代良醫輩出、書香相繼為例,視此為「存心之報」,進一步佐證了醫德的重要性。將此置於全書的開端,確立了醫德與醫術並重的基調,為全書內容賦予了更高的精神層次。
緊隨其後的便是清代溫病大家葉天士的《溫證論治》二十則。葉天士是吳地醫學的傑出代表,其溫病學說對後世影響深遠。唐大烈收錄此文,並說明此為葉天士與門人顧景文在舟中談論時的記錄,原文有些「辭多結屈,語亦稍亂」。唐大烈對其進行了「語句少為條達,前後少為移掇」的整理,但強調「先生立論之要旨,未敢稍更一字也」,顯示出編者在保持原文核心精神的前提下,力求使內容更易讀、更系統。
《溫證論治》作為卷一的重要內容,詳細闡述了溫邪侵襲人體的病機傳變及治法。其核心內容包括:溫邪「上受,首先犯肺,逆傳心胞」的特性;溫熱與傷寒在辨證(營衛氣血)相同而治法大異之處,尤其強調溫邪化熱迅速;溫病在衛、氣、營、血四個階段的辨證要點及相應治法(如衛分辛涼輕劑,氣分清氣,營分涼血透熱,血分涼血散血);對夾風、夾濕等兼證的處理方法;對熱灼津液、擾亂心神、大便不通等變證的應對(如用犀角、竹葉、花露、金汁、人中黃等);對邪留氣分、不傳血分的處理(如分消上下之勢);以及對「戰汗」透邪機理及預後的分析。
更值得注意的是,葉天士在論治中特別強調了吳地「濕邪害人最多」的地域特點,並提出了相應的臨床注意事項,如對面色白(濕勝陽微)者不可過度清涼,對面色蒼(腎水素虧)者清涼需謹慎,以及對熱減身寒、酒客濕熱等情況的細緻辨析。這些內容不僅是葉天士溫病理論的精髓,更是吳地醫學結合地域環境、氣候和居民體質特點進行辨證論治的生動體現。唐大烈將此重要文獻收錄其中,印證了書籍介紹中關於吳地醫學「重視整體觀念」、「注重辨證論治」、「擅長治療內科疾病」等特點,尤其是在溫病這一領域的深厚造詣。
綜合以上分析,唐大烈編撰的《吳醫匯講》是一部內容豐富、體系獨特的醫學著作。它不僅是吳地醫學學術成就的集中展示,涵蓋了歷史淵源、核心理論和臨床經驗(如溫病理論及其地域特色),更將醫者的品德修養和精神境界提升到與醫術同等重要的地位,通過收錄王雲林等醫家的誓言與事跡,闡明「實心實學」的為醫之道。葉天士的《溫證論治》作為重要的理論與臨床實踐範例被詳細收錄並整理,證明了本書在傳承和發揚吳地醫學精華方面的努力。
儘管書目介紹提及三卷的具體分篇,但從卷一的內容看,其編排似乎更傾向於將歷史溯源、醫學倫理、理論精粹與臨床經驗融會貫通,形成一個有機整體,以達到「匯講」的宗旨。全書不僅總結了吳地醫學的過去與現狀,也為後世醫者提供了寶貴的學術資源和精神借鑑,對後世中醫學的發展產生了積極而深遠的影響,是一部具有重要學術價值的中醫古代典籍。它既記錄了吳地醫學的歷史脈絡和學術特色,也體現了清代中醫學術發展、流派交流與區域醫學整理的時代特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