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醫匯講》~ 卷四 (4)
卷四 (4)
1. 膀胱上口論
膀胱上口,《靈》《素》未言有無,後世聚訟紛紜,或言有上口而無下口者,乃以「氣化則能出」之句而誤會也,若無下口,焉得氣一化則遂若此通利哉?是無下口之說不必論矣。或言有下口而無上口者,張景岳、李士材俱主是說。因景岳、士材之書,近世風行海內,故人皆以為無上口矣。
第無上口,則交腸之易位而出者,糞從何處入於膀胱乎?張三錫以為上下俱有口者是矣,但語焉而未詳也。夫水道既從小腸下口以入膀胱,則清濁不分者,何獨並於大腸之水瀉,人所常有,而糞入膀胱之交腸,患者甚少乎?諦思其故,必系膀胱有上口而常閉,乃為平人之常,水之入於膀胱者,仍是三焦化入,而非從上口以入者也。
或腑氣大虛,則力乏而竅不能閉,或邪熱傷腑,則熱主開泄而竅亦不能閉,以致糞從小腸下口入於膀胱上口,並隨小便而出矣,譬如人身之外竅,亦有常閉而不通者,臍孔與兩耳、兩乳,無故則常閉而不開,有故則或出膿血,或通乳汁,膀胱之上口,亦可以類推矣。世人皆以為無上口者,一則宗景岳、士材之書,一則見獸脬之止有下口也。
不思天地之生物,各有不同者,如毛蟲則五臟俱全,羽蟲則無肺而無前陰,即人身亦有不同者,男子肋骨二十有四,女子肋骨二十有八,男子頭骨八塊,女子頭骨六塊,人與人尚有異焉,人與獸豈無異乎?
白話文:
關於膀胱上口這個問題,《靈樞》和《素問》這兩本經典醫書都沒有提到有沒有這個開口,後世對此爭論不休。有人說膀胱只有上口而沒有下口,他們是誤解了「氣化則能出」這句話的意思。如果沒有下口,怎麼可能氣化就能讓尿液順利排出呢?所以說沒有下口的說法,就不用再討論了。也有人說只有下口而沒有上口,像是張景岳、李士材都持這種觀點。因為他們的書在近代很流行,所以大家就認為膀胱沒有上口了。
如果沒有上口,那小腸內容物錯位跑出來,糞便又是從哪裡進入膀胱的呢?張三錫認為膀胱上下都有開口是對的,但他沒有詳細說明。一般來說,水分從經過小腸下口進入膀胱,那麼清濁不分的情況,為什麼只會導致像大腸一樣的水瀉,而糞便進入膀胱的狀況卻很少見呢?仔細思考原因,一定是膀胱有上口而且平時是關閉的,這是正常人的情況。水進入膀胱,還是通過三焦氣化進入的,而不是從上口進入的。
當臟腑氣虛到極點時,就會無力關閉開口;或是邪熱傷害臟腑時,因為熱的特性是打開和排泄,開口也會無法關閉,導致糞便從小腸下口進入膀胱上口,然後跟著小便一起排出。這就像人身體表面的孔竅一樣,也有平常關閉而不通的情況,像是肚臍孔、耳朵、乳頭,沒事的時候都是關閉的,有狀況時就會流膿血或分泌乳汁,膀胱的上口也可以這樣類推。世人都認為膀胱沒有上口,一方面是受到張景岳和李士材的書影響,另一方面是看到動物膀胱只有下口。
但是他們沒有想到,天地萬物各有不同。像是毛蟲有完整的五臟,而羽蟲則沒有肺和前陰。即使是人類,男女之間也有差異,像是男子有二十四根肋骨,女子則有二十八根;男子有八塊頭骨,女子則有六塊。人與人之間都有差異了,人與動物之間難道會沒有差異嗎?
2. 五芩散解
此治小便不利之主方,乃治三焦水道,而非太陽藥也。《素問·經脈別論》曰:「飲入於胃,遊溢精氣,上輸於脾,脾氣散精,上歸於肺,通調水道,下輸膀胱,水精四布,五經並行。」此方用桂以助命門之火,是釜底加薪,而後胃中之精氣上騰;再用白朮健脾,以轉輸於肺;而後用二苓澤瀉,運水道之升已而降。
其先升後降之法,與《內經》之旨,滴滴歸源,復與太陽何涉?《傷寒論》治小便不利,「汗出而渴者,五苓散主之,不渴者,茯苓甘草湯主之。」蓋渴為陽氣不足,水不上升也,不升則不降,故用肉桂以升之,二苓、澤瀉以降之,而用白朮一味,以為中樞。乃注者莫不以渴為熱入膀胱,津液被劫所致,如果熱入,而復用桂、術,以溫液耗津,又二苓、澤瀉以滲之,是熱之又熱,耗之又耗,速之斃矣。
且不渴者,反不用五苓,而用茯苓甘草湯,可知不渴則無需桂、術之蒸騰津液,而桂、術之非治太陽,而治三焦,更不待言矣。有小便不通而以桂枝易桂者,此必命門之火未衰,而外有太陽表症,因邪傷太陽,傳入三焦,故表邪未解,而三焦之水道不利,即《傷寒論》所謂「中風發熱,六七日不解而煩,有表裡證,渴欲飲水,水入則吐者,名曰水逆,五苓散主之」是也。
表症為太陽不足,故用桂枝以宣陽氣,通津液於周身,即《經》文「水精四布,五經並行」之旨,非用之以通水道下出也。里症為三焦之氣化不宣,故用二苓之瀉,以通三焦之閉塞,非開膀胱之溺竅也。夫下焦之氣化不宣,則腹膨而小便不利,水蓄膀胱,此乃水蓄於膀胱之外,不能化入膀胱,故用五苓以化之。亦有用桂枝而效者,因衛出下焦,助太陽氣化以運之,非為太陽腑內之水蓄也。
如三焦既將水氣運化入於膀胱而不出,此真太陽府內痹而不宣,即胞痹症也。《素問·痹論》曰:「胞痹者,少腹膀胱按之內痛,若沃以湯,澀於小便,上為清涕。」水在膀胱之內,是膀胱脹滿而非腹脹,故按之內痛;若沃以湯,其溺孔之道痹而不通,故澀於小便;膀胱痹氣隨太陽經脈之行以從巔入腦,故上為清涕。此真太陽本府水結膀胱之內,而非腹中膨脹之小便不利也。
總之、水入膀胱之內,方屬太陽,若水在膀胱之外,腹膨滿而小水不利者,此臟腑之外,軀殼之內,三焦主之。虞大民曰:三焦者,指腔子而言也。故治腹滿腫脹之症,設使一味利水,則三焦之氣更不能施化,而膀胱津液為之下竭,非仲景五苓之意也。
白話文:
這個方子(五苓散)主要是治療小便不暢的,它處理的是三焦的水道問題,並不是太陽經的藥。就像《黃帝內經》說的,喝進去的東西,精華會被脾臟吸收,再送到肺部,由肺來調節全身的水道,最後輸送到膀胱,讓水液散佈全身。這個方子用肉桂來幫助命門的火氣,像是給鍋底加柴火,讓胃裡的精氣可以上升;接著用白朮來健脾,幫助把精氣運送到肺部;最後用茯苓和澤瀉,讓水道的升發和下降都能順暢。
這種先升後降的方法,跟《黃帝內經》的道理完全一致,根本和太陽經沒有關係。《傷寒論》提到,治療小便不順,如果「出汗又口渴」,就用五苓散;如果「不出汗也不口渴」,就用茯苓甘草湯。口渴是因為陽氣不足,水液不能上升,不能上升就不能下降,所以要用肉桂來提升陽氣,用茯苓和澤瀉來幫助下降,再用白朮作為中心樞紐。但很多註解的人,都認為口渴是因為熱邪跑到膀胱,消耗了津液。如果真是熱邪入侵,又用肉桂和白朮這些溫熱藥來耗損津液,再用茯苓和澤瀉來滲濕,豈不是讓熱更熱、虛更虛,很快就會沒命!
而且,不口渴的情況,反而不用五苓散,而是用茯苓甘草湯,這就表示不口渴時,不需要肉桂和白朮來蒸騰津液。可見肉桂和白朮不是治療太陽經的,而是治療三焦的,這是很明顯的。有些人小便不通,卻把肉桂換成桂枝,這一定是命門的火氣還沒衰弱,只是外感太陽經的症狀,因為邪氣侵犯太陽經,進而影響到三焦,所以表面症狀還沒解除,三焦的水道又不通暢,就像《傷寒論》說的,「中風發熱,六七天都沒好轉,還很煩躁,有表裡症狀,口渴想喝水,但喝下去又吐出來」,這種情況稱為「水逆」,可以用五苓散治療。
表面症狀是太陽經的陽氣不足,所以要用桂枝來宣通陽氣,讓津液可以正常循環全身,就像《黃帝內經》說的「水精散佈全身」。這並不是用桂枝來疏通水道,讓水液直接排出。裡面的症狀是三焦的氣化不順暢,所以用茯苓和澤瀉來疏通三焦的閉塞,並不是打開膀胱的排尿孔。下焦的氣化不順,就會肚子脹,小便不順,水液積蓄在膀胱之外,不能進入膀胱。所以要用五苓散來化解這種情況。也有人用桂枝有效的,是因為衛氣從下焦出來,幫助太陽經的氣化來運轉,這不是因為太陽腑裡面有水積蓄。
如果三焦已經把水液運送到膀胱,但水液卻排不出去,這才是太陽經的本府裡面有問題,是膀胱閉塞的症狀。《黃帝內經》說,「膀胱閉塞的人,會感覺小腹和膀胱內部疼痛,像被熱水燙一樣,小便不暢,還會流清鼻涕」。這是因為水在膀胱裡面,導致膀胱脹滿而不是肚子脹,所以按壓內部會痛;像被熱水燙一樣,是因為排尿的通道堵塞不通,所以小便困難;膀胱的閉塞之氣,會隨著太陽經脈上行到頭部,所以會流清鼻涕。這是真正太陽經本府,水液積結在膀胱內部,而不是肚子脹、小便不暢的情況。
總之,水液在膀胱裡面的問題,屬於太陽經;如果水液在膀胱外面,肚子脹滿,小便不暢,這種情況是在臟腑之外,身體內部的三焦在主導。虞大民說過,三焦指的是腔子。所以治療肚子脹滿腫脹的病症,如果只用利水藥,三焦的氣就更難發揮作用,膀胱的津液也會因此枯竭,這就不是張仲景使用五苓散的本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