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大烈

《吳醫匯講》~ 卷四 (5)

回本書目錄

卷四 (5)

1. 沈思劬

2. 辨《素問》「濁氣歸心」之訛

讀《素問》至「食氣入胃,濁氣歸心,淫精幹脈」節,此「濁氣歸心」,不得其解。因思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如果濁氣歸心,焉得虛靈不昧,具眾理而應萬事乎?按此「心」字,必因千百年相傳之書,「脾」字誤為「心」字。考《靈樞·陰陽清濁篇》曰:「受谷者濁,受氣者清。

」又曰:「營者,水穀之精氣也,和調於五臟,灑陳於六腑。」又曰:「陰清而陽濁。」又曰:「諸陰皆清,足太陰獨受其濁。」夫腑為陽,臟為陰,既曰「諸陰皆清」,則心之受清可知;既曰「足太陰獨受其濁」,則濁氣歸脾之外,更無一臟再受其濁。可知是濁氣歸脾,《經》文無不印合,竊以為一字之訛,敢以質諸高明。

白話文:

閱讀《黃帝內經·素問》到「食物之氣進入胃,濁氣歸於心,淫邪的精氣侵擾脈絡」這段時,對於「濁氣歸於心」感到不理解。我思考心這個臟器,是君主之官,神明由此產生。如果濁氣歸於心,又怎麼能保持虛靈不昧,具備處理萬事的能力呢?我認為這裡的「心」字,一定是因爲千年來的傳抄,把「脾」字誤寫成了「心」字。

考證《靈樞·陰陽清濁篇》說:「接受水穀之氣的是濁氣,接受清氣的是清氣。」又說:「營氣是水穀的精氣,在五臟中調和,在六腑中散布。」又說:「陰氣清而陽氣濁。」又說:「所有的陰經都是清的,只有足太陰脾經獨自接受濁氣。」 腑屬於陽,臟屬於陰,既然說「所有的陰經都是清的」,那麼心臟接受清氣就可以知道了;既然說「足太陰脾經獨自接受濁氣」,那麼濁氣歸於脾之外,就沒有其他臟腑會再接受濁氣了。由此可知應該是濁氣歸於脾,這樣和經文的內容完全一致。我認為這是一個字的錯誤,冒昧地提出來請教各位高明之士。

3. 周蘊石

4. 祖氣論

夫絪縕鼓盪於大地之間者,孰推行是,孰發育是,無非一氣為之橐龠而已。天以五行化生萬物,人以五臟應之。天一水也,故兩腎為先天之本;天五土也,故脾胃為後天所資。此東垣、丹溪之論,後人皆起而宗之。至汪氏苓友,獨主一心,其言曰:萬病皆起於心,五臟六腑皆繫於心。

天有日則晝夜分,四時序,萬物生;世有君則尊卑定,貴賤明,兆姓治。心者,君主之官也,在天以日為主,在人以心為主。論凡數萬言,直與前賢鼎立,其嘉惠來茲,豈淺鮮哉!特是三家之說,一指脾,一指腎,一指心,則猶是以有形之臟體言也。夫氣者,形之本也,人自賦形以後,陽曰氣,陰曰血,而先天無形之氣,則宰乎陰陽血氣之先,修養家謂之祖氣,即天地生生之氣也。

《緯書》之言曰:有生皆在氣中,凡夫負陰抱陽,昆蟲草木之屬,莫不感此氣而生,故氣在則形存,氣去則形壞。孔子曰:㹠子食於其死母者,少焉眴若,皆棄之而走。所愛其母者,非愛其形也,愛使其形者也。使其形者何也?氣也。《生氣通天論》曰:「蒼天之氣清淨,則志意治,順之則陽氣固。

」又曰:「服天氣而通神明。《靈》《素》之言,汪洋浩瀚,其要旨止歸一氣字。夫涕、唾、津、精、汗、血、液,七般靈物,皆屬陰。陰者,死質也;氣者,生陽也。方書中往往以血肉有情為煉石補天之具,不知吾身中生陽之氣,既若存而若亡,則此塊然者,亦漸鄰於朽腐之鄉,乃反恃此物之朽腐者以卻病延年,不其難乎?是故治形必先治氣,形特氣之宮城;治氣必先治心,心實氣之主宰。

先天之植此形者惟氣,後天之帥此氣者惟心,斗柄招太陽,徑寸混三才三奇論之,祖氣即子輿氏之言養氣,求放心也。古人云:行醫不識氣,治病從何據?蓋無此沖和不息之氣,則心何由而藏神,脾何由而載物,腎何由而為蟄藏之本?《經》曰:「知其要者,一言而終」,其斯之謂歟。

白話文:

天地間那股蓬勃的生機,是誰在推動它運行?是誰在使其成長發育?其實都是同一股氣在像風箱一樣地運作。天以金、木、水、火、土五行化生萬物,人則以心、肝、脾、肺、腎五臟來對應。天以水為首,所以雙腎被認為是先天的根本;天以土為五行之中央,所以脾胃是後天營養的來源。這些是李東垣、朱丹溪等人的觀點,後世的醫家都跟隨著他們的說法。但是到了汪讜(字苓友),卻獨尊心臟,他認為所有疾病都起源於心,五臟六腑都與心相連繫。

天上有太陽,所以有白天黑夜的區分,四季的變化,萬物的生長;世上有君主,所以有尊卑的等級,貴賤的區別,百姓才能得到治理。心臟,就是人體君主一般的器官,在天上以太陽為主,在人則以心為主。汪讜的論述有數萬字,足以與前輩賢哲並列,他給後世帶來的益處,難道會少嗎?只不過這三家的說法,一個主張脾,一個主張腎,一個主張心,仍然是以有形的臟器來立論。氣,才是構成形體的根本。人自從有了形體之後,陽的方面稱為「氣」,陰的方面稱為「血」,而先天無形的氣,則主宰著陰陽氣血的運作。修煉養生的人把它稱為「祖氣」,也就是天地生生不息的氣。

《緯書》說:「一切有生命的都是在氣之中。」凡是負陰抱陽的人,昆蟲草木等,沒有不是感應到這股氣而生的,所以氣存在,形體就存在,氣一旦消失,形體就會敗壞。孔子說:「小豬吃著死去的母豬,不久就很快地跑開,不再理會。」牠們所愛的母親,並不是愛牠的形體,而是愛使牠們形體能夠存在的東西。使形體存在的是什麼呢?就是氣。《生氣通天論》說:「蒼天的氣清淨,人的意志就會順暢,順應它,陽氣就會鞏固。」又說:「服食天地之氣,就能夠通達神明。《靈樞》、《素問》中的論述,內容廣泛而深奧,其主要意思都歸結在一個「氣」字。像眼淚、口水、唾液、精液、汗液、血液、體液,這七種靈性之物,都屬於陰。陰,是死的物質;氣,是生的陽氣。醫書中常常將血肉等有形之物作為煉石補天的材料,卻不知道我們身體中生陽之氣,既像存在又像不存在,那麼這些有形之物也逐漸趨向於腐朽,反而依靠這些腐朽的東西來治病延年,豈不是很困難嗎?所以說,治療形體必須先治療氣,形體只是氣的宮殿;治理氣必須先治理心,心才是氣的主宰。

先天賦予我們這個形體的只有氣,後天統領這股氣的只有心。北斗星的斗柄指向太陽,其所運行的微小空間就包含了天、地、人三者。《三奇論》中說,祖氣就像孟子的「養氣」說,也就是求回我們原本的赤子之心。古人說:「行醫如果不懂得氣,那麼治病從何談起?」如果沒有這股調和生生不息的氣,心怎麼能藏神,脾怎麼能運化食物,腎又怎麼能作為蟄藏的根本呢?《黃帝內經》說:「知道要領的人,一句話就能說完」,大概就是指這個道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