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大烈

《吳醫匯講》~ 卷四 (3)

回本書目錄

卷四 (3)

1. 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氣化則能出矣解

王太僕注曰:「得氣海之氣施化,則溲便注泄,氣海之氣不及,則閟隱不通,故曰氣化則能出矣。」王太僕為註釋之開山,宋、元、明歷代諸家,各仍其說,莫不以津液即為溲便。殊不思氣化則能出者,言膀胱之津液,得太陽之氣而後能出於皮毛,非津液下出之謂也。且津自津,液自液,小便自小便,逐字考之,《內經》各有明文。

《靈樞·決氣篇》曰:「腠理發泄,汗出溱溱,是謂津」。「谷入氣滿,淖澤注於骨,骨屬屈伸,泄澤補益腦髓,皮膚潤澤,是謂液。」又曰:「津脫者,腠理開,汗大泄。液脫者,骨屬屈伸不利。」又《五癃津液別篇》曰:「三焦出氣,以溫肌肉,充皮膚,為其津,其流而不行者為液。

」是《經》文津液二字,各有著實註解者,不得以津液小便混而莫辨矣。自古以來,接《內經》之統,以繼往開來者,其惟仲景先師《傷寒論》乎。其治太陽病,無汗用麻黃湯,有汗用桂枝湯,此津藏於膀胱,氣化則能出之一證也。

《金匱》用栝蔞桂枝湯以治柔痓,葛根湯以治剛痓,因邪傷太陽,液不養筋,故助太陽之氣化以運行於皮毛,以流通津液,則筋脈得以濡潤,此液藏於膀胱,氣化則能出之又一證也。以《經》注《經》,己甚明矣。而仲景治法,又與《經》旨符合,則津液之非小便,尚何疑哉,又水飲入於胃,上升於肺,以下布於三焦者,謂之水。

水濕壅而不通,則小便不利,輕為腹膨,重為腫脹,此水在三焦,而未入膀胱者也;其既入膀胱以後,水之上升而汗出溱溱者謂之津,所謂「下輸膀胱,水精四布」也。貯於膀胱而下出者,則謂之溺;溺孔閉澀,則為癃秘,《內經》之胞痹等症是也。《素問·宣明五氣篇》曰:「膀胱不利為癃,不約為遺溺」,《靈樞·本輸篇》曰:「實則閉癃,虛則遺溺」,《經脈篇》曰:「肝所生病者、遺溺閉癃。」又曰:「足少陰之別,實則閉癃。

」竊意三焦不能化入膀胱者,其病多虛,故歷來治水腫水脹者,總以氣不化水為主也;因溺竅不通,膀胱之內水脹者,其病多實。故統觀《內經》諸篇,癃閉則皆有實而無虛也。又按:津之外出者為汗,津之內出者為溺,故汗多不得利小便,恐陰從下脫也;失小便者亦不得發汗,慮其陽從上脫也。小便之與汗,俱為津之所化,是同出而異名者也。

液為水穀之精華,即津之流而不行,隨氣以運於周身,則潤皮膚,澤筋骨,補腦髓,聚於膀胱,布於經絡,宜藏而不宜出,故十二官之神明等俱言出,而此獨曰藏者,言津之液藏也。「氣化則能出」者,但可指津而言也,若液從溺竅而出,則為膏淋等症矣,尚得謂之氣化哉?

白話文:

膀胱是像州郡一樣的官府,儲藏著津液,透過氣化作用,津液才能排出。

王太僕註解說:「膀胱得到氣海的氣的施化,小便就能順利排出;氣海的氣不足,小便就會閉塞不通。所以說氣化才能讓津液排出。」王太僕的註解是開創性的,後來的宋、元、明各家都沿用他的說法,認為津液就是小便。但仔細想想,「氣化則能出」指的是膀胱的津液,得到太陽之氣的推動才能從皮膚毛孔排出,並不是指津液從下面排出。而且,津是津,液是液,小便是小便,仔細考究字義,《內經》都有明確的說明。

《靈樞·決氣篇》說:「毛孔開泄,汗水涔涔,這就叫做津。」又說:「食物進入體內,氣充足,精微物質滋養骨頭,骨頭才能屈伸活動,這些精微物質還可以補益腦髓,潤澤皮膚,這就叫做液。」還說:「津液喪失,毛孔開泄,汗水大量流失。液喪失,骨頭屈伸就會不利。」《五癃津液別篇》說:「三焦產生的氣,用來溫暖肌肉,充養皮膚,就形成了津。那些流動但不排出體外的,就叫做液。」

可見《內經》中津液二字,都有明確的註解,不能把津液和小便混為一談。自古以來,繼承《內經》的傳統,發揚光大的是張仲景的《傷寒論》。他治療太陽病,無汗時用麻黃湯,有汗時用桂枝湯,這就是津液儲藏在膀胱,通過氣化才能排出的例證。

《金匱要略》用栝蔞桂枝湯治療柔痙,用葛根湯治療剛痙,是因為邪氣侵犯太陽經,導致液不能滋養筋脈,所以要幫助太陽的氣化作用,使其運行於皮毛,流通津液,這樣筋脈才能得到滋潤。這也是液儲藏在膀胱,通過氣化才能排出的另一個例證。用《內經》的理論來解釋《內經》的內容,已經很清楚了。而且仲景的治療方法,也與《內經》的宗旨相符合,那麼津液不是小便,還有什麼可懷疑的呢?另外,水飲進入胃,上升到肺,再向下分佈到三焦的,叫做水。

水濕壅滯不通,就會小便不利,輕則腹部膨脹,重則身體腫脹,這是水在三焦,還沒進入膀胱的狀態;一旦進入膀胱後,水上升並從毛孔排出,形成汗水的,叫做津,也就是所謂的「向下輸送到膀胱,水精四處分佈」。儲存在膀胱並從下排出的,就叫做溺(小便);小便孔阻塞,就形成癃秘,《內經》中的胞痹等病症就是這樣。《素問·宣明五氣篇》說:「膀胱功能失常就形成癃病,不能約束就形成遺尿。」《靈樞·本輸篇》說:「實證會形成癃閉,虛證會形成遺尿。」《經脈篇》說:「肝臟發生的病,會有遺尿和癃閉。」還說:「足少陰經的支脈,實證會形成癃閉。」

我認為三焦不能把水液化入膀胱的,大多是虛證,所以歷來治療水腫、水脹的,都以氣不能化水為主;因小便孔不通,膀胱內部脹滿的,大多是實證。所以綜觀《內經》各篇,癃閉都有實證而沒有虛證。另外,津液向外排出的是汗,向內排出的是尿液,所以出汗多的人,小便就不會順暢,擔心陰液會從下面脫失;不能小便的人,也不能發汗,擔心陽氣會從上面脫失。小便和汗水,都是津液所化,只是同一來源,不同名稱而已。

液是水穀的精華,也就是津液的流動部分,它隨著氣運行於全身,滋潤皮膚、筋骨,補養腦髓,聚集於膀胱,分佈於經絡,應該儲藏而不宜排出。所以十二官都強調「出」的功能,唯獨膀胱說「藏」,指的是津液中的液要儲藏。所謂的「氣化則能出」,只能指津而言。如果液從小便道排出,那就是膏淋等病症了,怎麼能說是氣化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