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大烈

《吳醫匯講》~ 卷四 (2)

回本書目錄

卷四 (2)

1. 沈悅庭

2. 治肝補脾論

《金匱》論治肝補脾,肝虛則用此法,此指肝之陽虛而言,非指肝之陰虛火旺而言也。肝陽虛而不能上升,則胃乏生髮之氣,脾無健運之力;而水無土製,腎水之陰寒得以上制心陽,周身陰盛陽衰,而純乎降令,則肺陰之金氣盛行,肝陽之生氣愈病矣。必得補土之陽,以制腎水之陰寒,則心陽無水以克而火盛,火盛則肺金陰氣不行,不至陰肅降令,從右行左,以傷發生之氣,則肝木之陽氣自必暢茂條達矣。古方用逍遙散治木鬱土中,以宣陽氣,是肝木陽虛,而用治肝補脾之法者也。

乃後人用以治陰虛火旺之肝病,則以升令之太過者而復升之,宜其有升無降,而至厥逆矣。蓋一陰一陽,可不明辨哉。其治陰虛火旺之肝病,如血虛宜滋水,虛則補其母也;火旺則苦泄,實則瀉其子也;氣升上逆則降氣,以金制木也,其與治肝補脾之法正相反,豈可混治耶?

白話文:

《金匱要略》中提到治療肝病要補脾,這種方法適用於肝陽虛的情況,指的是肝的陽氣虛弱,而不是肝陰虛火旺。肝陽虛無法上升,就會導致胃缺乏生發之氣,脾臟也失去健運的能力;水沒有土的約束,腎水的陰寒之氣就會壓制心陽,全身呈現陰盛陽衰,純粹只有下降的趨勢,肺陰之金氣就會過於旺盛,肝陽的生機更加衰弱。必須要補益脾土的陽氣,才能抑制腎水的陰寒,這樣心陽才不會受到水的克制而變得旺盛,心火旺盛才能使肺金的陰氣不會過於流行,不會形成陰氣肅降的趨勢,進而從右往左運行,傷害肝臟的生發之氣,這樣肝木的陽氣自然就能夠暢達茂盛。古代的方劑逍遙散,用來治療肝木鬱滯在脾土中,就是用來宣發陽氣,這就是屬於肝木陽虛,而使用治療肝病補脾的方法。

然而後人卻將此法用來治療陰虛火旺的肝病,等於是讓已經升發過度的氣繼續升發,當然會有只升不降,導致厥逆的狀況。陰陽平衡的道理,怎麼可以不清楚辨別呢?治療陰虛火旺的肝病,像是血虛就要滋養腎水,虛的時候要補它的母臟;火旺就要用苦味藥瀉火,實證就要瀉它的子臟;氣往上逆就要降氣,用金來制約木,這些都與治療肝病補脾的方法截然相反,怎麼可以混淆使用呢?

3. 沈實夫

4. 四維相代,陽氣乃竭解

按王太僕注:「四維」為血、肉、筋、骨。吳鶴版皋注:「四維」為血、脈、筋、骨,以是四者,維持一身,以注「維」字之義。馬元臺以血、脈、筋、骨於「四」字未妥,因注「四維」為四肢。汪訒菴以王注之血、肉、筋、骨、馬注之四肢,俱於「代」字無著,因注「四維」為四時。

諸說紛紜不一。顧四肢腫而愈者甚多,未可便云「陽氣乃竭」;至血、脈、筋、骨及四時之說,又腫病中從未論及。竊思「四維」之見《素問》者屢矣,《氣交變大論》曰:「土不及,四維有埃云潤澤之化,則春有鳴條鼓拆之政。」《五常政大論》曰:「其眚四維。」故王注以「四維」為東南、西南、東北、西北之位也。

及後世馬元臺、吳鶴皋等注此二篇之四維,亦俱宗王注四隅方位而說,是「四維」當作「四隅」解,一定而不移矣。「四維相代」,當作人身之「四隅」解,亦無疑矣。蓋言腫之起於前後左右者,自此至彼,一身盡腫,陽氣乃壞極而無存矣。四隅盡腫者,即臍突、背平、缺盆平、足心平之類是也。

丹溪以此二句為衍文,此求其說而不得,從而為之辭,亦不知為不知之義也。但無此二句,則語氣未全,且於義理亦未周足。至汪訒菴以陽氣乃竭之「竭」字作「壞」字,未知本於何人,竭之與壞,其義不甚遠,姑置不論。

白話文:

四維相代,陽氣乃竭解

王太僕的註解說:「四維」指的是血、肉、筋、骨。吳鶴皋的版本則註解:「四維」是血、脈、筋、骨,用這四樣東西來維持全身,點明「維」字的含義。馬元臺認為用血、脈、筋、骨來解釋「四」字不太恰當,因此註解「四維」是四肢。汪訒庵認為王註解的血、肉、筋、骨,和馬註解的四肢,都和「代」字沒有關聯,所以註解「四維」是四季。

各種說法紛紜不一。但是四肢腫脹而痊癒的例子很多,不能就此說「陽氣就衰竭了」;至於說到血、脈、筋、骨以及四季的說法,在腫脹的病症中從來沒有討論過。我認為,「四維」這個詞在《黃帝內經》中多次出現,《氣交變大論》中說:「土氣不足,四方就會有灰塵潤澤的現象,那麼春天就會有萬物萌發的景象。」《五常政大論》中說:「它的災禍會在四方出現。」因此,我認為王注說的「四維」是指東南、西南、東北、西北四個方位。

後世的馬元臺、吳鶴皋等人註解這兩篇文章中的「四維」,也都是依照王注的四個方位來解釋,可見「四維」應當解釋為「四隅」,這是確定不變的。「四維相代」,應該解釋為人體「四隅」互相轉移,也是沒有疑問的。大概意思是指腫脹從身體的前後左右開始,從這裡到那裡,全身都腫起來,那麼陽氣就衰敗到了極點,不再存在了。四隅都腫脹,指的就是肚臍突出、背部平坦、缺盆(鎖骨上方凹陷處)平坦、腳心平坦之類的情況。

丹溪認為這兩句話是多餘的文字,這是因為他沒有理解這句話的含義,就隨便下定論,也是不知道就說不知道的意思。但如果沒有這兩句話,那麼語氣就表達不完全,而且在義理上也解釋不夠完整。至於汪訒庵將陽氣衰竭的「竭」字改成「壞」字,不知道是根據什麼,雖然「竭」和「壞」的意思相近,但暫且不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