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大烈

《吳醫匯講》~ 卷一 (3)

回本書目錄

卷一 (3)

1. 溫證論治

救陰不在補血,而在養津與測汗;通陽不在溫,而在利小便,較之雜症有不同也。

再論三焦不從外解,必致裡結,裡結於何?在陽明胃與腸也。亦須用下法,不可以氣血之分,謂其不可下也。惟傷寒熱邪在裡,劫爍津液,下之宜猛;此多濕邪內搏,下之宜輕。傷寒大便溏為邪已盡,不可再下;濕溫病大便溏為邪未盡,必大便硬,乃為無濕,始不可再攻也。再人之體,脘在腹上,其位居中,按之痛,或自痛,或痞脹,當用苦泄,以其入腹近也。

必驗之於舌,或黃或濁,可與小陷胸湯或瀉心湯隨症治之。若白不燥,或黃白相兼,或灰白不渴,慎不可亂投苦泄。其中有外邪未解,裡先結者,或邪鬱未伸,或素屬中冷者,雖有脘中痞痛,宜從開泄,宣通氣滯,以達歸於肺,如近世之杏、蔻、橘、桔等,輕苦微辛,具流動之品可耳。又有舌上白苔黏膩,吐出濁厚涎沫者,其口必甜,此為脾癉。

乃濕熱氣聚,與穀氣相搏,土有餘也,盈滿則上泛。當用佩蘭葉,芳香辛散以逐之。若舌上苔如鹼者,胃中宿滯,挾濁穢鬱伏,當急急開泄,否則閉結中焦,不能從募原達出矣。

再舌苔白厚而乾燥者,此胃燥氣傷也,滋潤藥中加甘草,令甘守津還之意。舌白而薄者,外感風寒也,當疏散之。若薄白而乾者,肺液傷也,加麥冬、花露、蘆根汁等輕清之品,為上者上之也。若苔白而底絳者,濕遏熱伏也,當先泄濕透熱,防其即乾也。此可勿憂,再從裡而透於外,則變潤矣。

初病舌即乾,神不昏者,宜急養正,微加透邪之藥。若神已昏,此內潰,不可救藥矣。

前云舌黃或濁,當用陷胸、瀉心,須要有地之黃。若光滑者,乃無形濕熱,已有中虛之象。大忌前法。其臍以上為大腹,或滿、或脹、或痛,此必邪已入裡,表症必無,或存十之一二,亦須驗之於舌。或黃甚,或如沉香色,或如灰黃色,或老黃色,或中有斷紋,皆當下之,如小承氣湯,用檳榔、青皮、枳實、元明粉、生首烏等皆可。

若未現此等舌,不宜用此等藥,恐其中有濕聚太陰為滿,或寒濕錯雜為痛,或氣壅為脹,又當以別法治之矣。

再黃胎不甚厚而滑者,熱未傷津,猶可清熱透表。若雖薄而乾者,邪雖去而津受傷也,苦重之藥當禁,宜甘寒輕劑養之。

再論其熱傳營,舌色必絳。絳,深紅色也。初傳絳色,中兼黃白色,此氣分之邪未盡也,泄衛透營,兩和可也。純絳鮮澤者,胞絡受邪也,宜犀角、鮮生地、連翹、鬱金、石菖蒲等清泄之。延之數日,或平素心虛有痰,外熱一陷,裡絡即閉,非菖蒲、鬱金等所能開,須用牛黃丸、至寶丹之類以開其閉,恐其昏厥為痙也。

再論舌絳而乾燥者,火邪劫營,涼血清血為要。色絳而舌心乾者,乃心胃火燔,劫爍津液,即黃連、石膏亦可加入。其有舌心獨絳而乾者,亦胃熱而心營受灼也,當於清胃方中加入清心之品,否則延及於尖,為津乾火盛之候矣。舌尖獨絳而乾,此心火上炎,用導赤散瀉其腑。

白話文:

溫證論治

治療陰虛不在於單純補血,而在於滋養津液和觀察汗液;治療陽虛不在於簡單溫補,而在於促進小便的排出,這與治療其他雜病有所不同。

三焦不通暢,邪氣不能從體表排出,必然導致內部阻塞,而阻塞的部位主要在陽明胃和腸。這就需要使用瀉下方法,不能因為考慮到氣血而不敢瀉下。但需注意,傷寒引起的內熱,會耗傷津液,瀉下應果斷;而濕溫病則因濕邪內阻,瀉下宜輕。傷寒若大便溏瀉,說明邪氣已盡,不宜再瀉;濕溫病若大便溏瀉,則說明邪氣未盡,大便轉硬才是濕邪已去,此時才不宜再攻邪。人體的脘部位於腹部上方,居於中間位置,按壓疼痛、自發疼痛或痞脹,應使用苦寒瀉下的藥物,因為這些藥物作用於腹部。

必須根據舌苔的顏色判斷,舌苔黃濁,可以用小陷胸湯或瀉心湯根據病情治療。如果舌苔白而不乾燥,或黃白相兼,或灰白不渴,則應謹慎使用苦寒瀉下的藥物。有些情況是外邪未解,內部先已阻塞,或邪氣鬱結未疏通,或體質素來虛寒,即使有脘中痞痛,也應先開泄,宣通氣滯,使之歸於肺經,例如近世常用的杏仁、蔻仁、橘皮、橘核等,輕苦微辛,具有通利的作用。舌苔白膩,吐出黏稠濁痰,口甜,這是脾濕痰濁。

這是濕熱之氣積聚,與穀氣相搏,脾土過盛,充盈則上泛。應使用佩蘭葉,芳香辛散以驅散之。如果舌苔像鹼一樣,是胃中有宿食停滯,夾雜濁穢鬱結,應迅速開泄,否則會阻塞中焦,不能從募原穴排出。

舌苔白厚而乾燥,這是胃燥傷氣,滋潤藥物中應加入甘草,以滋養津液。舌苔白而薄,是外感風寒,應疏散風寒。舌苔薄白而乾燥,是肺液不足,應加入麥冬、蘆根汁等清潤之品。舌苔白而舌體紅絳,是濕邪阻遏,熱邪伏藏,應先瀉濕透熱,防止其迅速乾燥。不必擔心,從內部透達體表,就會變得潤澤。

初期舌苔即乾燥,神志清醒,應急於扶正,酌情加入透邪的藥物。如果神志昏迷,這是內部潰瘍,難以救治。

前面提到舌苔黃濁,應用小陷胸湯、瀉心湯,必須是苔色厚實的黃色。如果舌苔光滑,這是無形的濕熱,已出現中虛的症狀,應禁用前面的方法。臍以上腹部脹滿、疼痛,這是邪氣已入裡,表證必無,或僅存一二,也需觀察舌苔。舌苔黃色很重,或像沉香色、灰黃色、陳舊黃色,或中間有裂紋,都應瀉下,例如小承氣湯,或使用檳榔、青皮、枳實、元明粉、生首烏等。

如果沒有上述舌象,不宜使用這些藥物,恐怕是濕邪聚積於太陰經而致脹滿,或寒濕錯雜而致疼痛,或氣機阻滯而致脹滿,應採用其他方法治療。

舌苔黃色不厚而光滑,熱邪尚未傷及津液,尚可清熱解表。如果舌苔雖薄而乾燥,邪氣雖已去除,但津液已受損傷,應禁忌苦寒峻猛的藥物,宜用甘寒輕劑滋養。

熱邪傳入營血,舌色必呈絳紅色。絳,深紅色也。初期舌色絳紅,兼有黃白色,這是氣分之邪未盡,應瀉衛透營,使氣血平和。舌色純絳鮮澤,是營血受邪,宜用犀角、鮮生地、連翹、鬱金、石菖蒲等清泄之。延誤數日,或素體心虛有痰,外感熱邪入裡,營絡阻塞,則菖蒲、鬱金等藥物難以開通,需用牛黃丸、至寶丹等藥物以開通阻塞,以免昏厥痙攣。

舌色絳紅而乾燥,是火邪傷及營血,應涼血清熱。舌色絳紅而舌心乾燥,是心胃火盛,耗傷津液,可以加入黃連、石膏。舌心獨絳而乾燥,也是胃熱而心營受灼,應在清胃的方劑中加入清心之品,否則延及舌尖,就會出現津液乾燥、火盛的症狀。舌尖獨絳而乾燥,這是心火上炎,用導赤散瀉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