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大烈

《吳醫匯講》~ 卷六 (2)

回本書目錄

卷六 (2)

1. 三焦論贅言

嘗讀《難經》、叔和、啟玄、諸大賢三焦論,皆謂有名無形。又讀《靈樞經》曰:密理厚皮者,三焦厚;粗理薄皮者,三焦薄。勇士者,三焦理橫;怯士者,三焦理縱。則似乎有形矣。及觀李士材曰:肌肉之內,藏腑之外為三焦;亦無形也。而士材又以無形為誤,而以《靈樞》之厚薄、縱橫,如霧、如漚、如瀆,以徵其形。

則三焦究屬有形耶,無形耶?謹贅一言以辨之。夫三焦者,即胸、膈、腹內、三空處也,諸大賢皆謂有名無形者,所以別其不同於他藏他腑之自具一形耳,非曰無形即無其處,正欲指空處,故曰無形也。《靈樞》謂厚薄縱橫者,即借胸膈腹之腔子裡面為言,非另具一形而為厚薄、縱橫也。

《經》又曰:如霧、如漚、如瀆,而中焦又有作如瀝者,蓋即指胸、膈、腹內空處之水氣為喻。如果有形,則霧乃氣聚,有時而散,漚為水泡,時起時沒,瀝是余滴,可有可無,皆無常形,豈可比之上中二焦乎?至於下焦如瀆者,亦不過以溝瀆中水道,比下焦之水道,非以溝瀆之殼子相比較也。

即士材所謂肌肉之內,藏腑之外,雖有其處,原無其形,何反以無形為誤,豈其意以既有其處,即不得謂之無形耶?然處與形不同,有其處,《內經》所以云云;無其形,諸賢所以定論。先聖後賢,言似異而旨實同也。惟陳無擇言有形如脂膜,疑未妥協,蓋脂膜乃身中原有之物,三焦之形如之,則又一層假脂膜也,假脂膜與真脂膜,其何以辨哉?故敢謂其未妥。

白話文:

我曾經讀過《難經》、王叔和、啟玄以及許多賢人的三焦理論,他們都說三焦有名稱但沒有固定的形狀。我又讀到《靈樞經》說:「肌肉紋理細密、皮膚厚實的人,三焦就厚;肌肉紋理粗糙、皮膚薄的人,三焦就薄。勇猛的人,三焦紋理是橫向的;膽怯的人,三焦紋理是縱向的。」這似乎暗示三焦是有形狀的。然後我看到李士材說:「肌肉的內部,臟腑的外部,就是三焦所在之處」,認為三焦也是無形的。但李士材又認為說三焦無形是錯的,他引用《靈樞經》中描述三焦的厚薄、縱橫,像是霧氣、水泡、溝渠一樣,來證明三焦是有形狀的。

那麼三焦究竟是有形還是無形呢?我謹在此多說幾句來辨明。所謂的三焦,指的就是胸腔、橫膈膜、腹腔內部的三個空曠處。賢人們都說三焦有名無形,是為了區別它和其他臟器都有各自的形狀。並不是說三焦沒有形狀就沒有其所在之處,而是強調它是一個空曠的空間,所以才說是無形的。《靈樞經》說的厚薄縱橫,是指借用胸腔、橫膈膜、腹腔內部的空間來描述,並不是說三焦本身另外有個形狀而有厚薄縱橫的區別。

《靈樞經》又說,三焦就像霧氣、水泡、溝渠一樣,而中焦又被形容像滴水一樣,這都是指胸腔、橫膈膜、腹腔內部空曠處的水氣來比喻。如果三焦有固定的形狀,那麼霧氣是氣體聚集,有時會散開;水泡是水形成的泡泡,時有時無;滴水是剩下的水滴,可有可無,這些都沒有固定的形狀,怎麼能拿來比喻上焦、中焦呢?至於下焦說像溝渠,也只是用溝渠中的水道來比喻下焦的水道,而不是拿溝渠本身的外殼來比較。

就像李士材說的,三焦在肌肉內部、臟腑外部,雖然有其所在之處,卻沒有固定的形狀。為何反而認為說三焦無形是錯誤的呢?難道是認為只要有其所在之處,就不能說它無形嗎?然而,所在之處和形狀是不同的概念。有其所在之處,《內經》才會有相關的描述;而無其形,所以賢人們才會有這樣的定論。古代聖賢和後世賢人,說法雖然看似不同,但其要表達的道理其實是一致的。只有陳無擇認為三焦的形狀像脂肪膜,我認為這個說法不夠妥當。因為脂肪膜是身體本身就有的東西,如果說三焦的形狀像脂肪膜,那就變成又一層假想的脂肪膜了。那麼假想的脂肪膜和真正的脂肪膜,又要如何區分呢?所以我認為陳無擇的說法不夠妥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