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大烈

《吳醫匯講》~ 卷一 (6)

回本書目錄

卷一 (6)

1. 陳獻傳

2. 人身一小天地論

造化一陰陽也,陰陽一太極也,太極本無極也。無極之前,陰含陽也,有象之後,陰分陽也。陰為陽母,陽為陰父。陽生於子,極於已,而一陰來姤;陰生於午,極於亥,而一陽來復。震為長男屬火,火生於寅,胞胎在已;巽為長女屬水,水生於申,胞胎在亥。巳亥為天地之門戶,陰陽之根本也。

人稟健順之德,以生五行之氣,隱於五臟,見於六腑。呼吸,即陰陽運輸也;津液,即雨露灌溉也;光澤,即花木榮繁也;耳目,即日月晦明也,人身一小天地,信哉。善觀脈者,知陰則知陽,知陽則知陰,可以心察,可以指別,可以類求,可以意會,可以萬全,至道淵微,莫逾於此。順而調之,真氣乃安,邪氣乃正,反之則病。

實則氣入,虛則氣出;氣實則熱,氣虛則寒。治之若何?溫涼各隨其候,補瀉各有其宜,無虛虛,無實實,無太過,無不及,上應天光、星辰、象緯,下副四時、五行、貴賤,以明三部九候,以察八正、八風、陰陽、升降,配天象地之說,是在神悟靈機,心識微妙者矣。

白話文:

天地萬物的生成來自於陰陽兩種力量的相互作用,陰陽又源於太極,而太極的本源是無極。在無極的狀態之前,陰中包含著陽;當萬物顯現形體之後,陰陽才開始分化。陰是陽的母親,陽是陰的父親。陽氣在子時開始產生,在巳時達到頂點,此時一陰氣來與之交合;陰氣在午時開始產生,在亥時達到頂點,此時一陽氣來與之復生。震卦代表長男,屬性為火,火在寅時產生,在巳時有如胎兒般孕育;巽卦代表長女,屬性為水,水在申時產生,在亥時有如胎兒般孕育。巳時和亥時是天地陰陽之氣交會的門戶,也是陰陽的根本所在。

人稟承天地間的健康順遂之氣而生,體內生成五行之氣,這些氣隱藏在五臟之中,表現在六腑的運作上。呼吸是體內陰陽之氣的運輸過程;津液如同雨露灌溉滋養身體;皮膚的光澤如同花木的繁盛;耳朵和眼睛如同日月的交替明暗。人體就像一個小天地,這確實是真理。善於觀察脈象的人,能夠從陰中了解陽,也能從陽中了解陰,可以用心去體察,用手指來分辨,通過歸納分類來求證,可以憑藉意念去領會。做到這些,就能夠診斷萬全。醫理的至高境界深奧微妙,沒有什麼能超越這個道理。順應陰陽變化來調養身體,真氣就會安定,邪氣就能夠被矯正;反之,就會生病。

身體內部的實證代表氣的進入,虛證代表氣的流出;氣過盛則會發熱,氣虛弱則會發冷。治療的方法應該如何?溫熱或寒涼的藥物要根據病症的寒熱情況來選擇,補益或瀉下的方法也要根據身體的虛實情況來選用。不要在虛證時用瀉法,也不要在實證時用補法,治療要避免過度,也不要不及。要對應天上的星辰運行和方位,還要配合四季的變化、五行的生剋關係以及病人的身份地位,來辨別身體的三部九候脈象,觀察八正穴位的變化和八方風邪的入侵,以及陰陽氣機的升降。這些診斷方法都要和天象、地象的說法相配合,這就需要醫生有神妙的領悟能力和細微的觀察能力。

3. 顧雨田

4. 書方宜人共識說

國家徵賦,單曰易知;良將用兵,法云貴速;我儕之治病亦然。嘗見一醫,方開小草,市人不知為遠志之苗,而用甘草之細小者。又有一醫,方開蜀漆,市人不知為常山之苗,而令加乾漆者。凡此之類,如寫玉竹為萎蕤,乳香為薰陸,天麻為獨搖草,人乳為蟠桃酒,鴿糞為左蟠龍,灶心土為伏龍肝者,不勝枚舉。

但方書原有古名,而取用宜乎通俗,若圖立異矜奇,致人眼生不解,危急之際,保無誤事?又有醫人工於草書者,醫案人或不識,所繫尚無輕重;至於藥名,則藥鋪中人,豈能盡識草書乎?孟浪者約略撮之而貽誤,小心者往返詢問而羈延。可否相約同人,凡書方案,字期清爽,藥期共曉。

再如藥引中生薑常寫幾片,燈心常寫幾根,竹葉、橘葉常寫幾瓣,蔥管、荷梗常寫幾寸,余謂片有厚薄,根有短長,瓣有大小,寸有粗細,諸如此類,皆須以分兩為準。又煎藥宜囑病家,各藥各罐,勿與他人共用,恐彼煎攻克,此煎補益,彼煎寒涼,此煎溫熱,譬如酒壺泡茶,雖不醉人,難免酒氣。此說偶見於《願體集》中,竊以為先得我心,故亦摘而贅之。

白話文:

國家徵收賦稅,只要簡單明瞭就好;優秀的將領用兵,講求的是快速。我們醫生治病也是一樣。我曾經看過一位醫生,處方開了小草,一般人不知道那是遠志的幼苗,反而用了甘草的細小部分。又有一位醫生,處方開了蜀漆,一般人不知道那是常山的幼苗,反而叫人加了乾漆。像這種情況,像是把玉竹寫成萎蕤、乳香寫成薰陸、天麻寫成獨搖草、人乳寫成蟠桃酒、鴿糞寫成左蟠龍、灶心土寫成伏龍肝等等,實在是太多了,數都數不清。

但處方書上原本就有古名,使用時應該盡量用通俗易懂的名稱。如果為了標新立異,故意使用奇特的名稱,導致別人看不懂,萬一遇到緊急情況,難道不會耽誤事情嗎?還有些醫生擅長寫草書,醫案或許別人看不懂,影響還不大;但是藥名如果寫草書,藥鋪裡的人哪裡都能看懂呢?粗心大意的人隨便猜測就可能出錯,小心謹慎的人來回詢問又要耽擱時間。是不是可以大家約定好,凡是寫處方,字跡都要清晰工整,藥名要大家都能看懂呢?

再說,藥引中生薑常常寫幾片,燈心常常寫幾根,竹葉、橘葉常常寫幾瓣,蔥管、荷梗常常寫幾寸,我認為片有厚薄,根有長短,瓣有大小,寸有粗細,這些都應該以分量為標準。另外煎藥的時候,應該囑咐病人,每種藥用自己的藥罐煎煮,不要和別人共用,以免別人的藥是攻瀉的,自己的藥是補益的,別人的藥是寒涼的,自己的藥是溫熱的,就像酒壺泡茶一樣,雖然不會醉人,但難免會有酒味。這種說法我偶然在《願體集》中看到,覺得和我自己的想法一樣,所以也把它摘錄出來說一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