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醫匯講》~ 卷一 (5)
卷一 (5)
1. 溫證論治
再有一種白㾦,小粒如水晶色者,此濕熱傷肺,邪雖出而氣液枯也,必得甘藥補之。若未至久延,氣液尚在未傷,乃為濕鬱衛分,汗出不徹之故,當理氣分之邪。枯白如骨者多凶,氣液竭也。
再溫熱之病,看舌之後,亦須驗齒。齒為腎之餘,齦為胃之絡,熱邪不燥胃津,必耗腎液,且二經之血走於此處。病深動血,結瓣於上。陽血色紫,紫如乾漆;陰血色黃,黃如醬瓣。陽血若見,安胃為主;陰血若見,救腎為要。然豆瓣色者多險,惟症尚不逆者猶可治,否則難治矣。此何故耶?蓋陰下竭,陽上厥也。
齒若光燥如石者,胃熱甚也。證見無汗惡寒,衛偏勝也,辛涼泄衛透汗為要。若如枯骨色者,腎液枯也,為難治。若上半截潤,水不上承而心火上炎也。急急清心救水,俟枯處轉潤為妥。若咬牙齧齒者,濕熱化風,痙病。但咬牙者,胃熱氣走其絡也。咬牙而脈症皆衰者,胃虛無穀以內榮也。
此何以故?虛則喜實也。舌本不縮而硬,牙關咬定難開者,此非風痰阻絡,即欲作痙症,用酸物擦之即開,酸走筋,木來泄土故也。
若齒垢如灰糕樣者,胃氣無權,津亡而濕濁用事,多死。初病齒縫流清血,痛者為胃火沖激,不痛者為龍火內燔。齒焦無垢者死;齒焦有垢者,腎熱胃劫也,當微下之,或玉女煎清胃救腎可也。
再婦人病溫與男子同,但多胎前產後,以及經水適來適斷。大凡胎前病,古人皆以四物加減用之,謂恐邪來害妊也。如熱極者,有用井底泥及藍布浸冷覆蓋腹上等,皆是護胎之意,然亦須看其邪之可解而用之。如血膩之藥不靈,又當審察,不可固執,仍宜步步保護胎元,恐正損邪陷也。
至於產後,方書謂慎用苦寒,恐傷已亡之陰也,然亦要辨其邪能從上中解者,稍從症用之,亦無妨也;不過,勿犯下焦,且屬虛體,當如虛怯人病邪而治。況產後當血氣沸騰之際,最多空竇,邪必乘虛內陷,虛處受邪,為難治也。如經水適來適斷,邪將陷於血室,少陽傷寒言之詳悉,不必多贅。
但數動與正傷寒不同,仲景立小柴胡湯,提出所陷熱邪,參、棗以扶胃氣,因衝脈隸屬陽明也,此惟虛者為合治。若熱邪陷入,與血相結者,當宗陶氏小柴胡湯,去參、棗,加生地、桃仁、查肉、丹皮,或犀角等。若本經血結自甚,必少腹滿痛,輕者刺期門,重者小柴胡湯去甘藥,加延胡、歸尾、桃仁,挾寒加肉桂心,氣滯加香附、陳皮、枳殼等。然熱陷血室之症,多有譫語、如狂之象,與陽明胃熱相似,此種病機,最須辨別。
血結者,身體必重,非若陽明之輕便者,何以故耶?陰主重濁,絡脈被阻,身之側旁氣痹,連及胸背,皆為阻窒,故去邪通絡,正合其病。往往延久,上逆心胞,胸中痹痛,即陶氏所謂血結胸也。王海藏出一桂枝紅花湯,加海蛤、桃仁,原欲表裡上下一齊盡解之理,此方大有巧妙焉。
白話文:
溫證論治
有一種白色痘疹,小而晶瑩,這是濕熱傷肺,邪氣雖然排出,但氣液已耗損,必須用甘甜的藥物來滋補。如果病程不長,氣液尚未受損,則是濕邪鬱滯於衛分,汗出不暢所致,應當疏理氣分之邪氣。痘疹乾燥發白如同骨骼,則多凶險,氣液已耗竭。
治療溫熱病,觀察舌象的同時,也要檢查牙齒。牙齒是腎臟的餘氣所聚,牙齦是胃經的絡脈,熱邪若不傷耗胃津,必然會耗傷腎液,而且足厥陰肝經與足陽明胃經的血都循行於此。病情嚴重時會損傷血液,凝結成塊於牙齦上。陽血顏色紫紅,像乾漆一樣;陰血顏色黃,像醬油一樣。見到陽血,應以安胃為主;見到陰血,應以救腎為要。但若牙齦呈豆沙色,則病情十分危險,只有症狀尚不逆轉的,才有可能治療,否則難以治愈。這是為什麼呢?因為陰液耗竭,陽氣上逆。
如果牙齒乾燥光亮如同石頭,說明胃熱很重。如果症狀表現為無汗惡寒,則衛氣偏盛,應當用辛涼的藥物泄瀉衛氣,使汗液排出。如果牙齒顏色像枯骨一樣,說明腎液枯竭,難以治療。如果牙齒上半截濕潤,下半截乾燥,則是水液不能上承,心火上炎,必須迅速清心瀉火,救治水液不足,待乾燥的部分恢復濕潤為佳。如果患者咬牙切齒,是濕熱化風,導致痙攣;單純咬牙,則是胃熱之氣循經絡而行。如果咬牙且脈象、症狀都衰弱,則是胃氣虛弱,內臟得不到滋養。
這是什麼原因呢?因為虛則偏向於實證。如果舌根不縮短而僵硬,牙關緊閉難以張開,這不是風痰阻滯經絡,就是將要發作痙攣,可以用酸性的東西擦拭牙齒,就能張開,因為酸走筋,木克土。
如果牙齒上的污垢像灰糕一樣,說明胃氣衰弱,津液耗損,濕濁之邪作祟,多半會死亡。初期疾病時,牙縫流出清澈的血液,疼痛者是胃火沖擊,不痛者是內部龍火燔灼。牙齒焦黑無污垢者必死;牙齒焦黑有污垢者,是腎熱胃虛,應該稍微瀉下,或者服用玉女煎清胃救腎。
婦女溫病的治療原則與男子相同,但需考慮懷孕前後、產後以及月經來潮和停止等情況。孕期患病,古人常用四物湯加減治療,是擔心邪氣傷害胎兒。如果熱邪過盛,可以用井底泥或藍布浸冷水後敷蓋腹部,都是保護胎兒的措施,但必須判斷邪氣能否消除再使用。如果活血化瘀的藥物無效,就應該仔細審察,不可固執己見,仍應一步步保護胎元,以免正氣受損,邪氣內陷。
產後,方書上說要謹慎使用苦寒藥物,以免傷及已經虧損的陰氣,但也要辨別邪氣能否從上中焦宣洩,可以根據症狀稍微用藥,也沒有妨礙;但是,不要損傷下焦,而且產婦體質虛弱,應當如同治療虛弱體質的人患病一樣。況且產後血氣旺盛,身體空虛之處很多,邪氣很容易乘虛而入,虛弱之處受到邪氣侵犯,是很難治療的。如果月經來潮和停止反覆不定,邪氣將要陷入血室,少陽傷寒中已詳細闡述,不必多說。
但這與正傷寒的數次發作不同。張仲景創立小柴胡湯,是為了疏散陷於少陽的熱邪,用人參、大棗扶助胃氣,因為衝脈屬於陽明經,這隻適用於虛弱的患者。如果熱邪陷入少陽,與血液凝結,應當採用陶弘景的小柴胡湯,去處人參、大棗,加入生地黃、桃仁、紅花、丹皮,或者犀角等藥物。如果經絡中的血瘀本身就嚴重,必然少腹脹痛,輕者用針刺期門穴,重者服用小柴胡湯去處甘味藥物,加入延胡索、益母草、桃仁,如果兼見寒證則加肉桂心,氣滯則加香附、陳皮、枳殼等。但是熱邪陷於血室的症狀,常常出現譫語、狂躁等表現,與陽明胃熱相似,這種病機,最需要仔細辨別。
血瘀者,身體必然沉重,不像陽明病那樣輕便,這是為什麼呢?因為陰主沉重,經絡阻塞,身體兩側氣機痹阻,連及胸背,都是因為氣血阻滯不通,所以治療要祛除邪氣,通利經絡,才能正合病情。往往久病,邪氣上逆於心包,胸中痹痛,就是陶弘景所說的「血結胸」。王海藏提出一個桂枝紅花湯,加入海蛤殼、桃仁,是想使表裡上下同時疏通,這個方子非常巧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