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醫匯講》~ 卷三 (1)
卷三 (1)
1. 卷三
2. 孫慶增
3. 石芝醫話
人之生命,天氣最急,地味次之,二時不呼吸,絕天氣而死,七日不飲食,絕地味而死,此其緩急可知也。保命當先納天氣,以接元氣,食地味以納天氣。《素問》曰,「天食人以五氣,地食人以五味。」
人身之否泰,與《易》理相同,地天則泰,天地則否。耳兩竅、目兩竅、鼻兩竅合為坤象。鼻之下,人之中也。口一竅、前陰一竅、後陰一竅合為乾象。頭至唇不動,地道也,口至足皆動,天道也;頭之上天,足之下地,人身上下合之,故能中立。逆之則泰,順之則否,理所當然,人自不察耳。
人身前面可動者,陰用陽也,後面不動者,陽用陰也,故曰前抱陽,後負陰。
西洋自鳴鐘,以比人身氣血之周流,最為切肖。
水不升為病者,調腎之陽,陽氣足,水氣隨之而升。火不降為病者,滋心之陰,陰氣足,火氣隨之而降。則知水本陽,火本陰,坎中陽能引升,離中陰能降故也。
火上浮則右尺虛,不獨腎寒尺虛;食下行則右尺大,不獨腎虛尺大,蓋以命門、大腸同居於下也。
氣之性善升而易散,育與固、養氣之妙法,惟靜存守中,善養氣者矣。血之性善降而易凝,和與溫、養血之妙法,惟運動調中,善養血者矣。
臟病入腑即愈,惟咳嗽症入腑即危,蓋肺與大腸為表裡,胃傷則飲食不進故也。
經寒絡熱者,溫經清絡,絡寒經熱者,溫絡清經;但經直絡橫,溫甘通經,辛香通絡為別。
傷於情志,和肝、開心、醒脾、解鬱為主,然必緩治,用輕藥,漸可向愈;重藥則反傷胃陽,元氣不復,血氣耗散矣。
口授丹方,無不誇張效驗,而又藥物輕賤,便於採取,故人樂於聽聞,不辨病之陰陽、表裡、淺深、虛實,漫以試之,禍不旋踵者多矣,鄉愚之人,往往蹈此,哀哉!
看病認不真切,則靜坐思之,總於望、聞、問、切四者中搜求病機,必有得心之處,胸中了了,用藥方靈,若終於疑惑,而勉強投方,竊恐誤人性命也。
白話文:
人的生命,最重要的是來自天地的氣息,其次是食物的滋養。如果停止呼吸,就無法獲得天的氣息,就會死亡;如果七天不吃飯,就無法獲得地的滋養,也會死亡。這可以知道它們之間的重要程度。想要保全生命,首先要吸入天的氣息,以接續身體的元氣,也要吃下地的食物來幫助吸收天的氣息。《素問》說:「天以五種氣息滋養人,地以五種味道滋養人。」
人體的健康與否,和《易經》的道理相同,地氣上升與天氣下降,就會陰陽調和而健康,反之,天地之氣不交,就會不健康。耳朵、眼睛、鼻子這六個孔竅,就像《易經》中的坤卦,代表地;鼻子下方的人中,就是人體的中間位置。口、前陰、後陰這三個孔竅,就像《易經》中的乾卦,代表天。從頭到嘴唇之間是靜止不動的,這屬於地的範疇;從嘴到腳都是活動的,這屬於天的範疇。頭在上面,接近天,腳在下面,接近地,人體上下結合,所以能保持平衡。如果違背這個道理,就會健康;順應這個道理,就會不健康,這是理所當然的,只是人們自己不注意罷了。
人體前面可動的部分,是陰在發揮陽的作用;後面不動的部分,是陽在發揮陰的作用,所以說前面抱著陽氣,後面背著陰氣。
西方的自鳴鐘,很像人體氣血循環的樣子。
如果水氣無法上升而生病,就要調和腎的陽氣,當陽氣充足,水氣自然會跟著上升。如果火氣無法下降而生病,就要滋養心的陰氣,當陰氣充足,火氣自然會跟著下降。由此可知,水本質屬陽,火本質屬陰,腎中的陽氣能引導水氣上升,心中的陰氣能引導火氣下降。
如果火氣上浮,脈象會顯示右手的寸口脈(尺部)虛弱,這不僅僅是腎寒造成的。如果食物向下走,脈象會顯示右手的寸口脈(尺部)強盛,這不僅僅是腎虛造成的,這是因為命門和腸道都在下腹部的緣故。
氣的特性是向上升發而且容易散失,滋養和鞏固氣的奧妙方法,就是要保持內心的平靜,守住身體的中心,才能好好地養氣。血的特性是向下沉降而且容易凝結,調和與溫養血的奧妙方法,就是要保持運動,調和身體的中心,才能好好地養血。
臟腑的疾病如果進入腑,病就會好轉,但是咳嗽這個病進入腑就很危險,這是因為肺和大腸互為表裡,而且胃受傷會導致無法進食。
經脈寒冷而絡脈發熱的,要用溫經清絡的方法治療;絡脈寒冷而經脈發熱的,要用溫絡清經的方法治療。經脈是直行的,絡脈是橫行的,所以要用溫補甘味的藥物來疏通經脈,用辛香的藥物來疏通絡脈,這是它們之間的區別。
因為情緒和意志受傷而生病的,要以調和肝氣、開心神、振作脾胃、解除憂鬱為主,但必須慢慢治療,使用輕藥,才能逐漸好轉。如果用重藥,反而會傷害胃的陽氣,導致元氣無法恢復,氣血也耗散了。
口傳的丹方,沒有不誇大療效的,而且藥材便宜易得,所以人們喜歡聽,也不分辨疾病的陰陽、表裡、淺深、虛實,就隨意嘗試,結果很快就出問題,這種情況很多,鄉下愚昧的人,常常這樣做,真是可悲啊!
看病如果沒有弄清楚,就要靜下心來思考,總要從望、聞、問、切這四個方面來尋找病因,一定會有領悟的地方。胸有成竹之後,用藥才會靈驗。如果仍然疑惑,而勉強開藥方,恐怕會誤人性命啊。
4. 傅學淵
5. 管見芻言
春溫、夏熱、秋涼、冬寒,時之正也,而風實應之。凡治感冒,取用表散,自宜隨時制方;若應熱反涼,病隨時變,施治尤貴圓通。至久晴久雨,燥濕異宜,臨症更宜留心,不可概執常例。
凡外感病,挾食者頗多,當思食為邪裹,散其邪則食自下,若雜消導於發散中,不專達表,胃汁復傷,因而陷閉者有之。至若風多挾暑、濕、寒,或挾燥、火,或惱怒,或勞倦,或房事,及肝氣、宿瘕、諸血症,皆外感病之不無有挾者,所貴隨症制宜,斟酌盡善,庶無差誤也。
凡內傷病,損上、損下、損及中州,在氣、在血、在腑、在臟,用藥補救,宜專任,宜的對,無論已,設或挾有外感,最當留心,補膩即不可施,當以輕劑調停,庶不致粗疏誤事。其有上損宜治下,下損宜治上,或砥柱中流,或作隔二、隔三之治,古人具有良法可師,不敢多贅。
病變無常,方難執一,然無定之中,自有一定之法,此即中無定體,隨時而在之道也。蓋離規矩不可以為方圓,執規矩亦不可以為方圓。每見前人用古,師其意而不泥其方,或採取其二三,或減增其一二,得心應手,方推能事。
君、臣、佐、使,制方自有定法,然品味不可拘泥,陸清獻曾論仁、義、禮、智、信,隨時迭相為用,比之醫家之於君、臣、佐、使也。有然即如參、苓、朮、草四君子,隨症從宜,因時取用,當亦如十二律之旋相為宮也。
寒、熱、溫、涼,有一定之藥,無一定之治。入腑、入臟,或補、或攻,其氣味與性,不可不細按也。故有正用,亦有反用,有獨用,又有兼用,並有活用、借用之不同。如用寒可以治熱,反用可以入寒,獨用寒而熱可除,兼用寒而熱可制,微行消導,大可和中,稍借清滋,自能表汗,隅反焉而取資無盡矣。
外感、內傷,為證治兩大關鍵,然去其所本無,復其所固有,兩言可盡之也。蓋六淫外襲,身中氣血,日失和平,一切外感有餘之症,有須汗、吐、下、和之治,皆是去其所本無也。若七情受傷,腑臟有損,身中氣血,日就虧耗,一切內傷不足之症,有須滋填培補之治,皆是復其所固有也。
讀古人書,須識其補偏救弊,一片苦心,互相牴觸,即是互相闡發處,所貴多讀多看,融會貫通,由博反約,以求理明心得,臨症無望洋之苦是已。若好為指摘,棄瑜錄瑕,殊失欽承前哲之道。至矜家秘而執成法,頭痛醫頭,尋方覓藥,一切無方之書置之高閣,此又孟浪之流,不足與語斯道者矣。
白話文:
春天溫和、夏天炎熱、秋天涼爽、冬天寒冷,這是時節正常的變化,而風的變化也順應著這些。凡是治療感冒,採用發散的方法,應該隨著不同的時節調整藥方。如果天氣熱反而用寒涼的藥,病情就會隨著時節變化,所以治療時更要懂得靈活變通。至於久晴或久雨,燥濕的狀況不同,看診時更要留意,不能一概用平常的規矩來判斷。
一般外感疾病,常常夾雜著飲食不消化,應該考慮到飲食被邪氣包裹,所以散掉邪氣,食物自然就消化了。如果在發散的藥方中加入消食導滯的藥,就不能專心針對表邪,反而會傷到腸胃的消化功能,導致病情更嚴重。至於風邪常常夾帶暑氣、濕氣、寒氣,或是夾帶燥氣、火氣,也可能因為生氣、勞累、房事,以及肝氣不順、舊有的積食、各種血症等因素,這些都可能讓外感疾病變得更複雜,所以治療時要根據病情靈活調整,仔細斟酌,才能避免錯誤。
一般內傷疾病,可能是損害了上焦(心肺)、下焦(肝腎)或是中焦(脾胃),也可能是氣的問題、血的問題、腑(六腑)的問題、臟(五臟)的問題。用藥補救時,應該專心,而且要用對藥,無論病情輕重都是這樣。如果還夾帶了外感,更要特別留意,滋補油膩的藥絕對不能用,應該用輕劑來調理,才不會因為疏忽而耽誤病情。有些時候,上焦受損要治療下焦,下焦受損要治療上焦,或是從中間調和,或是間隔兩三層來治療,古人都有很好的方法可以學習,所以我就不多說了。
病情的變化沒有固定,藥方也很難一成不變,但是,沒有固定的變化中,自有一定的規律,這就是中醫的道理,它沒有固定的模式,而是隨著情況變化而應用。就像沒有規矩就畫不出方圓,但是只死守規矩也畫不出真正的方圓。我常常看到前人運用古方,是學習它的精神而不是照搬藥方,有時選用其中的兩三味藥,有時增減一兩味藥,運用起來得心應手,這樣才算是能掌握醫術。
君、臣、佐、使,這是開藥的固定原則,但是藥物的種類和味道不能太過拘泥。陸清獻曾經說過仁、義、禮、智、信,要根據不同的情況輪流使用,這就像醫生運用君、臣、佐、使一樣。比如像四君子湯中的人參、茯苓、白朮、甘草,也要隨著病情和時節來調整,就像音樂的十二律輪流變換宮調一樣。
寒、熱、溫、涼,這些都有相對應的藥物,但是治療方法卻不是固定的。藥物進入六腑或五臟,有時候用補,有時候用攻,藥物的氣味和性質,不能不仔細研究。所以有正著用的,也有反著用的,有單獨用的,也有搭配用的,還有靈活運用的和借用的不同。例如用寒藥可以治療熱症,反過來用也可以治療寒症,單獨用寒藥可以消除熱症,搭配用寒藥可以控制熱症,稍微用些消導的藥,可以調和腸胃,稍微用些清滋的藥,就能幫助發汗,從這些不同的角度來看,可以運用的方法是無窮無盡的。
外感和內傷是治療疾病的兩大關鍵,其實只要去除原本不該有的,恢復原本就應該有的,這兩句話就可以概括一切。外邪侵襲身體,身體中的氣血就會失去平衡,所以一切外感有餘的病症,需要用發汗、催吐、瀉下、調和等方法來治療,這都是去除原本不該有的。如果因為情緒受傷,導致腑臟受損,身體中的氣血就會逐漸虧損,所以一切內傷不足的病症,需要用滋補、填補等方法來治療,這都是恢復原本就應該有的。
讀古人的書,要了解他們是為了彌補偏頗、糾正錯誤,都是一片苦心,即使有些互相矛盾的地方,其實也是在互相啟發。所以要多讀多看,融會貫通,從博學到精簡,才能理解醫理,得到心得,看病時才不會感到茫然。如果喜歡挑剔,丟掉好的只記缺點,就失去了繼承前人智慧的態度。如果只是堅持家傳秘方,只會按照固定的方法,頭痛醫頭,只會尋找現成的藥方,把所有醫理書籍都丟在一旁,這種人只會胡亂醫治,是不值得談論醫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