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大烈

《吳醫匯講》~ 卷八 (5)

回本書目錄

卷八 (5)

1. 唐立三(再續)

2. 攝生雜話

命門真火,藏於兩腎之中,性門真水,藏於一心之內。人但言命門真火,而不參究性門真水何也?因真陽之火,能生真陰之水故也。殊不知性命相生,水火不可以一息不交。天一所生之水,為我生身之始,水中能生真火,人皆未究。況保真陰之水,則真陽之火常存而不散;若真陰一衰,則真陽無附,飛揚上越,變為邪火,能返涸真陰之水,豈不危哉!

火性本燥烈發揚,而腎中相火偏職閉藏,水性本柔弱蟄藏,而心精三合,獨主清利。則知性以位變,水火本無二氣。噓氣即有水,陽化陰也,蒸水即有氣,陰化陽也;燈因膏而不滅,陽依陰也,水因火而不冰,陰依陽也。相需如此,可以知其情性矣。

補心氣,益心精而不見效者,則知命門火衰、腎水不足,何也?命門之火,即心火之根,腎水之精,即心精之源。心無水則孤火上逆,腎無火則寒水下凝。水弱火炎,則肺金受克,陽焰飛揚於上焦,而生咳喘、咯血等病,下虛則上盛也。火弱水剛,則肝木失養,濁陰凝結於下焦,而生癃閉、壅腫、精寒等病,上虛則下實也。水火兩平,陰陽斯無偏勝。

脾之權在腎,胃之權在心,自下而上水滋土,自上而下火生土也。脾土屬陰,生於相火而健行不息,胃土屬陽,傳導於大腸而容受無窮,總在主納之腎,於是土以火生也。脾虛則胃滯而不食,脾實則胃運而能食,總在主出之肺,於是氣機流動也。故凡治脾胃,當以調肺氣,交心腎為先。

人身之痰,最能為害。勢湧如潮,勢衰如汐。風、寒、濕、燥,隨氣而生,體實、體虛,隨人而致。濁則濃,清則稀。五藏六腑無盛痰之所,上下升降無時而定,又與正氣不兩立,殆猶天地間陰雲瘴霧耳。

周身氣血,無不貫通。故古人用針通其外,由外及內,以和氣血;用藥通其里,由內及外,以和氣血,其理一而已矣。至於通則不痛,痛則不通,蓋指本來原通,而今塞者言,或在內,或在外,一通則不痛,宜十二經絡藏府,各隨其處而通之,若通別處,則痛處未知,而他處反為掣動矣。

補、戒急授而驟壅,伐、戒亟奪而峻利,用之不當,皆能致害。故攻熱失宜,熱未去而寒復作,寒熱各踞於其所,反致溫涼並禁,良醫莫措矣;攻寒亦然。

人但知冬不藏精者致病,而不知夏不藏精者更甚焉。嘗見怯弱之人,而當酷暑,每雲氣欲悶絕,可知中暍而死者,直因氣之悶絕也。夫人值搖精,恆多氣促,與當暑之氣悶不甚相遠。《經》曰:「熱傷氣」,又曰:「壯火食氣。」余故曰夏令之炎威,甚於冬令之寒,苟不藏精,壯者至秋而發為伏暑,怯者即中暍而死。

白話文:

人體的命門真火,藏在兩腎之中;性門真水,藏在心臟裡面。人們只知道談論命門真火,卻不去探究性門真水是怎麼回事?因為陽氣的火,能夠產生陰氣的水。但其實,性與命是相互依存的,水和火一刻都不能分離。天一生水,是我們生命開始的基礎,水中又能產生真火,但人們大多沒有深入研究。如果能好好保養陰氣的水,那麼陽氣的火就能夠長久存在而不消散;如果陰氣一旦衰弱,陽氣就會失去依附,向上飄散,變成虛火,反而會消耗陰氣的水,這不是很危險嗎!

火的性質本來是乾燥而猛烈的,但腎中的相火卻偏偏負責閉藏;水的性質本來是柔弱而潛藏的,但心精匯聚之處,卻獨自負責清淨和通利。這就說明性質會隨著位置而改變,水和火其實本來就是同一種氣的兩種表現。呼氣就會有水,這是陽氣轉化為陰氣;水蒸發就會有氣,這是陰氣轉化為陽氣。燈因為有油才能燃燒而不熄滅,這是陽氣依靠陰氣;水因為有火才能不結冰,這是陰氣依靠陽氣。它們之間的相互依存就是這樣,從這裡就能了解它們的本性了。

如果補心氣、益心精卻沒有效果,那就是因為命門火衰、腎水不足。因為命門之火是心火的根本,腎水之精是心精的來源。心臟沒有水的滋潤就會變成孤火而向上逆行,腎臟沒有火的溫煦就會變成寒水向下凝結。水弱火旺,就會導致肺金被克制,陽氣的火焰向上燃燒到上焦,產生咳嗽、氣喘、咯血等疾病,這是下虛導致上實。火弱水強,就會導致肝木失去滋養,濁陰之氣凝結在下焦,產生小便不通、腫脹、精液寒冷等疾病,這是上虛導致下實。水和火兩者平衡,陰陽才能沒有偏盛。

脾的運作權在腎,胃的運作權在心,這是因為從下而上用水滋養脾土,從上而下用火來生養胃土。脾土屬於陰,在相火的溫煦下才能健康運作不停息;胃土屬於陽,通過大腸來傳導食物,容納無窮。它們都歸屬於腎的納藏功能,所以土是由火來生養的。脾虛就會導致胃氣停滯而沒有食慾,脾實就會導致胃氣運作而能正常進食,這都取決於肺的宣發功能,所以氣機才能順暢流動。因此,凡是治療脾胃,應當先調理肺氣,使心腎相交。

人體內的痰,最容易產生危害。它的勢頭猛烈時如潮水般湧來,衰弱時如退潮般消失。風、寒、濕、燥等因素會隨著氣的變化而產生痰,體質強壯和虛弱的人產生的痰也不一樣。痰的性質混濁就濃稠,清澈就稀薄。五臟六腑並沒有痰固定的地方,上下升降也沒有一定的規律,它和人體的正氣是不能共存的,就像天地間的陰雲瘴氣一樣。

人體全身的氣血,都是相互貫通的。所以古人使用針灸來疏通體外,由外而內來調和氣血;使用藥物來疏通體內,由內而外來調和氣血,道理都是一樣的。至於說「通則不痛,痛則不通」,是指本來應該是通暢的,現在卻被堵塞了。堵塞的地方可能在體內,也可能在體外,一旦疏通就會不痛了。應該根據十二經絡和臟腑的情況,各自在不同的位置進行疏通。如果疏通了別的地方,疼痛的地方可能還沒好,反而會牽動其他地方。

進補時,要避免過快地給予過多補益,否則會導致壅塞;瀉伐時,要避免過於快速地使用過於猛烈的藥物,否則會損傷正氣。使用不當,都會造成危害。所以如果攻熱的方法不對,熱邪沒去除,反而又產生寒邪,寒熱交錯,使得溫熱和寒涼的藥物都不能使用,這樣即便是高明的醫生也束手無策了;攻寒也是一樣。

人們只知道冬天不藏精會生病,卻不知道夏天不藏精的危害更大。我曾經見過體質虛弱的人,在酷暑時,常常會覺得氣悶欲絕,可見中暑而死的人,直接原因就是氣悶到極點。人在性慾高漲時,往往會覺得氣促,這和中暑時的氣悶非常相似。《黃帝內經》說:「熱會損傷人的氣」,又說「過旺的火會消耗人的氣」。所以我說,夏季的炎熱,比冬季的寒冷更傷人。如果夏天不注意藏精,體質強壯的人到了秋天會爆發伏暑,體質虛弱的人就會因為中暑而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