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大烈

《吳醫匯講》~ 卷五 (8)

回本書目錄

卷五 (8)

1. 擬張令韶《傷寒直解》辨證歌

辨腹痛,腹痛是虛喜揉按,虛者必寒病涉陰,脈遲緩兮或虛大,諸多虛象察其因,理中桂、附可施行。熱者面黃澤,加以長滑脈,宜用黃連苦清熱,少佐薑、萸亦相得。更有欲嘔不嘔腹痛多,寒熱其如錯雜何,黃連湯內乾薑、桂,好共參、甘兩下和。食痛應消食,難在虛寒兼食積,學士溫脾法可宗(許學士有溫脾湯,見《本事方》)。化為煎法尤熨貼(有虛寒之人患腹痛,服溫補藥而相安。時止時作,痛仍不解,甚則利清水或白沫,此虛中有買,或先有宿食在腸不曾去,或病中腸胃虛不能運化,所食之物停於腸中,即一二塊宿糞,亦能作楚,宜用溫補藥煎好,去渣,入大黃一錢,不甚虛者,可加一錢五分,滾四五沸服之,宿食自下,正氣不傷,而病隨愈。此屢試屢驗之妙法也。)蟲痛面黃吐涎沫,食酸即安甜即劇,虛實寒熱要分曉,殺蟲方中求配合。氣痛因郁惱,必連胃脘與兩脅,病久人必虛,滋補兼疏郁。痛不可近者,按之濡軟為畜血,不比硬滿為熱結,重則桃仁承氣湯,輕者宣通微下奪。別有吞痧一症現,濕熱薰蒸邪變幻,急刺委中出血良,磨服玉樞丹亦善。最怕是三陰寒症認為痧,不飲溫湯飲冷茶,亂進丹丸並放、刮,臨危空自悔前差。

辨脈脫,六脈俱脫者,大命垂危矣(神昏脈脫者死,神清脈脫者亦死。)通脈四逆急服之,還怕脈因暴出死。但得脈來微續生,更需附子四五枚,人參小半斤,周時服盡休間斷,隨進米粥始回春;參力偶不繼,前功必盡棄,平時無學力,到此滋疑懼。每見虛寒之極服溫補,躁亂不寧嘔且吐,此為藥力尚未全,切莫心疑換別路。大約三陰病症露危劇,急則六日或三日,緩則行期十二日。幸而君火未全衰,反見舌乾等症出,更須薑、附助其陽,漸得陽回舌生液。若見舌乾投涼劑,壞乃百年人壽事,起手果然認得真,斷不朝三與暮四。君不見《景岳全書》用法精,十補一清巧相濟;又不見嘉言《寓意》重叮嚀,陰症轉陽必自愈,濟困扶顛道在斯,一有遊移便錯去。更有虛寒服藥來,溫補不安涼適意,兩寒相得從其類,正氣敗壞決不治。至於實熱失汗下,脈伏似脫君休怕,大承、十棗用即安,神氣分明現真假。須知實熱治可緩,涼瀉一投撥便轉,不比虛寒救濟難,仁術全憑思與辨。

白話文:

擬張令韶《傷寒直解》辨證歌

辨腹痛:腹痛如果是虛證,按壓時會有柔軟的感覺。虛證大多是寒病侵犯陰陽,脈象遲緩或虛大,觀察多種虛證的病因,理中丸、桂枝茯苓丸可以服用。熱證則面色黃而乾燥,脈象長而滑,應該使用黃連解毒清熱,少量加入生薑、吳茱萸也相輔相成。還有一種情況是想要嘔吐但吐不出來,伴有腹痛,寒熱錯雜,可以用黃連湯加乾薑、桂枝,再加入參、甘草一起服用。如果是飲食積滯導致的腹痛,就要消食,但如果虛寒又兼有食積,可以參考許學士溫脾湯(見《本事方》)的治法,將藥煎好後,再加入大黃,虛寒較輕者加一錢五分,滾四五沸服用,宿食自然排出,正氣不受損傷,疾病也就好了。這個方法屢試不爽。蟲痛則面色黃,吐涎沫,吃酸的食物就舒服,吃甜的就加重,要區分虛實寒熱,再選擇殺蟲的藥物。氣痛是因為鬱怒,往往伴有胃脘和兩脅疼痛,久病必虛,需要滋補同時疏理鬱氣。如果疼痛的地方不能觸碰,按壓時柔軟,是瘀血,這和硬滿的熱結不同,重的用桃仁承氣湯,輕的用宣通微下瀉的藥物。另外還有吞痧症,是濕熱薰蒸邪氣變化而成,急用針刺委中穴放血,服用玉樞丹也很好。最怕把三陰寒症誤認為痧症,不喝溫水,喝冷茶,亂服用丹丸或刮痧,到時候後悔都來不及。

辨脈脫:六脈俱絕,性命垂危。(神昏脈絕者死,神清脈絕者亦死。)要立即服用通脈四逆湯,即使脈象突然消失也不能放棄。如果脈象稍微恢復,需要服用附子四五枚,人參半斤,按時服用,不要間斷,同時進食米粥,才能恢復;如果人參的藥力不足,之前的努力就白費了,平時沒有學習醫術,到這個時候就會疑神疑鬼,害怕。常常見到虛寒極度的人服用溫補藥後,躁動不安,嘔吐,這是藥力還沒有完全發揮,不要懷疑換其他方法。大約三陰病危急的情況,快的六天或三天,慢的十二天。如果陽氣還沒有完全衰竭,反而出現舌乾等症狀,更要使用生薑、附子助陽,逐漸恢復陽氣,舌頭也會滋潤。如果見到舌乾就服用寒涼藥,那可是損害百年的壽命啊!起初診斷準確,就不會朝令夕改。你看《景岳全書》用藥精妙,十補一清巧妙結合;也看看《寓意》的告誡,陰症轉陽必能自愈,救治危困扶正祛邪之道就在這裡,如果猶豫不決就會錯過良機。如果虛寒的人服用溫補藥後不舒服,反而覺得寒涼舒服,這說明兩種寒邪互相助長,正氣敗壞,肯定治不好。至於實熱引起的汗出、脈象沉伏像脈脫一樣,不要害怕,使用大承氣湯、十棗湯就能安定病情,神氣也會分明。要知道實熱的治療可以緩慢一些,服用涼瀉藥就能很快好轉,不像虛寒那麼難治,行醫全憑思考和辨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