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大烈

《吳醫匯講》~ 卷六 (5)

回本書目錄

卷六 (5)

1. 翁壽承

2. 喜傷心恐勝喜解

心有所樂謂之喜,何反謂其傷心哉?凡人之氣,以平為期,不及者病,過者亦病。《經》曰:「心藏神,神有餘則笑不休。」試即以「不休」二字味之,乃樂之過而失其正也。當此樂以忘憂之際,有放心而不知求其心,所藏之神不亦因之而渙散乎?至於恐能勝喜,其義維何?蓋喜為心志,恐為腎志,水能制火,既濟之道也。

抑更有顯而易見者,人當極喜之時,適有恐懼之事,猝然遇之,莫不反喜為憂者,惟以喜之情緩於恐,而恐之情急於喜也。是僅以水火剋制之理言之,或近傅會,而不知勝復之道本乎人情,實有沒相印合者。

白話文:

所謂的「喜」是指心中感到快樂,為什麼反而說它會傷害心呢?一般人的氣,以平和為最佳狀態,不足會生病,過度也會生病。《黃帝內經》說:「心儲藏精神,精神過多就會笑個不停。」試著從「不停」這兩個字來體會,就可知道這是快樂過度而失去平衡。當快樂到忘記憂愁的時候,會因為放縱心情而不知道收斂,所儲藏的精神不也會因此而渙散嗎?至於說恐懼能克制喜悅,這是什麼道理呢?因為喜悅屬於心志,恐懼屬於腎志,水能克制火,是陰陽調和的道理。

更進一步說,有更明顯易見的例子,當一個人極度喜悅時,突然遇到恐懼的事情,一定會從喜悅轉為憂愁,這是因為喜悅的情緒比較緩和,而恐懼的情緒比較急迫的緣故。如果只是用水火相剋的道理來解釋,可能有點牽強附會,而不知道勝敗的道理其實來自於人的情感,實際上兩者是相互呼應的。

3. 恐傷腎思勝恐解

恐為腎之志,何即傷腎乎?蓋「腎者主蟄,封藏之本」,喜靜而不喜動,恐則氣下,偏能動之,如張子和云:恐氣所致,為骨酸痿厥,為暴下清水,為陰痿,為懼而脫頤,凡此諸症,非皆傷腎之明驗歟?若善思者處此,即非常臨之,自有定識,豈得以恐懼搖其意見哉?況思慮之志出乎脾,以思勝恐,亦即以土製水,論情論理,亦適符也。

白話文:

「恐」這種情緒是腎臟所主導的意志,為什麼說它會傷害腎臟呢?因為腎臟的功能是「主蟄伏、封藏精氣」,喜歡安靜而不喜歡動盪。而恐懼這種情緒會使氣往下沉,特別容易擾動腎氣,就像張子和所說的,恐懼的情緒會導致骨頭痠痛、手腳無力、昏厥、突然拉肚子、陰莖萎縮、害怕到下巴脫臼等症狀。這些不都是明顯的傷害腎臟的表現嗎?如果一個善於思考的人,遇到這種情況,即便事情非常緊急,也能保持鎮定,有自己的判斷,怎麼會因為恐懼就動搖自己的想法呢?而且,思考這種意志是出自脾臟的,用思考來克服恐懼,就如同用土來剋制水一樣,無論從情理還是道理上來說,都是恰當的。

4. 思傷脾怒勝思解

脾志思而肝志怒,木能剋土,此其理也,而曰傷曰勝,義亦顯明。岐伯曰:「思則心有所存、神有所歸,正氣留而不行,故氣結矣。」蓋脾處中州而屬土,喜健運而惡鬱結,思則氣結,故曰傷也。況思雖為脾志,而實本乎心,心者,脾之母也。今以多思而心營暗耗,母氣既虛,則所以助脾者亦寡矣。

若夫怒可勝思,不言而喻,嘗見人熟思審處之時,忽有拂逆之加,一朝之忿,無不為已,前此之思之弗得弗措者,至此而無暇計及矣。此無他,亦惟人之常情,有緩與急而已矣。

白話文:

脾的情緒是思慮,肝的情緒是發怒,木能剋土,這是它們之間的道理。這裡說的「傷」和「勝」,意思也很明顯。岐伯說過:「思慮過多會讓心有所牽掛,精神有所歸屬,導致正氣停滯不行,所以氣就會鬱結。」因為脾位於身體中間,屬性是土,喜歡健運而討厭鬱結,思慮過多就會讓氣鬱結,所以說思傷脾。況且思慮雖然是脾的情緒,但實際上根源在於心,心是脾的母親。現在因為思慮過多而讓心神暗暗耗損,母親的氣虛了,那麼可以幫助脾的力量也就少了。

至於說發怒可以戰勝思慮,這是不用多說的。常常看到人們在仔細思考某件事的時候,如果突然遇到不如意的事情,一旦生氣,之前苦思不得其解的事情,也會因此而無暇顧及。這沒別的原因,也只是人之常情,有緩慢和急迫的差別而已。

5. 怒傷肝悲勝怒解

肝為木臟,欲散而苦急。《經》曰:「肝氣虛則恐,實則怒。」又曰:「怒則氣上。」夫以將軍之官,至剛之臟,復以嗔怒而助其氣,是急也,非散也,故曰傷也。若夫悲者,有所哀痛而然也。《經》曰「悲則氣消。」則當氣逆之時,適以此消氣者值之,謂之曰勝,誰曰不然。

或曰:四志所勝,皆與五行剋制之理合,茲怒為肝志,何獨非肺志之憂勝之,而云「悲勝怒」乎?蓋喜怒憂思悲恐驚,其情有七,而五臟止有五志,故遺去悲與驚二者,以悲與憂相類,皆屬不遂其心也,驚與恐相類,皆有所怯也,惟悲之情較急於憂,故其勝怒為更切耳。由是觀之,即謂之憂勝怒,亦何不可。

白話文:

肝臟在五行中屬木,喜歡舒展條達,最怕鬱悶急躁。《黃帝內經》說:「肝氣虛弱時人會感到恐懼,肝氣旺盛時則容易發怒。」又說:「發怒會使氣向上衝。」肝臟本就像將軍一樣剛強的臟器,如果又用發怒來助長肝氣,這就是使它更加急躁,而不是舒展,所以說發怒會傷害肝臟。至於悲傷,通常是因為有哀痛的事情而產生。《黃帝內經》說「悲傷會使氣消散。」當肝氣逆亂上衝時,正好用這種消氣的方式來對治,這就叫做「悲勝怒」,誰能否認這個道理呢?

有人問:各種情緒之間的相剋關係,都符合五行相剋的原理,憤怒是肝的情緒,為什麼不用屬於肺的情緒憂愁來克制,而是說「悲勝怒」呢?這是因為喜、怒、憂、思、悲、恐、驚這七種情緒,對應五臟只有五種情志,所以就捨棄了悲和驚兩種情緒,因為悲和憂相似,都是因為不能如願;驚和恐相似,都是因為感到畏懼。而悲的情緒比憂更為急切,所以用悲來克制憤怒就更加有效。從這個角度來看,即使說用憂愁來克制憤怒,也是可以的。

6. 憂傷肺喜勝憂解

肺為氣主,忌乎膹郁。《經》曰:「憂愁者,氣閉塞而不行」,是憂能傷肺之由也。至於喜可勝憂,其義何居?亦考諸岐伯曰:「喜則氣和志達,營衛通利,故氣緩矣。」則以閉塞者而和緩之,豈不得謂之勝乎?然亦更有顯明者,凡人有所憂愁,每多胸膈不舒,適逢歡快之事,即可情懷開曠,此尤情性之常,寧獨火可勝金而已哉。

白話文:

肺是主管氣的,最忌諱氣悶不暢。《黃帝內經》說:「憂愁的時候,氣會閉塞不流通」,這就是憂愁會傷害肺的原因。至於說喜悅可以戰勝憂愁,這道理在哪裡呢?也是根據岐伯所說:「喜悅的時候,氣會調和,意志暢達,營衛之氣運行順暢,所以氣就舒緩了。」用舒緩來對治閉塞,難道不能說是戰勝嗎?而且還有更明顯的例子,一般人有憂愁的時候,常常會感到胸口不舒服,但如果遇到高興的事情,心情立刻就會開朗,這也是人之常情,難道只有火才能戰勝金而已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