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大烈

《吳醫匯講》~ 卷三 (4)

回本書目錄

卷三 (4)

1. 辨紫茸之偽

痘科所用紫茸,即紫草之嫩苗也。《活幼新書》云:紫草性寒,小兒脾實者可用,脾虛者反能作瀉。古方惟用茸,取其初得陽氣,以類觸類,用發痘瘡。今人於前四朝,涼血利竅,則用紫草,若痘局布齊後,改用紫茸,以血熱未清,於涼血中兼寓升發之義也。今肆中所用,色紫而形如松膏者,乃系洋內樹脂,與紫草茸迥異,醫俱不察而用之,不可不急為之辨。

白話文:

痘瘡科使用的紫茸,就是紫草的嫩苗。《活幼新書》說:紫草性寒,小兒脾胃功能強健的可以使用,脾胃虛弱的反而會引起腹瀉。古代的方子只用紫茸,取其剛獲得陽氣,以類比的方式,用來誘發痘瘡。現在的人在前四天,為了清涼血液、疏通竅道,會使用紫草,如果痘瘡已經密集出現後,就改用紫茸,因為這時血熱還沒完全清除,在清涼血液的同時也帶有升發的作用。現在市面上販售的,顏色紫紅、形狀像松脂的,其實是外國進口的樹脂,和紫草茸完全不同,醫生們都沒有仔細分辨就直接使用,這實在不得不趕緊加以辨別。

2. 辨鬱金之誤

鬱金一物,出於川產,野者色黑,不可多得。其川中所種者,皆系外白內黃,即今人誤呼為薑黃子者也。至肆中所用川鬱金,乃莪朮中揀出莪朮之子,因其色黑,與川中野鬱金相似而混之也。醫俱不究,反以川中種本之黃鬱金謂廣鬱金,或謂薑黃子,殊堪捧腹。余於弱冠時入川,即曾深究此品,當以種本之外白內黃者為是,勿泥薑黃子之說而廢之。

白話文:

鬱金這種藥材,產自四川一帶,野生的鬱金顏色偏黑,非常稀少。四川當地種植的鬱金,都是外表白色、內裡黃色的,也就是現在人們誤稱為薑黃子的東西。至於市面上販售的川鬱金,其實是從莪朮中挑選出來的莪朮子,因為它顏色偏黑,和四川野生的鬱金顏色相似,所以被混淆了。很多醫生都沒有仔細研究,反而把四川種植的、外白內黃的鬱金,說成是廣鬱金,或者說成是薑黃子,實在令人覺得好笑。我年輕的時候去四川,就曾深入研究過這個藥材,認為應該以外表白色、內裡黃色的種植鬱金才是正確的,不要固守薑黃子的說法而廢棄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