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醫匯講》~ 卷七 (1)
卷七 (1)
1. 卷七
2. 王鳴岡
3. 辨脾胃升降
余嘗考治脾胃莫詳於東垣,求東垣治脾胃之法,莫精於升降。夫升降之法易知,而升降之理難明。其在《經》曰:「脾胃為倉廩之官,五味出焉。」蓋脾主生化,其用在於無形。其屬土,地氣主上騰,然後能載物,故健行而不息,是脾之宜升也明矣。胃者,水穀之海,容受糟粕,其主納,納則貴下行,譬如水之性莫不就下,是胃之宜降也又明矣。故又曰:「清氣在下,則生飧泄;濁氣在上,則生䐜脹。
」夫清氣何?蓋指脾氣而言,不然何以在下則飧泄也;其濁氣何?蓋指胃氣而言,不然何以在上則䐜脹也。是非可為脾升胃降之一確證乎?由此而推,如仲聖所立青龍、越脾等方,即謂之升脾之清氣也可;其所立三承氣諸方,即謂之降胃之濁氣也無不可。觸類引伸,理原一貫,先聖後聖,其揆一也。
考東垣所著補中益氣、調中益氣、升陽益胃各方,其論雖詳於治脾,略於治胃,而其意則一臟一腑,升降各有主治,顯然不可混者,其與先聖之理,又何嘗相悖,而後先輝映,足以發明千古,良可師也。苟其顛倒錯施,俾升降失宜,則脾胃傷,脾胃傷則出納之機失其常度,而後天之生氣己息,鮮不夭扎生民者已。余偶讀東垣書,詳究脾胃,以辨其升降之理如此。
白話文:
我曾經研究過,治療脾胃疾病沒有比李東垣更詳盡的,而研究李東垣治療脾胃的方法,沒有比探究升降更精闢的。升降的方法容易了解,但升降的道理卻難以明白。《內經》說:「脾胃是管理糧食的官員,五味由此產生。」脾主要負責化生,它的作用在於無形之中。脾屬土,如同地氣向上升騰,才能夠承載萬物,因此能夠強健運行而不停息,這就說明脾氣應該向上升發。胃是水穀之海,容納食物殘渣,它的作用是納入,納入就應該向下走,就像水總是往低處流一樣,這就說明胃氣應該向下沉降。所以又說:「清氣在下,就會導致吃完就拉肚子(飧泄);濁氣在上,就會導致腹部脹滿(䐜脹)。」
所謂清氣是什麼呢?是指脾氣而言,不然為什麼脾氣在下就會導致飧泄呢?所謂濁氣是什麼呢?是指胃氣而言,不然為什麼胃氣在上就會導致䐜脹呢?這難道不是脾升胃降的確鑿證據嗎?由此推論,像張仲景所創立的青龍湯、越脾湯等方劑,可以說是升脾的清氣;而他所創立的三承氣湯等方劑,可以說是降胃的濁氣。觸類旁通,道理是一貫的,先聖和後聖,他們的道理都是相同的。
研究李東垣所著的補中益氣湯、調中益氣湯、升陽益胃湯等方劑,他雖然詳細論述了如何治療脾,而略微論述了如何治療胃,但他的意思是指脾和胃這兩個臟腑,升和降各有其主要的治療方向,顯然不能混為一談。這與先聖的道理又何嘗背道而馳呢?前後輝映,足以闡明千年以來的中醫理論,實在值得我們效法。如果顛倒錯亂地使用藥物,導致升降失調,那麼脾胃就會受到損傷,脾胃受損,食物出入的功能就會失去正常的規律,後天的生機就停止了,很少有不因此而夭折的人。我偶然讀到李東垣的書,詳細研究了脾胃,以此辨明升降的道理就是這樣。
4. 管象黃
5. 氣有餘便是火解
昔賢有云:「氣有餘,便是火。」此當專以病氣立論。若元氣有不足,而無有餘者也,何則?氣化於精,精生於水穀,故人情一日不再食則飢,飢則氣怯而倦怠,若飲食適宜,起居有節,始得元氣充流,一晝一夜,正合一萬三千五百息,為人身之常度,故聖人御氣,如持至寶,非以氣之易於不足乎?自夫風、寒、暑、濕、燥、火六淫之氣,外侵營衛經府,阻塞正氣流行出入之道,遂致腠理閉塞,胸腹痞滿,二便不通,種種顯病氣有餘之象,而元氣已形內餒之機,醫者但當察其所因,如風則用和,寒則用汗之類,即不致化火,而元氣復矣。
若治不中要,病氣留著,則六者皆可化火,即熱病為傷寒之類,而病機十九條,屬熱者多是也,故曰氣有餘便是火。即七情之病,亦莫不然,如喜太過,則喜氣有餘而心火熾,怒太過,則怒氣有餘而肝火炎,此尤當從臟氣之陰陽虛實而調劑之,若執是說以往,不曰破氣降氣,即曰清火瀉火,吾恐少火生氣,一傷則俱傷,一敗而難復,非衛生之道也,豈古人立言之旨哉!
白話文:
古人曾說:「氣有多餘,就會變成火。」這句話應該是專門針對病理上的氣來說的。如果人體的元氣不足,根本不會有多餘的氣,為什麼呢?因為氣是從精華轉化而來,而精華又來自於飲食。所以人一天不吃飯就會感到飢餓,飢餓就會導致氣虛、疲倦。如果飲食適當,作息規律,元氣才能充足流動。人一晝夜之間,呼吸次數大約是一萬三千五百次,這是人體正常的生理狀態。所以聖人非常重視氣的保養,就像保護珍寶一樣,這不就說明了氣很容易不足嗎?
像風、寒、暑、濕、燥、火這些外來的邪氣,侵犯人體的營衛經絡,阻礙正氣的運行,導致皮膚毛孔閉塞、胸腹脹滿、大小便不通暢,出現種種病理上氣有餘的現象。但實際上,這時候元氣已經開始衰弱了。醫生應該要仔細觀察病因,例如,風邪就用調和的方法,寒邪就用發汗的方法,這樣就不會導致化火,而元氣也能恢復了。
如果治療不得當,病邪停留體內,那麼這六種邪氣都可能化為火,就像熱病中的傷寒一樣,而且病機十九條中,屬於熱症的很多都是這種情況。所以說「氣有多餘就會變成火」。即使是七情(喜怒憂思悲恐驚)引起的疾病,也是這樣。例如,過度高興會導致喜氣過多而心火旺盛;過度憤怒會導致怒氣過多而肝火旺盛。這時候更應該根據臟腑陰陽虛實的情況來調理。如果只是執著於「氣有餘便是火」的說法,動不動就用破氣、降氣、清火、瀉火的方法,我擔心少量的火可以生養元氣,如果損傷了這種火,就會導致元氣也受損,一損壞就難以恢復,這不是養生之道,也不是古人立論的本意啊!
6. 東垣景岳論相火辯
東垣曰:「相火者,元氣之賊也。」丹溪述之,景岳非之。論曰「情欲之火,邪念也,邪念之火為邪氣,非相火之所為也。」二家之說俱有詞障。夫相火者,腎中之真陽,稟自先天,為人生之根本,云為動作賴之以立,衰則病,息則死。老子曰:「一」生二。」周子曰:「無極而太極,太極動靜而生陰陽。
」是相火一人身之太極也,太極不能無動,然動而有節,即是少火以生氣,動而無制,則為壯火以害氣,如水能浮舟,亦能覆舟,實一相火之所為,豈得另有邪火也?故人之喜怒愛懼,不過五藏之本志,男女大欲,則又萬物之化醇,是皆天地間經常之理,原不至於傷生,惟狂蕩無節,斯為害耳。
然相火既定位於下焦,蒸騰發育,夫能使之理勝而安,欲勝而危者,則惟一心,故心為君火。《經》曰:「君火以明,相火以位。」又曰:「主不明則十二官危。」此其尤大彰明較著者也。《大學》正心,釋氏降伏其心,養生者善治其心。則推而極之,為聖賢,為仙佛,守而持之,康寧壽考。
若舍君而言相,無怪乎或為元氣之賊,或為生氣之本,意旨岐趨,則瀉火補陽,爭門角立,黨同伐異,欲為闡發前賢,恐先與《經》旨相謬。
白話文:
東垣說:「相火是元氣的賊。」朱丹溪也這麼說,但張景岳不認同。張景岳認為:「情慾之火是邪念,邪念之火是邪氣,不是相火造成的。」這兩家的說法都有點問題。
所謂的相火,其實是腎中的真陽,是先天就有的,是人生的根本。人的活動都要依靠它才能成立,衰弱就會生病,熄滅就會死亡。老子說:「一產生二。」周子說:「無極而生太極,太極動靜而產生陰陽。」相火就是人體中的太極,太極不能沒有動,但動的時候要有節制,適度的動就成為少火,可以產生生氣;沒有節制的動就成為壯火,會損害生氣。就像水能載舟,也能覆舟,這都是同一個相火的作用,怎麼會另外有邪火呢?
人的喜怒哀樂,不過是五臟的本性,男女的慾望,則是萬物自然發展的結果,這些都是天地間正常的道理,本來不會傷害生命,只有放縱無節制才會產生危害。
相火定位在下焦,有蒸騰發育的作用。要讓它正常運作,不危害生命,關鍵在於人的內心。所以心是君火。《黃帝內經》說:「君火要明亮,相火要安於本位。」又說:「君主昏庸,則十二個官員都會危險。」這點非常明顯。 《大學》強調要端正心思,佛教要降伏內心,養生的人要懂得管理自己的內心。如果能做到這點,就能成為聖賢或仙佛,健康長壽。
如果拋開君火來談相火,難怪會有人認為它是元氣的賊,有人認為它是生氣的根本。如果對相火的理解不同,就會出現瀉火補陽等爭論,互相攻訐。想要闡發前人的學說,卻又恐怕會違背經典的宗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