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大烈

《吳醫匯講》~ 卷二 (6)

回本書目錄

卷二 (6)

1. 讀書須悟對面

趙養葵《五行論》曰:「世人皆曰金生水,而予獨曰水生金。夫肺出氣也,腎納氣也。凡氣從臍下逆奔而上者,此腎虛不能納氣歸元也,毋徒從事於肺,或壯水之主,益火之源,肺向水中生矣」。烈按:水生金,乃金生水之對面也,世人但知其一面,而不知又有彼一面,凡此之類,自在人善悟之耳。

白話文:

趙養葵在《五行論》中說:「世人都說金生水,但我卻認為是水生金。肺的功能是呼出氣,腎的功能是吸入氣。凡是氣從肚臍下方逆向上衝的,這是腎虛,不能把氣吸納歸於丹田的緣故,不要只在肺上想辦法,或只增強腎(水)的功能,滋養心(火)的來源,肺自然就會從腎(水)中生出來。」我認為,水生金,是金生水的反向道理,世人只知道其中一面,卻不知道還有另一面,凡是這類道理,都要靠人自己好好領悟。

2. 讀書須識正旨

《素問·通評虛實論》曰:「帝曰:腸澼便血何如?岐伯曰:身熱則死,寒則生。」吳鶴皋注云:「身熱則血敗,而孤陽獨存,故死。」烈按:腸澼便血之身熱有三:一則表邪下陷於陽明,藥中加葛根,胃氣得升即愈;一則陰盛格陽,雖為危候,亦有用溫藥而得生者;惟陰氣已竭之身熱,於法不治。

吳鶴皋但注得孤陽獨存,可知陽陷與格陽不在此例也,苟使泥於吳注,幾疑此症惟有孤陽獨存矣,並疑凡身熱者皆死矣。故曰讀書須識正旨。

白話文:

《黃帝內經·素問·通評虛實論》中說:「黃帝問:腸道下痢並帶血的情況怎麼樣?岐伯回答:如果身體發熱就會死亡,如果身體寒冷就能存活。」吳鶴皋註解說:「身體發熱是因為血敗壞,只剩下虛陽獨存,所以會死亡。」

我認為:腸道下痢並帶血而身體發熱的情況有三種:一種是表邪陷入陽明經,治療時藥中加入葛根,使胃氣上升就能痊癒;一種是陰氣過盛將陽氣阻隔在外,雖然是很危險的狀況,但也有用溫熱藥而能存活的;只有陰氣已經完全耗竭而導致的發熱,依照醫理是無法治療的。

吳鶴皋只註解到虛陽獨存,可知陽氣下陷和陰盛格陽的情況不在這個例子中。如果只是拘泥於吳鶴皋的註解,會讓人懷疑這個病症只有虛陽獨存的情況,甚至懷疑只要身體發熱就會死亡。所以說,讀書必須要了解真正的涵義。

3. 讀書必須匯參

李念莪《腫脹論》引《內經》實脹四條,虛脹二條,寒脹三條,熱脹一條,又五運六氣各有腫脹。然有提其綱者,曰,「諸濕腫滿,皆屬於脾。」又曰:「其本在腎,其末在肺,皆聚水也。」又曰:「腎者胃之關也,關門不利,故聚水而從其類也。」可見諸經皆有腫脹,無不由於脾肺腎三者。

烈按:今醫之各有所偏者,因看書時不能參考異同,以致囿於一說,遂為成見。張路玉《醫通》凡例曰:「從古立言,止就一端而論」,誠哉是言也,故引此以為讀書必須匯參之法。

白話文:

李念莪在《腫脹論》中引用《內經》的說法,提到實證的腫脹有四種,虛證的腫脹有兩種,寒性的腫脹有三種,熱性的腫脹有一種,而且根據五運六氣的不同,腫脹的表現也會有所差異。然而,有人提出了總綱,說:「各種因為濕氣引起的腫脹和腹脹,都與脾有關。」又說:「腫脹的根本在於腎,末端表現在肺,都是因為水液積聚。」還說:「腎是胃的關口,如果關口不通暢,就會積聚水液,並因此產生同類型的問題。」由此可見,各個經脈都可能出現腫脹,但都脫離不了脾、肺、腎這三者。

我認為,現在的醫生之所以各執己見,是因為他們讀書時不能互相參照不同的觀點,以致於被單一的說法限制住,形成了固有的成見。張路玉在《醫通》凡例中說:「古人立論,往往只針對一個方面而論述」,這話說得太對了。所以,我引用這段文字,是要說明讀書必須匯集各方觀點,互相參照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