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大烈
《吳醫匯講》~ 卷三 (7)
卷三 (7)
1. 中腑中臟辨
《病機機要》云:「中腑者,宜汗之,中臟者,宜下之。」此腑臟二字,實是指經絡,言腑無汗法,入臟亦豈有下法?「五臟者,藏精氣而不寫,故滿而不能實;六腑者,傳化物而不藏,故實而不能滿。」此臟宜補,腑宜通之要旨也。考長沙三百九十七法,邪歸中土,乃可議下,其少陰急下三條,指轉入陽明腑證者言,仍是土鬱奪之之義,如已臟真失守,而復瀉之,是虛虛也。
古於汗下之法,禁例綦嚴,豈宜如是之倒行逆施乎?觀其論中腑曰脈浮惡風寒,則明是中經;論中臟曰大便秘結,則明是中腑。辨名正誤,庶於立言之旨有合云。
白話文:
《病機機要》說:「病邪侵犯腑,應該用發汗的方法治療;病邪侵犯臟,應該用攻下的方法治療。」這裡的腑和臟,實際上指的是經絡。說腑沒有發汗的方法,那病邪進入臟,又哪裡會有攻下的方法呢?「五臟的功能是儲藏精氣而不排泄,所以是充盈但不能說是實滿;六腑的功能是傳導消化食物而不儲藏,所以是實滿卻不能說是充盈。」這說明了臟應該用補益的方法,腑應該用疏通的方法。考量張仲景《傷寒論》的三百九十七個治法,病邪歸於中焦脾胃,才可以考慮用攻下的方法。其中少陰病急下三條的案例,指的是病邪轉入陽明腑證的情況,仍然是因中焦脾胃鬱滯而奪取陽氣的意思。如果臟已經真的虛弱失守了,又再用瀉下的方法,這就是虛弱而又使之更虛弱了。
古人對於發汗和攻下的方法,禁忌非常嚴格,怎麼可以像這樣顛倒施行呢?看他所說的病邪侵犯腑,是說脈浮、怕風怕冷,這很明顯是病邪侵犯經絡;所說的病邪侵犯臟,是說大便秘結,這很明顯是病邪侵犯腑。辨明名稱,糾正錯誤,才能符合立論的宗旨。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