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大烈

《吳醫匯講》~ 卷五 (5)

回本書目錄

卷五 (5)

1. 擬張令韶《傷寒直解》辨證歌

辨假虛寒,脈沉細兮或緩長,出則遲兮入則疾(主腦),或伏筋骨按有力。口中不渴舌燥短,不但身涼且四逆。神昏譫語口目動,狀若驚風作痙厥。或利清水或不便,解下或如爛桃色。人事不知歌且哭,身輕偏自能起立(大證據)。或吐蛔蟲口苦辣,小便行時長且赤。此是虛寒假症現,應須解毒和涼膈。

辨假實熱,脈弦而大或洪數,無奈按之全不見(主腦)。任他熱勢如燎原,真底實板已先現。苔白或黑短不燥,或如豬腰或米糙。面目俱赤為戴陽,譫語發狂手足躁。或有汗兮或無汗,坐臥只求井中蹈。舌腫唇焦齒出血,渴飲湯水常不絕。內是真寒外假熱,理中八味合生脈,煎成冷飲代茶湯,庶幾虛火歸源得,誤用芩連增躁渴(變成死症),庸師到此休饒舌。

辨渴,渴症須分寒與熱,熱者脈數而口苦(主腦),身熱汗出喜冷飲,或兼湯水百杯可(大證據)。此宜花粉與川連,加味參同伴白虎。虛寒而渴者,脈必細兼遲,即教洪且大,終是數而虛(主腦)。渴喜極熱湯,稍溫便嫌冷;有時思得水,仍復不能飲(大證據)。此宜生脈中,薑、附辛以潤。又有汗下之後亡津液(著眼),生津之品始為得,不宜涼藥不宜溫,何況諸多辛與熱。

辨舌,胃氣現於舌,上有淡白苔。俗醫漫消食,必致光無胎。調理到思食,苔白漸生來。君不見病有厚苔滿舌者,忽然退去光而燥,乃為胃氣絕之徵,從此參詳便分曉。又有大紅舌色無苔者,君火之色浮於外,盛極將衰欲化灰(無病之人亦常有之,宜用附子。)引火歸源才得退(舌色純紅,必腎氣素虛之人,無他症而忽現此舌者,用附子引火歸源固合。又若《敖氏傷寒金鏡錄》載純紅為將瘟舌,乃熱畜於內而病將發也,不問何經,宜用透頂清神散搐鼻法,亦不可不知。)又有舌黑如淡墨,更不須分燥與濕,總歸腎水克心火,陰盛陽衰須早識;除非黑起芒刺燥而裂,陽邪熱結何消說。

辨虛寒舌燥,舌燥有多般,或淡黃,或淡白,或起微刺或灰色。更有望之如燥們之澤,其色或紫而或黑,必兼吐利而厥逆,神昏譫語詞謇澀(舌燥而語言不清,因燥而下清可治。舌潤而語言不清,所謂口雖欲言,舌不得前,死症也。)脈形微細定如絲(虛寒定案),或雖洪大終無力。急用生脈以養津,附、薑、苓、草和耆、術(俗醫謂五味味厚,多則用十餘粒,少則七八粒,此不通之論,必須錢余方效。)

辨實熱舌燥,實熱舌燥先有地,或黃或黑起芒刺。即使苔輕偏破裂,必兼身熱焦唇齒。渴喜飲冷麵目赤,並無吐利與厥逆。讝語便閉諸症現,洪數滑長脈可驗,白虎承氣隨變換。

辨寒頭痛,寒頭痛脈浮而緊(主腦),或弦或沉更兼遲。惡風與寒四肢冷(大證據),頭喜熱物包裹之(更有劉河間論頭痛屬熱者,亦惡寒喜熱,緣熱為寒閉,則其痛甚,熱氣流通,則痛止也,然止後必復作而益甚為驗,脈亦必有異。)理中參入桂、天麻,附子、細辛重者加,少佐羌、防法亦精。

白話文:

辨假虛寒:脈象沉細或緩長,脈搏外現遲緩,內縮迅速(這是重要的判斷依據),或按壓筋骨處有力量。口不渴,舌苔乾燥而短,不僅身體冰冷,且四肢厥逆。神志昏迷,語無倫次,口眼抽搐,狀似驚風抽搐。或大便稀薄如水,或便秘,大便顏色像爛桃。人事不省,時而哭時而笑,身體輕盈卻能自己站立起來(這是重要的判斷依據)。或吐蛔蟲,口中有苦辣味,小便量多且顏色深紅。這是虛寒假象,應當解毒和涼膈。

辨假實熱:脈象弦大或洪數,但按壓卻感受不到脈搏的跳動(這是重要的判斷依據)。即使熱象如火勢蔓延,實際上虛寒已先存在。苔白或黑,乾燥程度不重,或像豬腰子或米粒粗糙。面部通紅,如同戴上了陽帽,神志不清,發狂,手足躁動。或出汗或不出汗,坐臥不安,只想跳入井中。舌頭腫脹,嘴唇焦乾,牙齒出血,口渴,不停地喝水。內在是真寒,外在是假熱,應當使用理中丸、生脈散合用,煎好後放涼當茶飲用,庶幾虛火能歸於根本,避免誤用黃芩、黃連反而加重躁熱(導致死亡),庸醫在此就不要再說話了。

辨渴:渴症須區分寒熱,熱證脈象數而口苦(這是重要的判斷依據),身體發熱,出汗,喜喝冷飲,或喝水超過百杯(這是重要的判斷依據)。這應該使用花粉、黃連,再加人參、白虎湯等藥物。虛寒而渴,脈象必定細而遲,即使脈象洪大,終究是虛弱的(這是重要的判斷依據)。喜喝滾燙的開水,稍微溫一點就覺得冷;有時想喝水,卻又喝不下去(這是重要的判斷依據)。這應該使用生脈散,再加入生薑、附子等辛溫藥物滋潤。還有汗下之後津液耗損(重點),此時生津的藥物才能奏效,不宜使用寒涼藥物也不宜使用溫熱藥物,更何況是辛熱藥物。

辨舌:胃氣表現在舌苔上,正常舌苔應當淡白。庸醫只顧消食,必然導致舌苔光滑無苔。調理到想吃東西時,舌苔就會漸漸恢復。您難道沒見過舌苔厚滿的人,突然舌苔退去,變得光滑乾燥,這是胃氣衰竭的徵兆,從此可以仔細辨別。還有一種舌頭通紅無苔的,這是心火旺盛的外在表現,盛極而衰將要消亡(健康的人也常有這種情況,應當用附子)。引火歸元才能使舌苔恢復正常(舌頭通紅,必定是腎氣虛弱的人,沒有其他症狀而突然出現這種舌象的,用附子引火歸元最合適。又如《敖氏傷寒金鏡錄》記載通紅的舌頭是將要患瘟疫的舌象,是熱邪蓄積於內將要發病,不論哪個經脈受影響,都應該使用透頂清神散搐鼻法,這也必須要知道)。還有一種舌頭顏色像淡墨一樣的黑色舌苔,不必區分乾燥或濕潤,總歸是腎水克制心火,陰盛陽衰必須及早認識;除非舌苔發黑、起芒刺、乾燥、裂開,那是陽邪熱結,不用多說。

辨虛寒舌燥:舌燥有多種情況,或淡黃,或淡白,或起微刺或灰色。還有一種看起來像乾燥的河床,顏色或紫或黑,必定伴隨嘔吐、腹瀉、厥逆,神志昏迷,言語含糊不清(舌燥而語言不清,因燥熱而下清可以治療。舌潤而語言不清,所謂口雖想說話,舌頭卻動不了,這是死症)。脈象微細像絲線一樣(虛寒確定),或雖然洪大但沒有力量。急用生脈散以滋養津液,再加入附子、生薑、茯苓、白朮、黃耆(庸醫說五味藥材用量太多,多則用十幾粒,少則七八粒,這是錯誤的說法,必須按照方劑的用量才能有效)。

辨實熱舌燥:實熱舌燥有其特點,或黃或黑,起芒刺。即使苔薄而破裂,必定伴隨身體發熱、嘴唇焦乾、牙齒出血。口渴喜喝冷飲,面部通紅,沒有嘔吐、腹瀉和厥逆。語無倫次,便秘等症狀出現,脈象洪數滑長可以驗證,白虎湯、承氣湯隨症加減。

辨寒頭痛:寒頭痛脈象浮緊(這是重要的判斷依據),或弦或沉兼遲。惡風寒,四肢冰冷(這是重要的判斷依據),頭痛時喜歡用熱的東西包裹(劉河間也論述過頭痛屬熱者,也惡寒喜熱,因為熱邪阻礙寒氣,則疼痛加劇,熱氣流通,則疼痛減輕,但減輕後必然復發且加劇,這是驗證方法,脈象也必定有變化)。理中丸加入桂枝、天麻、附子、細辛,病情嚴重者加量,少量添加羌活、防風也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