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醫匯講》~ 卷五 (6)
卷五 (6)
1. 擬張令韶《傷寒直解》辨證歌
辨熱頭痛,熱頭痛脈浮而數,或滑而長亦有諸。口苦舌乾渴欲飲,痛連風府與風池(大證據)。惡熱其常惡風暫,此為風熱症已顯。羌、防、柴、葛、連翹、芩,甚則石膏用之驗。
辨虛頭痛,虛頭痛脈弦而大,弦則為寒大則虛(主腦)。痛極不堪喜得按,日夜呼叫語聲嘶(大證據)。其痛或專在額上,遍頭皆痛亦有之。急宜參、苓、耆、術加附子,此症失治危即死。
辨風寒骨痛,風寒骨痛脈弦緊(主腦),或遲而緩亦有準。身熱惡寒手足冷(大證據),舌上白苔口不渴,拘攣遍體酸難忍,甚則上嘔下利並。桂枝湯內用天麻,有濕去芍加附穩。
辨虛骨痛,脈弦而大數無力(主腦),或發熱兮或不熱。惡風兮拘急,口淡兮神思恍惚(大證據)。痛在骨節兮,服發散藥而痛愈劇,此神氣傷也,合用桂枝與耆、術。大凡人身諸骨節,其數三百有六十,是神氣之所遊行而出入,君不見仲景新加湯,重用參、姜以復脈。
辨虛寒腹滿,藏寒生滿病(出《內經》),脈遲緩兮或沉緊,或虛大兮按無力(主腦)。腹滿時減減又甚(證據出《金匱》),不欲食兮食即嘔,或泄瀉惡寒兮,而渴喜熱飲。薑、桂、香砂溫散之,不應再加參、朮、耆。
辨實熱腹滿,脈沉而實兮(主腦),或滑與長兼。腹滿不減兮(證據),減亦不足言(二句出《金匱》)。大便雖解而不暢兮,或得解而少寬。腹滿硬痛不可按兮,無吐暈等虛症之相參。此宜枳、樸以消之,甚則加大黃參其間。
辨虛寒不大便,大便不通群呼熱,不知寒凝亦斂結。腹不滿兮口不渴(疑案),白滑胎兮弦緊脈(定案)。此屬虛寒無浪攻,照常飲食且從容(切不可餓),遲之一二十日後,溫補足時氣自通。
辨實熱不大便,脈數有力長滑甚(主腦),煩渴腹滿按之硬(證據),或潮熱兮食即脹,時有濁氣從後進,此為胃熱宜下之,一有虛症須細審(大約實症一下即愈,一有虛症,便須細審,即必當下者,亦只用涼膈以微利之,解毒以和之,陶氏黃龍湯以補而下之。)
辨小便不通,小便不通分虛實,虛則三焦失其職,屢經利水不相合;此宜《金匱》腎氣丸,治其三焦決瀆官,象牙生煎服亦安。實者人素強,或好食熱物,肺熱不能通水道,以致膀胱成熱結,宜用豬苓、澤瀉、梔、滑石。用後仍不效,須向膀胱尋外竅,《經》說毫毛是其應(《經》曰:三焦膀胱者,腠理毫毛其應,是三焦主腠理,膀胱主毫毛,膀胱有出竅而無入竅,濟泌別汁而滲入於膀胱者也。毫毛是其外竅,譬如水注,塞其上竅,則永不能出矣。如人不虛,利小水而仍不通者,宜發其汗,外竅通而內竅亦通,此所謂開鬼門也),改從發汗最為妙。又有動其胞中血,虛寒實熱隨症別,虛寒便溫補,熱則清熱而養血,因症施方不可執。
白話文:
辨熱頭痛:熱頭痛,脈搏浮快,或滑而有力。口苦、舌乾、口渴想喝水,疼痛連及風府穴和風池穴(主要症狀)。平時怕熱,偶爾怕風,這是風熱證。可用羌活、防風、柴胡、葛根、連翹、黃芩,病情嚴重則加用石膏。
辨虛頭痛:虛頭痛,脈搏弦細有力,弦細代表寒證,有力代表虛證(主要病機)。疼痛難忍,喜歡按壓,日夜哭喊,聲音嘶啞(主要症狀)。疼痛可能只在額頭,也可能遍及整個頭部。應急用人參、茯苓、黃耆、白術,並加入附子,此症若延誤治療,危及生命。
辨風寒骨痛:風寒骨痛,脈搏弦緊(主要病機),或遲緩。身體發熱怕冷,手腳冰冷(主要症狀),舌苔白色,不口渴,全身拘緊酸痛難忍,嚴重者甚至嘔吐腹瀉。用桂枝湯,加入天麻,如有濕邪則去掉芍藥,加入附子。
辨虛骨痛:脈搏弦細有力但無力(主要病機),有時發熱,有時不發熱。怕風,身體拘緊,口淡,神志恍惚(主要症狀)。疼痛位於骨節,服用發散藥物後疼痛加劇,這是元氣受損,需配合桂枝湯,加入黃耆、白術。人體骨節三百六十個,是元氣運行出入之所,正如《傷寒雜病論》新加湯,大量使用人參、生薑以恢復元氣。
辨虛寒腹滿:寒邪內積導致腹滿(出自《內經》),脈搏遲緩,或沉緊,或虛大而按壓無力(主要病機)。腹滿時輕時重(出自《金匱要略》),不想吃東西,吃了就吐,或腹瀉怕冷,但喜歡喝熱飲。用生薑、桂枝、砂仁溫散寒邪,不可再加人參、白術、黃耆。
辨實熱腹滿:脈搏沉實(主要病機),或滑而有力。腹滿不減(主要症狀),減輕也不明顯(出自《金匱要略》)。大便雖解但仍不暢,或大便後稍有好轉。腹部脹滿堅硬疼痛,不能按壓,無嘔吐暈厥等虛證症狀。宜用枳實、厚朴消積,嚴重者加用大黃。
辨虛寒不大便:大便不通,卻覺得身體發熱,不知是寒邪凝滯所致。腹部不脹滿,不口渴(疑似症狀),舌苔白滑,脈搏弦緊(確診症狀)。這是虛寒證,無需攻下,照常飲食(切不可挨餓),待十天半個月後,溫補脾胃,氣機自然通暢。
辨實熱不大便:脈搏數有力,滑而有力(主要病機),煩渴、腹脹滿,按壓堅硬(主要症狀),或潮熱,吃了東西就脹,時有濁氣從下向上。這是胃熱證,宜用下法治療。如有虛證則需仔細辨別(實證下瀉即愈,如有虛證,需仔細辨別,即使需要下瀉,也僅用涼膈散以輕瀉,解毒和中,參考陶弘景的黃龍湯以補瀉兼施)。
辨小便不通:小便不通分虛實,虛證是三焦功能失調,多次使用利水藥物無效;宜用《金匱要略》腎氣丸,治療三焦和膀胱,也可服用象牙煎。實證是病人原本強壯,或喜食熱物,肺熱導致水道不通,膀胱熱結,宜用豬苓、澤瀉、梔子、滑石。用藥後仍無效,需尋找膀胱的外竅,《內經》說毫毛是其外竅(《內經》說:三焦和膀胱的反應部位是皮膚和毛髮,三焦主皮膚,膀胱主毛髮,膀胱有出口而無入口,津液經過泌別後滲入膀胱。毛髮是其外竅,就像灌水,如果堵住上方的出口,水就永遠出不來。如果病人不虛弱,使用利水藥物仍無效,宜發汗,外竅通則內竅也通,這就是所謂的開鬼門),改用發汗法最佳。還有因胞中血瘀導致的,虛寒實熱需根據具體情況辨證論治,虛寒則溫補,實熱則清熱養血,需根據病情用藥,不可拘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