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全

《保命歌括》~ 卷之二十九 (1)

回本書目錄

卷之二十九 (1)

1. 頭痛頭風頭眩

嘗稽頭痛古諸方,未有東垣法盡詳,

《蘭室秘藏》開鎖鑰,得其門入任弛張。

東垣云:太陽頭痛,脈浮緊,惡風寒,川芎羌活獨活麻黃之類為主;少陽頭痛,脈弦細,往來寒熱,柴胡為主;陽明頭痛,身熱,目疼,鼻乾,發熱惡熱,其脈浮大而長,升麻湯石膏白芷為主;太陰頭痛必有痰,體重或腹痛,為痰癖,其脈沉緩,以蒼朮半夏、南星為主;少陰頭痛,三陰三陽經不流行而足寒,氣逆,為寒熱,其脈沉細,麻黃附子細辛湯為主;厥陰頭痛,頂痛,或吐涎沫,厥冷,其脈沉緩,吳茱萸湯為主;諸血虛頭痛,當歸、川芎為主;諸氣虛頭痛,人參黃耆為主。為主者,主治也。

兼是何證,以佐使藥佐之,此立方之大法也。

氣血俱虛頭痛者,於調中益氣湯中少加川芎、蔓荊子細辛,其效如神。半夏白朮天麻湯,治痰厥頭痛藥也。清空膏乃風濕熱頭痛藥也。羌活附子湯,厥逆頭痛藥也。如濕氣在頭者,以苦吐之。

凡頭痛者,木也;風則溫也。故頭痛皆以風藥治之。高巔之上,惟風可到。故味之薄者,乃陰中之陽,自地昇天者也。

有真頭痛,甚則腦盡痛,手足寒至節者,死不治。此經中所謂厥頭痛也。厥者逆也,逆壅而衝於頭也。痛引腦巔,陷至泥丸宮,故名真頭痛,非藥之能治,夕發旦死,旦發夕死,真氣絕也。

按頭痛之證,有自外而生者,知風寒暑濕之邪,則依東垣分六經之類而治於外也;有自內而生者,如氣血痰飲之動,則依東垣治氣虛、血虛、痰厥之類,以調其內而治於外也。更以脈辨之,《脈訣舉要》云:頭痛陽弦,浮風緊寒,風熱洪數,濕細而堅,氣虛頭痛,雖弦必澀。痰厥則滑,腎厥則堅實。

又《脈訣》云:頭痛短澀應須死,浮滑風痰病易除。又參以諸賢之論,其法大備。

傷寒頭痛有仲景法。諸經氣滯亦作頭痛,宜分經理氣處治。

夫風從上受之,邪從外入,客於經絡為頭痛者,宜川芎茶調散、澈清膏主之。

有厥逆頭痛者,所犯大寒內至骨髓。髓者以腦為主,腦逆故令頭痛,齒亦痛,宜羌活附子湯主之。

有風濕熱頭痛者,宜東垣青空膏、丹溪方主之。

濕氣在上,以苦吐之,此霧露清邪之氣中於上竅也,宜搐鼻瓜蒂散。子和云:頭痛不止,乃三陽受病也,宜元戎湯主之。

真痰厥頭痛者,頭苦痛如裂,眼黑頭旋,噁心煩悶,目不敢開,如在風雲中。此是太陰痰厥頭痛也,宜半夏白朮天麻湯主之。

有氣血俱虛頭痛者,宜加味調中益氣湯主之。

有勞役下虛之人,似傷寒發熱汗出,兩太陽痛甚。此相火自下衝上也,宜補中益氣湯加川芎、當歸,甚者加知母黃柏、蔓荊子、細辛。

有年高氣弱之人,清氣不能上升,頭目昏悶,本無表邪,因誤汗之,清陽之氣愈虛,故苦頭痛、惡風、不喜飲食、氣短,脈弱弦細而微,宜升陽氣,順氣和中湯主之。

偏正頭風作宿疴,久而不已屬痰多,

不分所屬論虛實,檢盡方書沒奈何。

病初得之只是頭痛,久而不已,則成頭風。頭風之病,有偏有正,正頭痛者,屬足太陽經;偏頭痛者,或眉眶骨痛,或額上痛,皆屬少陽經,多主於痰。

丹溪云:偏頭風在右,屬痰屬熱。痰用蒼朮、半夏,熱用製片黃芩。在左屬風及血。風用荊芥薄荷,血虛用芎、歸、芍藥、酒黃柏。諸家不分所屬,故藥多不效。少陽偏頭痛者,多大便秘,或可下之。虛者氣與血也,實者痰也。

凡偏正頭疼,年深不愈者,宜常服玉壺丸以治其痰,靈砂丹以治其熱,此因其未至而防之也。病發之時,宜青空膏、川芎散,外用搐鼻散,藥如上清散救苦散,此因其至而攻之也。頭痛少愈,病在右者,用二陳湯加蒼朮、酒炒芩、連、川芎;病在左者,用四物湯加荊芥、薄荷、酒黃柏,此因其至而送之也。更灸百會、風池、俠谿。

有熱厥頭痛者,雖冬天大寒,常喜寒風吹之頭痛即愈。略來暖處,或見煙火,其痛復作。宜清上瀉火湯羌活湯

久頭痛病,略感風寒便發,冬月須重綿厚帕包裹,此屬鬱熱,本熱而標寒。世人不知,用辛溫解散之藥暫時得效,誤認為寒,殊不知因其本有鬱熱,毛竅常疏,故風寒易入,外寒微解,內熱固閉,逆而為痛。辛熱之藥,雖能開通閉逆,散其標之寒邪,然以熱濟熱,病本益深,惡寒愈甚矣。

婦人多有此病。當瀉火涼血為主,而佐以辛溫散表之劑,以從治之法治之,則本可除而病可愈矣,宜常服靈砂丹。

眉稜骨痛屬風熱與痰,丹溪有方,或選奇湯

有頭痛連眼痛,此風熱上攻也,宜菊花茶調散上清散。

眼黑頭旋總是虛,挾痰挾火中風如,

勿從標治專從本,氣血平和病自除。

眩者,眼黑也,運者,頭旋也。痰在上,火在下,火炎上而動其痰,故眼生黑花,頭旋神昏,甚則顛臥,有如中風之狀。此皆虛,慎勿用辛發之藥。誤作風治,必致殺人,治宜補虛為主。

如肥白之人,濕痰滯於上,陰火起於下,是以痰挾虛火上衝頭目,正氣不能制敵,故忽然眼黑生花,若坐舟車而旋轉也;甚而至於卒倒無所知者有之,丹溪所謂無痰不作收者是也。宜加味六君子湯主之。

如氣虛甚而挾痰者,以四君子湯為主,倍蜜炙黃耆,加半夏、橘紅(去白)少加川芎、荊芥穗以清利頭目。

如曾有痰盛而挾氣虛者,以二陳湯為主,加蜜炙黃耆、人參、白朮,或少加熟附子以補其虛,入薑汁、竹瀝以行其痰。

如黑瘦之人,軀體薄弱,真水虧欠,或房勞過度,相火上炎,亦有眩運者,此火也。治宜滋陰降火,安神湯主之。

如體瘦血虛而痰火兼盛者,宜四物湯合二陳湯,加酒片芩、薄荷葉,入竹瀝、薑汁、童便,以清痰降火。

如無痰證,只見風虛者,宜四物湯為君,少加防風、荊芥、秦艽、羌活。

如有內傷之人,氣虛眩暈,目不敢開,兀兀欲吐,如在風雲之中,此痰涎作眩運也。宜治痰為主,半夏白朮天麻湯主之。

如淫欲過度,腎家不能納氣歸元,使諸氣逆奔而上,此眩運出於氣虛也。當以補腎為主,八味地黃丸主之。或固真丹

如吐衄、崩漏,肝家不能收攝榮氣,使諸血失道妄行,此眩運生於血虛也。當以補肝為主,川芎散加當歸、生地黃主之。

如因汗多亡陽,下多亡陰而至眩暈者,亦宜補中益氣湯小建中湯,或十全大補湯,以補其氣血為主。又傷寒太陽病,先下之不愈,復發汗,此表裡俱虛,其人因致冒家,汗出自愈。又新產婦人有冒者,乃血虛而厥,厥而必冒,冒家欲解,必大汗出。由此觀之,眩冒為虛可知矣。若少陰病下利不止而頭眩,時時自冒者,必死,謂虛極而脫也。

有因風火所動者,宜清上降火,防風通聖散。(方見中風門。)

有因風寒所傷者,宜溫經補虛,附子理中湯加細辛。(方見中寒門。)

有因暑熱所中者,宜清暑益氣湯。(方見中暑門。)

有因冒雨中濕者,宜和中散、嚴氏芎術湯。

有因七情感動,痰涎壅盛者,宜開痰導滯,此中氣病也,宜烏藥順氣散。重則吐下,吐以稀涎散,下以控涎丹。(方見痰飲門。)又蘇青丸大效。

有眩運不可當者,以大黃酒炒為末(酒拌炒二次),清茶調下。急則治其標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