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苦散

JIU KU S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9

寒性指數

20

熱/寒比例

(0.45)

複方歸經比例

心經 19%
肺經 16%
胃經 16%
脾經 9%
三焦經 9%
大腸經 9%
肝經 9%
腎經 3%
心包經 3%
小腸經 3%
心經
肺經
胃經
脾經
三焦經
大腸經
肝經
腎經
心包經
小腸經

最後更新日:2025-01-23

方劑組成解釋

救苦散中加入大黃,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藥性:

  1. 瀉熱通便:大黃味苦性寒,入胃、大腸經,具有瀉熱通便、清熱解毒之效。救苦散主要用於治療熱毒壅盛、腸胃實熱等症,大黃可清熱瀉火,促進腸道蠕動,排泄毒素,達到通便解毒之功。
  2. 活血化瘀:大黃亦有活血化瘀之效,對於熱毒瘀阻所致的疼痛、腫脹等症,大黃可促進血液循環,消散瘀血,達到止痛消腫之目的。

綜上所述,大黃在救苦散方中,既能清熱通便,又能活血化瘀,與其他藥材共同發揮作用,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

救苦散中加入桔梗,主要基於其宣肺利咽排膿止痛的功效。

桔梗味辛、苦,性平,歸肺經。其宣肺利咽作用,可疏散風熱化痰止咳,有助於解除咽喉腫痛、咳嗽等症狀。

同時,桔梗還能引導膿液排出,對於化膿性炎症,如肺癰、喉痺等,具有良好的排膿止痛效果。

因此,桔梗在救苦散中,既可緩解肺熱,又可促進排膿,協同其他藥物共同發揮療效。

救苦散中包含金銀花,主要基於其清熱解毒的功效。金銀花性寒,味甘,歸肺、心、胃經。其花蕾含有多種生物鹼、揮髮油等成分,具有清熱解毒、涼散風熱、消腫止痛之效。

在救苦散中,金銀花與其他藥材配合,可有效治療溫病初起,症見發熱、頭痛、咽喉腫痛、口渴等症狀。金銀花清熱解毒,可消散邪熱,而其他藥材則可根據具體症狀,起到清熱利濕、生津止渴、化痰止咳等作用,共同達到治療效果。

救苦散中加入黃耆,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補氣固表: 黃耆味甘性溫,具有補氣固表、託毒生肌的功效。救苦散主要用於治療氣虛表弱、瘡瘍久不癒合等症,黃耆能補益正氣,提升機體抵抗力,促進傷口癒合,故為方中重要藥物。
  2. 扶正祛邪: 藥理研究表明,黃耆多糖具有免疫調節作用,可增強機體免疫功能,對抗病邪侵襲。救苦散中含有許多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藥物,與黃耆相輔相成,既能扶正固本,又能祛邪止痛,達到標本兼治的效果。

救苦散中包含甘草,主要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調和藥性: 救苦散主要用於治療熱病、發熱、口渴等症狀,而甘草味甘性平,具有調和藥性的作用,可以緩解其他藥材的燥烈之性,避免藥性過於猛烈,起到協調作用。
  2. 增強療效: 甘草具有清熱解毒、止咳化痰、緩解疼痛等功效,與其他藥材配伍,可以增強藥效,共同發揮治療作用,達到更好的療效。

救苦散中加入梔子,主要因其具有以下兩方面作用:

1. 清熱瀉火:梔子味苦性寒,入肝膽經,擅長清熱瀉火,尤其對於肝膽火旺所致的目赤腫痛、口苦咽乾、煩躁易怒等症狀,具有良好的治療效果。

2. 涼血止血:梔子還具有涼血止血的功效,對於熱毒熾盛、血熱妄行所導致的吐血、衄血、尿血等症狀,也能起到一定的緩解作用。

因此,救苦散中加入梔子,可有效清熱解毒、涼血止血,改善患者的症狀。

救苦散中加入紫花地丁,主要原因有二:

  1. 清熱解毒: 紫花地丁性寒,味苦,入心、肺經,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消腫的功效。救苦散本身主治熱毒壅盛所致的瘡瘍腫毒,而紫花地丁可以增強方劑的清熱解毒之力,更有效地消散熱毒,促進傷口癒合。
  2. 活血化瘀: 紫花地丁亦有活血化瘀的功效,可以改善局部血液循環,促進炎症消退,加速傷口癒合。此功效配合救苦散中的其他藥材,可更全面地治療瘡瘍腫毒。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救苦散]的主治功效分析

可以歸納出中藥方劑“救苦散”在不同醫書中有多種不同的配方和用法,其主治功效也有所差異。但總體而言,“救苦散”主要用於治療以下幾類病症:

一、瘡瘍腫毒

多部醫書記載“救苦散”可治療瘡瘍腫毒類疾病,包括:

  • 便癰疽等瘡: 結合方劑組成中的大黃、紫花地丁等藥物的清熱解毒、消腫散結功效,可以推斷此處的“救苦散”主要針對熱毒壅盛導致的癰疽瘡瘍。
  • 痘瘡、痘風瘡爛: 《證治準繩·幼科》、《兒科要略》等書中提到“滅瘢救苦散”可治療痘瘡破潰、抓破後感染等症狀。方中蜜陀僧、滑石、白芷具有收斂、生肌、止癢的作用,有助於痘瘡的恢復。
  • 火燒油烙、脫肌肉: 《惠直堂經驗方》記載“救苦散”可治療燒燙傷,方中寒水石、大黃、黃柏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止痛的作用,可減輕燒燙傷的疼痛和炎症。
  • 天行時疫,頭面耳目鼻腮項頸紅腫痛: 《種福堂公選良方》、《急救廣生集》記載“清涼救苦散”可治療時疫导致的頭面部紅腫疼痛。方中多為清熱解毒、消腫散結的藥物,如芙蓉葉、二桑葉、白芨、白蘞、白芷、雄黃、大黃、黃連、黃柏、車前子、赤小豆、芒硝等。

二、牙痛

  • 一切牙疼及塞風蚛牙疼: 《衛生寶鑒》記載“救苦散”可治療各種牙痛,用法為揩牙或煎湯漱口。方中可能含有清熱止痛、消腫的藥物,如細辛、石膏等。

三、痢疾

  • 小兒赤白痢下,日夜百行不止: 《本草綱目》引《全幼心鑑》記載“神仙救苦散”可治療小兒痢疾。方中罌粟殼具有收斂止瀉的作用,檳榔具有殺蟲、行氣的作用。
  • 久痢或熱痢便血,及水泄不止: 《本草簡要方》記載“神仙救苦散”亦可治療久痢、熱痢等症狀。

四、胎死腹中

  • 胎死腹中不下: 《驗方新編》記載“香桂散”(一名桂香散,附救苦散)可治療胎死腹中,方中桂心、麝香具有活血化瘀、溫經通絡的作用,有助於死胎排出。

五、痧後口瘡牙疳

  • 《痧疹輯要》、《瘍醫大全》記載“救苦散”可治療痧後口瘡牙疳。結合方劑組成中的清熱解毒藥物,可以推斷此處的“救苦散”主要針對熱毒上攻導致的口瘡牙疳。
  • 《麻科活人全書》記載“救苦散”亦可治療口瘡牙疳,方中雄黃、枯明礬、蠶蛻紙、五倍子具有解毒、收斂、燥濕的作用。

六、其它

  • 左癱右瘓,風濕痹,走注疼: 《奇效良方》記載一則“救苦散”可治療癱瘓、風濕痹痛等症狀。方中御米殼、陳皮、虎骨、乳香、沒藥、甘草具有活血通絡、祛風除濕的作用。
  • 一切瘟疫無汗,頭疼身熱,口渴心煩等症: 《奇方類編》記載一則“救苦散”可治療瘟疫無汗等症狀,方中火硝、雄精、麝香具有發汗解表、清熱解毒的作用。

治療原理分析

綜合以上內容,可以發現“救苦散”的治療原理主要基於以下幾個方面:

  1. 清熱解毒: 多種“救苦散”配方中都含有清熱解毒的藥物,如大黃、金銀花、黃連、黃柏等,這些藥物可以清除體內的熱毒,減輕炎症反應。
  2. 消腫散結: 利用大黃、紫花地丁、白芨、白蘞等藥物的消腫散結作用,可以促進癰疽瘡瘍的消散。
  3. 收斂止瀉: 罌粟殼等藥物具有收斂止瀉的作用,可用於治療痢疾等症狀。
  4. 活血化瘀: 桂心、麝香等藥物具有活血化瘀的作用,可用於治療胎死腹中等症狀。
  5. 燥濕收斂: 雄黃、枯明礬、五倍子等藥物具有燥濕收斂的作用,可用於治療口瘡牙疳等症狀。
  6. 祛風除濕: 虎骨、乳香、沒藥等藥物具有祛風除濕的作用,可用於治療風濕痹痛等症狀。

需要注意的是,由於“救苦散”在不同醫書中記載的配方和用法存在較大差異,因此其具體的主治功效和治療原理也需要根據具體的配方來進行分析。以上分析僅供參考,不能作為臨床用藥的依據。

傳統服藥法


臘月豶獵兒糞不以多少。
先地上撅窯相似,留煙出處,寬窄可盛1鬥5升,裡頭先著熟火,上放藥在內,門口大煅火一時辰,封閉不透風,來日早晨取出,研為細末。
每服3-5錢,熱酒空心調服。
忌濕面冷硬之物。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具有瀉下通便的功效,因此孕婦、哺乳期婦女、大便溏薄者慎用。

相關疾病


腳氣病癤和癰麻疹口腔炎及相關病灶口瘡嘴破口角炎牙齦潰爛

相同名稱方劑


救苦散, 出處:《丹溪心法附餘》卷十六引《局方》。 組成:大黃、桔梗、金銀花、黃耆、甘草、梔子、紫花地丁。 主治:便癰疽等瘡。

救苦散, 出處:《萬氏家抄方》卷一。 組成:川芎1錢,藿香1錢,玄胡索1錢,丹皮1錢,朱砂1錢,雄黃4錢,白芷4錢,皂角4錢。 主治:傷寒、傷風,頭目不清。

救苦散, 出處:《痘疹全書》卷上。 組成:羌活、防風、牛蒡、桔梗、酒黃芩、荊芩、燈心、人中黃、連翹。 主治:痘將起發,便先頭目腫者,此天行疫癧之氣,大頭瘟是也。

救苦散, 出處:《痘疹活幼至寶》。 組成:人中白(火煅)5分,寒水石(井水飛過)3錢,青黛(飛過)5分,僵蠶1錢5分,冰片1分,牛黃2分。 主治:痧後口瘡、牙疳。

救苦散, 出處:《衛生寶鑑》卷十一。 組成:川烏半錢,草烏半錢,桂花半錢,良薑半錢,紅豆半錢,胡椒半錢,蓽撥半錢,細辛半錢,石膏3錢,官桂3錢。 主治:一切牙疼及寒風蛀牙疼。

救苦散, 出處:《普濟方》卷二七五。 組成:朱砂1錢,紅娘子2個,斑蝥6個,雄黃1錢,沒藥1錢,金腳信1錢(細研),南乳香半錢,海馬1對,輕粉1錢,腦子1錢,密陀僧2錢(另研),蜈蚣1對,麝香5分,水蛭4個,黃連1錢。 主治:一切惡瘡。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