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唇湯

JIU CHUN TANG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9

寒性指數

21

熱/寒比例

(0.43)

複方歸經比例

肺經 29%
胃經 23%
心經 21%
大腸經 7%
肝經 7%
脾經 5%
腎經 4%
肺經
胃經
心經
大腸經
肝經
脾經
腎經

最後更新日:2025-01-23

方劑組成解釋

「救脣湯」中加入紫花地丁,主要基於其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功效。紫花地丁性寒,味苦,入心、肺經,能清熱解毒,對於外感熱毒所致的口脣腫痛、潰爛有顯著療效。

口脣為心之苗,脣部疾患多與心火上炎、熱毒蘊結有關。紫花地丁清熱解毒,可以消除熱毒,改善口脣紅腫、疼痛等症狀,配合其他藥物,共同達到清熱解毒、消腫止痛之功效,故「救脣湯」中加入紫花地丁是合理的。

「救脣湯」中加入金銀花,主要基於其清熱解毒、涼散風熱的功效。

金銀花性寒,味甘,入肺、胃經,能有效清熱解毒,尤其擅長於治療外感風熱所致的口脣腫痛、發熱、咽喉腫痛等症狀。脣部疾患多因外感風熱、濕熱內蘊而起,金銀花正好能清熱解毒,散風熱,從根本上緩解脣部炎症,配合其他藥物,達到治癒脣疾的效果。

「救脣湯」中加入銀杏,主要基於其潤肺止咳、益氣養血的功效。

銀杏性平味甘,入肺經,具有潤肺止咳的功效,能緩解脣部乾燥、皸裂等症狀。同時,銀杏也具有益氣養血的功效,能改善脣色蒼白、血瘀等問題,有助於脣部恢復健康色澤。

因此,在「救脣湯」中加入銀杏,可以協同其他藥材,起到潤澤脣部、改善脣色、消除脣部疾患的效果。

「救脣湯」方劑中加入桔梗,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宣肺利咽: 桔梗味辛甘,性平,入肺經,具有宣肺利咽之功效。對於因外感風熱所致的口脣乾燥、疼痛、腫脹等症狀,桔梗可以宣散肺氣,利咽開音,緩解口脣不適。
  2. 散結消腫: 桔梗亦具散結消腫之效。對於口脣周圍因熱毒壅滯所致的腫痛,桔梗可以疏散熱毒,消腫止痛,輔助治療口脣疾病。

總之,桔梗在「救脣湯」中起到宣肺利咽、散結消腫的作用,有助於改善口脣乾燥、疼痛、腫脹等症狀,促進口脣康復。

救脣湯中加入甘草,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緩和藥性,調和諸藥:甘草味甘性平,具有調和諸藥、緩解藥性過於猛烈之功效。救脣湯中可能包含一些較為辛辣或苦寒的藥材,甘草可以減輕這些藥材對人體的刺激,使其更溫和易於服用。
  2. 益氣健脾,滋潤脣部:甘草有益氣健脾、潤肺止咳的功效,對於因氣血不足、脾胃虛弱導致的口脣乾燥、脣裂等問題,甘草可以起到滋潤補益的作用,幫助恢復脣部的正常狀態。

「救脣湯」方中加入「知母」,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清熱瀉火,滋陰潤燥: 救脣湯主要針對口脣乾燥、疼痛、糜爛等症狀,而「知母」性寒,味苦,入肺、腎經,具有清熱瀉火、滋陰潤燥的功效。它能清泄肺熱,滋養陰液,從根本上改善口脣乾燥、疼痛等症狀。
  2. 配伍相宜: 救脣湯中其他藥物如生地黃、玄參等,均具有滋陰清熱的作用,而「知母」則可增強其清熱瀉火之效,使藥效更加顯著。

總而言之,「知母」在救脣湯中起到清熱瀉火、滋陰潤燥的作用,與其他藥物配伍相宜,共同達到治療口脣乾燥、疼痛等症狀的效果。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救唇湯」主治功效分析

「救唇湯」此方最早見於清代鮑相璈所著之《驗方新編》,其後亦見於多本中醫典籍,皆主治生於頭面唇口的疔瘡,中醫認為此症乃心脾或脾胃積熱,火毒上攻所致。

組成與功效

救唇湯的基本組成包括:

  • 紫花地丁:一兩
  • 金銀花:一兩
  • 銀杏(白果):二十個
  • 桔梗:三錢
  • 甘草:三錢
  • 知母:一錢

各藥材功效如下:

  • 紫花地丁:苦、辛、寒,歸心、肝經。清熱解毒,消腫散結,為治療疔瘡腫毒的要藥。
  • 金銀花:甘、寒,歸肺、心、胃經。清熱解毒,疏散風熱,常與紫花地丁配伍,增強清熱解毒之力。
  • 銀杏(白果):甘、苦、澀、平,歸肺經。在此方中主要取其收斂之性,可防止疔毒擴散,並有助於瘡口收斂。同時,白果亦能化痰止咳,對於因熱毒壅盛而兼有咳嗽痰多的患者尤為適宜。
  • 桔梗:苦、辛、平,歸肺經。宣肺祛痰,利咽排膿。桔梗可引藥上行至頭面部,並有助於排出疔瘡之膿毒。
  • 甘草:甘、平,歸心、肺、脾、胃經。調和諸藥,緩急止痛,補脾益氣。甘草可緩解其他藥物的寒涼之性,保護脾胃,並能增強機體的抵抗力。
  • 知母:苦、甘、寒,歸肺、胃、腎經。清熱瀉火,滋陰潤燥。知母可清瀉脾胃之火,並能滋陰生津,緩解因火毒熾盛而引起的口乾舌燥等症狀。

治療原理

綜合各藥的功效,救唇湯的治療原理可以歸納為以下幾點:

  1. 清熱解毒:紫花地丁和金銀花為君藥,重用其清熱解毒之功,直折火毒,消除疔瘡的紅腫熱痛。
  2. 消腫散結:紫花地丁和白果相配,既能清熱解毒,又能消腫散結,防止疔毒的蔓延和擴散。
  3. 利咽排膿:桔梗利咽喉,排膿毒,並能引藥上行,使藥力直達病所。
  4. 滋陰降火:知母滋陰降火,可制約過於寒涼的藥物,並可改善因熱毒熾盛而引起的陰虛症狀。
  5. 調和諸藥,保護脾胃:甘草調和諸藥,使之寒溫並用,瀉火而不傷正,並可保護脾胃,防止苦寒藥物損傷脾胃之氣。

總之,救唇湯以清熱解毒為主,兼顧消腫散結、利咽排膿、滋陰降火及調和諸藥等方面,對於因心脾或脾胃火毒上攻頭面所致的唇口疔毒,有較好的療效。各本醫書記載,未潰者服用三劑,已潰者五劑,即可見效。此外,救唇湯亦可用於治療其他部位的疔瘡,以及癰疽腫毒等症。

傳統服藥法


紫花地丁1兩,金銀花1兩,白果20個,桔梗3錢,生甘草3錢,知母1錢。
水煎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性味寒涼,脾胃虛寒者慎用。

相同名稱方劑


救唇湯, 出處:《辨證錄》卷十三。 組成:紫花地丁1兩,金銀花1兩,白果20個,桔梗3錢,生甘草3錢,知母1錢。 主治:頭面唇口疔毒。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