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和中散方劑中包含人參,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 補氣健脾: 人參性溫,味甘,入脾、肺經,具有補氣益血、健脾益胃的功效。和中散主治脾胃虛弱、氣血不足所致的脘腹脹滿、食慾不振、腹痛泄瀉等症。人參能夠補益脾胃之氣,促進脾胃運化,改善消化吸收功能,從而緩解上述症狀。
- 扶正祛邪: 和中散方劑中除了人參外,還含有白朮、茯苓、炙甘草等補脾益氣之藥,以及陳皮、半夏、厚朴等理氣消食之藥。人參與其他藥材協同作用,既能補益脾胃之氣,又能化解脾胃之濕邪,達到扶正祛邪、調理脾胃之目的。
和中散中包含白扁豆,主要原因有二:
- 健脾和胃:白扁豆性平味甘,入脾胃經,具有健脾和胃、消暑止瀉之功效。和中散主治脾胃虛弱、食積停滯、腹脹便溏等症,白扁豆的加入能增強方劑健脾和胃的效果,改善脾胃運化功能,促進消化吸收。
- 消暑除濕:白扁豆亦具消暑除濕之功效,尤其適合夏季濕熱之時使用。和中散常用於暑濕傷脾所致的脾胃不適,白扁豆能清熱利濕,去除暑濕之邪,配合其他藥物共同奏效。
和中散中加入茯苓,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 健脾滲濕: 茯苓味甘淡,性平,入脾、肺經,具有健脾利濕、寧心安神之效。和中散主治脾胃濕熱,症見脘腹脹滿、噁心嘔吐、食慾不振等。茯苓能健脾燥濕,促進脾胃運化,有助於緩解濕熱症狀。
- 利水消腫: 茯苓還有利水消腫的作用。和中散中常加入其他利水藥物,如澤瀉、豬苓等,茯苓能與之相輔相成,加強利水消腫功效,促進體內濕氣排出。
總之,茯苓在和中散中起到健脾滲濕、利水消腫的作用,協同其他藥物,共同達到治療脾胃濕熱的效果。
和中散方劑中包含川芎,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 疏肝解鬱,行氣止痛: 川芎味辛性溫,歸肝、膽經,具有疏肝解鬱、行氣止痛的功效。和中散主治胸脘痞悶、食慾不振、腹脹痛等症,而川芎能疏肝理氣,緩解肝鬱氣滯所致的胸脘痞悶、腹痛等症,並促進消化吸收。
- 活血化瘀,通經止痛: 川芎還具有活血化瘀、通經止痛的功效。和中散中加入川芎,可以促進氣血運行,改善局部血液循環,緩解氣滯血瘀所致的疼痛。
和中散方中加入砂仁,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理氣和胃: 砂仁味辛性溫,能行氣消脹,溫中止痛,對於脾胃氣滯、脘腹脹滿、食慾不振等症狀有良好療效。和中散主治脾胃虛弱、飲食不消、腹脹腹痛等症,砂仁有助於理氣和胃,促進脾胃運化,改善消化功能。
- 溫脾止瀉: 砂仁具有溫脾暖胃的功效,對於寒邪犯脾所致的腹痛、腹瀉也有良好的療效。和中散中加入砂仁,可以溫脾止瀉,協同其他藥物一起改善脾胃功能,緩解腹痛腹瀉等症狀。
總而言之,砂仁在和中散中的加入,是為了發揮其理氣和胃、溫脾止瀉的功效,以達到治療脾胃虛弱、飲食不消、腹脹腹痛等症狀的目的。
和中散中包含香附,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疏肝解鬱,理氣止痛: 香附性味辛、苦,歸肝、脾經,具有疏肝解鬱、理氣止痛的功效。和中散主要用於治療肝鬱脾虛,氣滯血瘀所致的脘腹脹痛、消化不良等症,香附的加入可疏解肝鬱,理氣止痛,緩解脾胃氣滯,促進消化。
- 調和脾胃,行氣消食: 香附還具有調和脾胃、行氣消食的作用。和中散中也包含一些健脾和胃的藥物,香附的加入可以協同這些藥物,更有效地調和脾胃功能,促進消化吸收。
和中散方中加入半夏,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燥濕化痰: 半夏性溫,味辛,入脾、肺經,具有燥濕化痰、降逆止嘔的功效。和中散主治脾胃濕阻,痰濁內停,症見脘腹脹滿、食慾不振、噁心嘔吐等。半夏能有效化解濕痰,改善脾胃運化功能,從而達到和中調胃、消食止嘔的效果。
- 降逆止嘔: 半夏還能降逆止嘔,對於因濕痰阻滯胃氣上逆所致的嘔吐,有顯著療效。和中散中,半夏與其他藥物如陳皮、厚朴等共同作用,協同降逆止嘔,緩解胃氣上逆引起的症狀。
和中散方劑中包含甘草,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調和諸藥: 甘草味甘性平,具有調和藥性、緩解藥物毒性、增強藥效的作用。和中散方劑中其他藥材性味偏寒涼,甘草的加入可以起到調和藥性,避免寒涼過度,減輕對脾胃的刺激。
2. 補脾益氣: 甘草具有補脾益氣、緩解脾胃虛弱的功效。和中散方劑主治脾胃虛弱、食慾不振、腹痛泄瀉等症狀,甘草的加入可以增強脾胃功能,有助於促進消化吸收,改善腹瀉等症狀。
和中散中包含肉荳蔻,主要原因有二:
一、 溫中散寒,理氣止痛:肉荳蔻性溫,味辛,入脾、胃經,具有溫中散寒、理氣止痛的功效,可溫暖脾胃,緩解寒邪引起的胃痛、腹痛、嘔吐等症狀。
二、 澀腸止瀉:肉荳蔻還具有澀腸止瀉的作用,可有效控制脾胃虛寒引起的腹瀉,與其他藥材共同作用,達到溫中和胃、止瀉止痛的效果。
和中散方劑中包含訶子,主要基於以下原因:
- 澀腸止瀉: 訶子味酸澀,性涼,入脾、大腸經,具有收斂固澀、止瀉止痢的功效。和中散主治脾胃虛弱、食積不消、腹瀉等症,訶子可收斂腸道,防止瀉痢,起到止瀉作用。
- 清熱解毒: 訶子亦具清熱解毒之效,可用於治療熱毒引起的腹瀉。和中散中其他藥材如黃芩、黃連等也具有清熱解毒之效,與訶子相輔相成,增強清熱解毒的效果。
綜上,訶子在和中散方劑中發揮了收斂止瀉、清熱解毒的功效,有助於治療脾胃虛弱、食積不消、腹瀉等症。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和中散」,主要成分是人參、白扁豆、茯苓、川芎、砂仁、香附、半夏、甘草、肉荳蔻、訶子,主治功效是小孩子久病初癒,面黃清瘦,精神萎靡,氣息微弱,脾胃虛弱,飲食過多,停飲生痰,積滯在中脘,消耗了真正的元氣,可能會導致嘔吐或腹瀉。
1. 人參
- 性味:甘、微溫
- 歸經:脾、肺
- 功效:補氣、生津止渴、安神益智、健脾胃
2. 白扁豆
- 性味:甘、平
- 歸經:脾、胃
- 功效:補氣、止瀉、健脾胃、消暑、解毒、固崩止帶
3. 茯苓
- 性味:甘、淡,平
- 歸經:脾、胃、心
- 功效:利水消腫、利水滲濕、清熱利尿、祛風除濕、安胎、健脾胃、補血、安神
4. 川芎
- 性味:辛、溫
- 歸經:肝、膽、心包絡
- 功效:活血化瘀、祛風除濕、理氣行氣、活絡止痛、燥濕、補血、強筋骨
5. 砂仁
- 性味:辛、溫
- 歸經:脾、胃、腎
- 功效:燥濕、芳香化濕、理氣行氣、止瀉、安胎、健脾胃
6. 香附
- 性味:辛、苦、溫
- 歸經:脾、肝
- 功效:理氣解鬱、疏肝理氣、調經止痛、散結消痞
7. 半夏
- 性味:辛、溫
- 歸經:肺、脾、胃
- 功效:溫化寒痰、止咳化痰、止嘔、降氣、燥濕、利水消腫、散結
8. 甘草
- 性味:甘、平
- 歸經:脾、肺、心
- 功效:清熱解毒、補氣、瀉火、止咳化痰、潤肺、生津止渴、補血、活絡止痛
9. 肉荳蔻
- 性味:辛、溫
- 歸經:脾、胃、腎
- 功效:溫中散寒、行氣止痛、溫裡溫中、理氣行氣、止瀉、止嘔、下氣消食
10. 訶子
- 性味:酸、澀,微寒
- 歸經:脾、肺、肝、大腸
- 功效:澀腸止瀉、固表止汗、清肺利咽、化痰止咳、降氣除煩
總結:
中藥方劑「和中散」由多種中藥材組成,具有補氣、健脾益胃、化痰止瀉等功效,可用於治療小孩子久病初癒,面黃清瘦,精神萎靡,氣息微弱,脾胃虛弱,飲食過多,停飲生痰,積滯在中脘,消耗了真正的元氣,可能會導致嘔吐或腹瀉等症狀。
傳統服藥法
人參(切,去須,焙)、白茯苓、白朮、甘草(銼,炒)、乾葛(銼)、黃耆(切,焙)、白扁豆(炒)、藿香葉各等分。
和胃氣,止吐瀉,定煩渴。
上為細末。
每服3錢,水1盞,乾棗2個(去核),生薑5片,煎8分,食前溫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具有一定的活血化瘀作用,因此孕婦、月經期間及出血性疾病患者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和中散, 出處:《聖濟總錄》卷七十六。 組成:附子(炮7度,水淬,去皮臍,爲末)1兩,黃連(去須,爲末)1兩,乳香(研)1分。 主治:冷熱痢,腹痛裏急。
和中散, 出處:《慎齋遺書》卷五。 組成:炮薑4兩,肉桂2兩,吳茱萸2兩。 主治:上通下達,安胃和中。主治:中寒腹痛,或寒瀉清水,或飲食傷,噯麩氣,或久痢虛寒。臌脹屬虛寒者。
和中散, 出處:《局方》卷十。 組成:厚朴(去皮,薑炙)6兩,白朮3兩,乾薑(炮)2兩,甘草(炙)2兩。 主治:小兒脾胃不和,嘔逆惡心,冷熱不調,減食泄瀉,腹痛腸鳴,少力嗜卧。
和中散, 出處:《普濟方》卷三九五。 組成:乾薑1兩,厚朴(去皮,炙制)1兩,甘草(炙)1兩。 主治:陰陽不和,清濁相乾,霍亂吐利,壯熱煩渴,胸膈痞悶,腹脹滿,面色青白,手足厥冷,困頓多睡,全不思食。
和中散, 出處:《活幼心書》卷下。 組成:人參(去蘆)1兩,白扁豆(炒,去殼)1兩,白茯苓(去皮)1兩,川芎1兩,縮砂仁1兩,香附子1兩,半夏(湯浸,煮透,銼,焙乾)1兩,甘草1兩,肉豆蔻7錢,訶子(去核)7錢。 主治:和胃氣,進飲食,悅顔色,理風痰。主治:小兒久病纔癒,面黃清瘦,神昏氣弱,脾胃未實,食物過傷,停飲生痰,留滯中脘,耗虛真氣,或成吐瀉。
和中散, 出處:《普濟方》卷二十五引《衛生家寶》。 組成: 和中散(《普濟方》卷二十五引《衛生家寶》。)出處:《普濟方》卷二十五引《衛生家寶》。組成:人參1兩(去蘆),白茯苓1兩(去皮),白朮1兩,黃耆1兩(去蘆),甘草半兩(微炒),白扁豆半兩(薑汁浸1宿,蒸過,去皮,焙乾,微炒),木香1分(煨),藿香葉半兩(去梗),縮砂仁半兩,半夏1兩(湯泡洗7次)。主治:補脾胃,解勞倦,退熱止嘔,消痰進食,輕健四肢。 。 主治:補脾胃,解勞倦,退熱止嘔,消痰進食,輕健四肢。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