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皮性苦,辛,溫。主治疏肝破氣、消積化滯。用於肝鬱氣滯之脅肋脹痛、乳房脹痛、乳核、乳癰、疝氣疼痛、食積氣滯之胃脘脹痛、以及氣滯血瘀所至的症瘕積聚、久瘧癖塊。
訶子性味苦、酸、澀、平。主治澀腸止瀉、斂肺止咳、利咽開音。用於久瀉久痢、便血脫肛、肺虛喘咳、久嗽不止、咽痛音啞。
乾薑性味辛、性熱。主治溫中散寒、回陽通脈、燥濕消痰、溫肺化飲。常用於脘腹冷痛、嘔吐泄瀉、肢冷脈微、痰飲喘咳、四肢冰冷、寒飲喘咳、寒濕痹痛等症。
白朮性味苦、甘、溫。主治健脾益氣、燥濕利水、止汗、安胎。常用於治療脾虛食少、腹脹腹瀉、痰飲眩悸、水腫、自汗、胎動不安等症。
茯苓性甘、淡、平。主治滲濕利水;健脾和胃;寧心安神。用於水腫尿少、水腫脹滿、痰飲眩悸、脾虛食少、便溏泄瀉、心悸不安、失眠健忘、痰飲咳逆、嘔吐、脾虛食少、遺精白濁等症。
人參性甘、微苦、微溫。主治大補元氣、復脈固脫、補脾益肺、生津、安神。用於體虛欲脫、肢冷脈微、脾虛食少、肺虛喘咳、津傷口渴、內熱消渴、久病虛羸、驚悸失眠、陽痿宮冷、心力衰竭、心原性休克。
砂仁性味辛、溫。主治化濕開胃、溫脾止瀉、理氣安胎。用於濕濁中阻、脘痞不飢、脾胃虛寒、嘔吐泄瀉、妊娠惡阻、胎動不安。
半夏性味辛、溫。主治降逆止嘔,燥濕化痰、降逆止嘔、消痞散結。用於痰多咳喘、痰飲眩悸、風痰眩暈、嘔吐反胃、胸脘痞悶、梅核氣。
甘草性甘、平。主治補脾益氣、清熱解毒、祛痰止咳、緩急止痛、調和諸藥。用於脾胃虛弱、倦怠乏力、心悸氣短、咳嗽痰多、四肢攣急疼痛、癰腫瘡毒、緩解藥物毒性、烈性。
加味治中湯, 出處:《得效》卷四。 組成:人參1兩,白朮1兩,乾薑1兩,青皮1兩,陳皮1兩,藿香5錢,半夏5錢,甘草3錢。 主治:體虛感冒雨濕,嘔吐。
加味治中湯, 出處:《瘡瘍經驗全書》卷四。 組成:青皮(炒)3錢,訶子5錢,乾薑(炒)5錢,白朮(土炒)5錢,茯苓5錢,人參3錢,砂仁3錢,半夏2錢,甘草1錢。 主治:瘡瘍潰後,泄瀉不止。
加味治中湯, 出處:《濟生》卷五。 組成:乾薑(炮)1兩,白朮1兩,青皮(去白)1兩,陳皮(去白)1兩,縮砂仁1兩,人參(去蘆)半兩,甘草(炙)半兩。 主治:脾胃不足,飲食不節,過食生冷,腸鳴腹痛,泄瀉注下。
加味治中湯, 出處:《醫便》卷二。 組成:人參1錢半,白朮(陳土炒)2錢半,白芍藥(醋炒)1錢5分,甘草(炙)1錢,青皮(去瓤,麸炒)7分,陳皮(去自)1錢,乾薑(炒黑)1錢,蒼朮(麸炒)1錢半,升麻5分,柴胡5分,防風5分,白茯苓1錢。 主治:春月肝木乘脾,腹痛久瀉不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