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味治中湯

JIA WEI ZHI ZHONG TANG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瘡瘍經驗全書》卷四

熱性指數

21

寒性指數

6

複方歸經比例

胃經 22%
脾經 22%
肺經 19%
心經 12%
腎經 10%
肝經 6%
大腸經 3%
膽經 3%
胃經
脾經
肺經
心經
腎經
肝經
大腸經
膽經

最後更新日:2024-12-17

方劑組成解釋

加味治中湯中加入青皮,主要有兩方面原因:

  1. 疏肝理氣,行氣止痛: 青皮味辛、苦,性溫,入肝、脾經,具有疏肝理氣、行氣止痛的功效。加味治中湯原方以理氣止痛為主,青皮的加入可以增強其疏肝理氣之效,促進氣機運行,緩解肝氣鬱結所致的胸脅疼痛、胃脘脹滿等症狀。
  2. 消食導滯,健脾和胃: 青皮亦具有消食導滯的作用,可以幫助消化積滯,改善脾胃運化功能。加味治中湯中常加入半夏、陳皮等理氣消食藥物,青皮的加入可以增強其消食導滯之效,促進脾胃氣機升降,改善食慾不振、腹脹等症狀。

加味治中湯中加入訶子,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收斂止瀉:訶子味酸澀,性涼,入肺、大腸經,具有收斂止瀉之功。治中湯原方主治脾胃虛寒,濕濁下泄之泄瀉,加入訶子能加強收斂止瀉作用,改善腹瀉症狀。

2. 清熱解毒:訶子亦具清熱解毒之效,可輔助治中湯清熱利濕、解毒消腫之功,適用於因濕熱蘊結而致的腹瀉,如腸炎、痢疾等。

總之,訶子在加味治中湯中起到收斂止瀉、清熱解毒的作用,提升方劑療效,使之更能有效治療濕熱下泄、脾胃虛寒等引起的腹瀉。

加味治中湯中加入乾薑,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溫中散寒,助陽化氣:乾薑性溫,入脾胃經,具有溫中散寒、助陽化氣之效。治中湯本身主治脾胃虛寒,症狀多見脘腹冷痛、食少便溏、手足不溫等。乾薑的加入,可溫暖脾胃,驅散寒邪,促進陽氣升發,改善脾胃功能,從而緩解上述症狀。
  2. 配合藥性,增強療效:加味治中湯中,其他藥物如人參、茯苓、白朮等,偏於補脾益氣,但溫陽之力不足。而乾薑的加入,可與其他藥物相互協同,增強溫陽散寒之力,提高藥效,達到更好地治療效果。

加味治中湯中加入白朮,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健脾益氣: 白朮性溫味甘,入脾胃經,具有健脾益氣、燥濕利水之功效。治中湯原方以補中益氣為主,加入白朮可增強補脾益氣之力,使脾胃運化功能增強,改善氣血生化,進一步提升整體療效。
  2. 助運化水濕: 治中湯常用於治療脾胃虛弱、氣血不足、水濕停滯等症。白朮能燥濕利水,有助於化解脾胃濕氣,促進水濕運化,進一步改善脾胃功能,達到治本目的。

加味治中湯中加入茯苓,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一、利水滲濕,健脾和胃:茯苓味甘淡性平,入脾、肺經,具有利水滲濕、健脾和胃的功效。治中湯以溫中散寒為主,加入茯苓可避免溫燥傷津,同時有助於脾胃運化水濕,改善濕困脾胃所致的脘腹脹滿、食慾不振等症狀。

二、配合其他藥物,增強療效:茯苓性平和,能調和藥性,與其他藥物配合,可增強藥效。例如,茯苓能與炙甘草、生薑等藥物共同作用,溫中散寒,利水消腫,更有效地治療中焦虛寒、脾胃不和所致的疾病。

加味治中湯中加入人參,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1. 補氣益血,扶正祛邪: 治中湯本身以溫補脾胃為主,但對於氣虛血弱、正氣不足的患者,單靠溫補脾胃不足以完全恢復健康。人參性溫,味甘,具有補氣益血、扶正固本之效,可以增強患者的抵抗力,幫助機體恢復。
  2. 增強藥效,促進吸收: 人參能促進脾胃的消化吸收功能,對於氣血不足的患者,可以幫助藥物更好地被人體吸收利用,提升藥效。同時,人參還能協調藥性,避免藥物單獨使用產生不良反應。

加味治中湯中添加砂仁,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醒脾開胃,化濕止嘔: 砂仁性溫,味辛,入脾胃經,具有醒脾開胃、化濕止嘔的功效。治中湯主治脾胃虛寒,中氣不足所致的脘腹冷痛、食少便溏、嘔吐泄瀉等症。砂仁的加入,可以增強脾胃運化功能,促進食慾,減少嘔吐,從而提高療效。
  2. 調和藥性: 砂仁氣味芳香,能調和藥性,使藥物更易於吸收,並減少副作用。加味治中湯中含有多種藥材,如甘草、生薑等,砂仁的加入可以起到協調藥性,增強療效的作用。

加味治中湯中加入半夏,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和胃降逆:半夏味辛、苦,性微溫,歸脾、胃經,具有燥溼化痰、降逆止嘔之效。治中湯用於治療脾胃虛寒、寒溼內停所致的脘腹冷痛、嘔吐泄瀉等症,半夏可助其燥溼化痰,降逆止嘔,緩解胃寒引起的嘔吐症狀。
  2. 解毒消痞:半夏還具有解毒消痞的作用,可用於治療食積不消、痰熱內結等症。治中湯中加入半夏,除了和胃降逆,還可以幫助消解積滯,緩解脾胃不適。

總體來說,半夏在加味治中湯中起到了和胃降逆、解毒消痞的作用,配合其他藥物,協同治療脾胃虛寒、寒溼內停所致的各種病症。

加味治中湯中加入甘草,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調和藥性: 甘草性甘平,味甘,具有調和諸藥之性的功效。加味治中湯中多為苦寒之藥,甘草可以緩解藥物的寒涼之性,避免傷及脾胃,使藥性更加平和,更易於被人體吸收。
  2. 增強療效: 甘草本身具有益氣補脾、緩急止痛、解毒生津等功效,能與其他藥物相輔相成,增強藥物的整體療效。例如,甘草能與黃芩、黃連等藥物搭配,增強清熱燥濕的效果,也能與芍藥、當歸等藥物搭配,增強養血柔肝的功效。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加味治中湯」

組成:

  • 青皮:理氣行氣、活血化瘀、疏肝解鬱、消食化積、降氣。
  • 訶子:澀腸止瀉、固表止汗、清肺利咽、化痰止咳、降氣除煩。
  • 乾薑:溫經散寒、溫裡溫中、補陽、止瀉、止血、破血消癥、健脾胃、溫化寒痰、活絡止痛。
  • 白朮:補氣、利水滲濕、固表止汗、生津止渴、安胎、健脾胃、祛風除濕。
  • 茯苓:利水消腫、利水滲濕、清熱利尿、祛風除濕、安胎、健脾胃、補血、安神。
  • 人參:補氣、增強免疫力、調節血糖、改善心血管功能、提高記憶力、延緩衰老、提高性功能。
  • 砂仁:燥濕、芳香化濕、理氣行氣、止瀉、安胎、健脾胃。
  • 半夏:溫化寒痰、止咳化痰、止嘔、降氣、燥濕、利水消腫、散結。
  • 甘草:清熱解毒、補氣、瀉火、止咳化痰、潤肺、生津止渴、補血、活絡止痛。

主治功效:

瘡瘍破潰後,腹瀉不止。

藥理作用:

  • 青皮:具有抗菌、抗炎、鎮痛、祛風、解痙作用。
  • 訶子:具有抗菌、抗炎、止瀉、固表作用。
  • 乾薑:具有溫經散寒、溫裡溫中、止瀉、止痛作用。
  • 白朮:具有健脾、利水、固表、止瀉作用。
  • 茯苓:具有利水消腫、健脾益氣作用。
  • 人參:具有補氣、益氣、強心、抗疲勞作用。
  • 砂仁:具有燥濕、化痰、止瀉作用。
  • 半夏:具有化痰、止咳、止嘔作用。
  • 甘草:具有清熱解毒、補氣、瀉火作用。

臨牀應用:

  • 主要用於治療瘡瘍破潰後,腹瀉不止。
  • 也可用於治療其他腹瀉、痢疾、腸炎等疾病。

總結:

中藥方劑「加味治中湯」具有清熱解毒、補氣固表、止瀉止痢的功效,可用於治療瘡瘍破潰後,腹瀉不止,以及其他腹瀉、痢疾、腸炎等疾病。

傳統服藥法


青皮(炒)3錢, 訶子5錢, 乾薑(炒)5錢, 白朮(土炒)5錢, 茯苓5錢, 人參3錢, 砂仁3錢,半夏2錢, 甘草1錢。
上作6服。加生薑5片,水煎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宜在醫師指導下使用,孕婦慎用。

相關疾病


胰臟炎慢性腎衰竭細菌性食物中毒嘔吐大腸激擾綜合症感冒腹瀉便秘與腹瀉交替出現腹中有鳴叫聲噁心反胃

相同名稱方劑


加味治中湯, 出處:《得效》卷四。 組成:人參1兩,白朮1兩,乾薑1兩,青皮1兩,陳皮1兩,藿香5錢,半夏5錢,甘草3錢。 主治:體虛感冒雨濕,嘔吐。

加味治中湯, 出處:《瘡瘍經驗全書》卷四。 組成:青皮(炒)3錢,訶子5錢,乾薑(炒)5錢,白朮(土炒)5錢,茯苓5錢,人參3錢,砂仁3錢,半夏2錢,甘草1錢。 主治:瘡瘍潰後,泄瀉不止。

加味治中湯, 出處:《濟生》卷五。 組成:乾薑(炮)1兩,白朮1兩,青皮(去白)1兩,陳皮(去白)1兩,縮砂仁1兩,人參(去蘆)半兩,甘草(炙)半兩。 主治:脾胃不足,飲食不節,過食生冷,腸鳴腹痛,泄瀉注下。

加味治中湯, 出處:《醫便》卷二。 組成:人參1錢半,白朮(陳土炒)2錢半,白芍藥(醋炒)1錢5分,甘草(炙)1錢,青皮(去瓤,麸炒)7分,陳皮(去自)1錢,乾薑(炒黑)1錢,蒼朮(麸炒)1錢半,升麻5分,柴胡5分,防風5分,白茯苓1錢。 主治:春月肝木乘脾,腹痛久瀉不止。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