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附性味辛、微寒、無毒。主治行氣解鬱、調經止痛。 用於肝鬱氣滯、胸、脅、脘腹脹痛、消化不良、胸脘痞悶、寒疝腹痛、乳房脹痛、月經不調、經閉痛經。
白朮性味苦、甘、溫。主治健脾益氣、燥濕利水、止汗、安胎。常用於治療脾虛食少、腹脹腹瀉、痰飲眩悸、水腫、自汗、胎動不安等症。
茯苓性甘、淡、平。主治滲濕利水;健脾和胃;寧心安神。用於水腫尿少、水腫脹滿、痰飲眩悸、脾虛食少、便溏泄瀉、心悸不安、失眠健忘、痰飲咳逆、嘔吐、脾虛食少、遺精白濁等症。
陳皮性苦、辛、溫。主治理氣健脾、燥濕化痰。常用於脾胃氣滯證。具有行氣止痛、健脾和中之功、可改善寒濕阻中的脾胃氣滯、脘腹脹痛、噁心嘔吐、腹瀉。
半夏性味辛、溫。主治降逆止嘔,燥濕化痰、降逆止嘔、消痞散結。用於痰多咳喘、痰飲眩悸、風痰眩暈、嘔吐反胃、胸脘痞悶、梅核氣。
人參性甘、微苦、微溫。主治大補元氣、復脈固脫、補脾益肺、生津、安神。用於體虛欲脫、肢冷脈微、脾虛食少、肺虛喘咳、津傷口渴、內熱消渴、久病虛羸、驚悸失眠、陽痿宮冷、心力衰竭、心原性休克。
木香性辛味辛、苦、溫。主治行氣止痛、健脾消食。 用於胸脘脹痛、瀉痢後重、食積不消、不思飲食、泄瀉腹痛。
砂仁性味辛、溫。主治化濕開胃、溫脾止瀉、理氣安胎。用於濕濁中阻、脘痞不飢、脾胃虛寒、嘔吐泄瀉、妊娠惡阻、胎動不安。
甘草性甘、平。主治補脾益氣、清熱解毒、祛痰止咳、緩急止痛、調和諸藥。用於脾胃虛弱、倦怠乏力、心悸氣短、咳嗽痰多、四肢攣急疼痛、癰腫瘡毒、緩解藥物毒性、烈性。
加味六君子湯, 出處:《古今醫鑑》卷五。 組成:六君子湯加炮乾薑、白豆蔻、黃連、制吳茱萸。 主治:脾胃大虛,以致膈噎不食。
加味六君子湯, 出處:《濟陽綱目》卷九十一。 組成:人參、白朮、白茯苓、甘草、陳皮、半夏、黃柏、知母、滑石、石葦、琥珀。 主治:苦病淋而莖中痛甚,不可忍者。
加味六君子湯, 出處:《濟陽綱目》卷三十六。 組成:人參、白朮、白茯苓、甘草、陳皮、半夏、乾薑、白豆蔻、黃連(薑汁炒)、吳茱萸(制)。 主治:翻胃,氣虛有寒。
加味六君子湯, 出處:《法律》卷三。 組成:人參1錢,白朮1錢,茯苓1錢,甘草1錢,陳橘皮1錢,半夏1錢,竹瀝半小盞,麥冬3錢。 主治:四肢不舉,屬於脾土虛衰者。
加味六君子湯, 出處:《濟陽綱目》卷三十九。 組成:人參、白朮、茯苓、甘草、陳皮、半夏、蘇子、大腹皮、木香、草果、厚朴、枳實。 主治:因怒傷肝乘肺,傳大腸者,腹鳴,氣走有聲,二便或閉或溏。
加味六君子湯, 出處:《東醫寶鑑·雜病篇》卷四引《回春》。 組成:香附子1錢半,白朮1錢,白茯苓1錢,陳皮1錢,半夏1錢,人參7分,木香5分,縮砂5分,甘草3分。 主治:食厥。飲食過度,或作氣惱,卒然暈倒,口噤不能言,目不識人,四肢不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