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稀涎散方劑中含有全蠍,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清熱解毒,化痰止痙: 全蠍性寒,味鹹,入肝經,具有清熱解毒、息風止痙、化痰散結的功效。對於熱毒壅盛、痰濁阻絡所致的口涎過多、肢體抽搐、驚癇等症狀,全蠍能有效清熱解毒,化痰止痙,改善症狀。
- 疏散風熱,止癢止痛: 全蠍還具有疏散風熱、止癢止痛的功效。對於因風熱襲表、濕熱蘊結所致的皮膚瘙癢、疼痛等症狀,全蠍能有效清熱解毒,疏散風熱,止癢止痛,緩解不適。
因此,稀涎散方劑中加入全蠍,旨在通過其清熱解毒、化痰止痙、疏散風熱等功效,達到治療相關病症的目的。
中藥方劑[稀涎散]的組成中,包含[銅綠]。銅綠在該方中起到清熱解毒、收斂生肌的作用。稀涎散是一種外用藥物,適用於治療皮膚潰瘍、燒傷等症狀。銅綠能夠幫助清除傷口處的病原體,促進傷口愈合,同時還具有一定的防腐效果。在方劑中,銅綠與其他藥材共同作用,增強治療效果。然而,由於銅綠具有一定毒性,使用時必須注意控制劑量,以避免出現不良反應。
稀涎散方劑中含有硃砂,主要基於以下原因:
- 鎮驚安神: 硃砂性寒,味甘,入心經,具有鎮驚安神之效。對於驚癇、心悸、失眠等症狀,硃砂可起到安神定志的作用。
- 清熱解毒: 硃砂亦具備清熱解毒的功效,能治療熱毒熾盛、神志不清、口舌生瘡等症狀。
然而,硃砂亦具有毒性,需謹慎使用,應遵醫囑,嚴格控制劑量,避免長期服用。
稀涎散方劑中含有輕粉,其原因主要有二:
一、瀉熱解毒:輕粉性寒,善於清熱解毒,對於熱毒壅盛所致的口舌乾燥、煩躁不安等症狀,具有良好的治療效果。稀涎散主治口舌乾燥、煩渴、咽喉腫痛等症,而輕粉的清熱解毒作用能有效緩解這些症狀。
二、燥濕止癢:輕粉亦有燥濕止癢之效,對於濕熱蘊結所致的皮膚瘙癢、瘡瘍腫毒等,也能起到一定的作用。稀涎散部分藥物也具備燥濕止癢之效,因此加入輕粉可以增強其療效。
稀涎散中包含麝香,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開竅醒神,化痰止咳: 麝香性辛溫,入心、脾、肺經,具有開竅醒神、化痰止咳之功。稀涎散為治療小兒驚風、痰迷心竅的方劑,麝香可通過開竅醒神,使神志清醒,並化解痰濁,使咳嗽痰涎得以消退。
2. 通經活絡,止痛定驚: 麝香具有通經活絡、止痛定驚之效。對於小兒驚風引起的抽搐、痙攣等症狀,麝香可通過通經活絡,疏通經絡,達到止痛定驚的效果,使患兒病情得到緩解。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稀涎散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主治「臍風已成」。臍風,又稱「小兒撮口臍風」,即新生兒破傷風,古代認為因斷臍不慎、風邪侵入所致,臨床以牙關緊閉、口撮如囊、四肢抽搐為特徵。本方以「吐頑痰」為手段,旨在通過催吐祛除痰涎壅滯,緩解喉間痰阻、氣機閉塞之危象,屬急救治法。
組成與藥理邏輯分析
豬牙皂角
- 性味辛鹹溫,歸肺、大腸經,具強烈祛痰開竅之效。
- 炙後減其峻烈之性,仍能刺激咽喉黏膜,反射性引起嘔吐,排出膠黏痰涎,通暢氣道。
- 古人認為其「通關利竅」,破除痰濕壅塞,適合風痰閉阻之證。
綠礬(皂礬)
- 酸澀涼,歸肝、脾經,傳統用於燥濕化痰、消積殺蟲。
- 其酸性可助化解頑痰,與皂角協同增強催吐效果,且能收斂痰濕,防止痰涎再生。
藜蘆
- 辛苦寒,有毒,歸肺、胃、肝經,為強力湧吐藥。
- 與皂角配伍,共奏「劫痰」之功,迅速引吐風痰,開閉通竅,緩解喉間窒息。
治療原理推論
此方以「吐法」為核心,利用藥物催吐之力,急祛咽喉、胸膈間膠結痰涎,解除痰阻氣閉之險症。臍風患兒常見痰壅喉間、呼吸不暢,強制吐痰後,可暫時通暢氣機,緩解窒息危候。然須注意,此方治標而未治本,僅針對痰涎壅盛之標急,後續仍需調理風邪與正虛。
配伍特點
三藥皆具毒性,配伍後以「毒攻毒」,集中藥力於祛痰開閉:
- 皂角主攻痰濕膠結,綠礬輔助消痰燥濕,藜蘆專司湧吐風痰。
- 漿水調服,取其清涼之性稍制藥性,兼助降逆和胃。
此方體現「急症用峻藥」思路,適用於痰涎壅盛、閉塞氣道之實證,惟須中病即止,不可過劑。
傳統服藥法
豬牙皂角(不至者,去皮弦,炙)1兩,綠礬、藜蘆半兩。
吐頑痰。
上為細末。
每服半錢或1-2錢,斡開牙關,漿水調下灌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不宜長期服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稀涎散, 出處:《保嬰易知錄》卷下。 組成:蠍尾半錢,銅青半錢,朱砂1錢,膩粉1字,麝香少許。 主治:吐風痰。主治:臍風已成。
稀涎散, 出處:《痘疹仁端錄》卷九。 組成:款冬花5錢,杏仁5錢,瓜蔞5錢,麥冬5錢。 主治:痘至8-9日,毒存陽明,口內鎖緊,疼痛難咽。
稀涎散, 出處:《醫方類聚》卷二十引《濟生續方》。 組成:半夏14枚(大者,生,切片),豬牙皂角1條(炙)。 主治:中風痰涎壅閉,或寒熱結胸,或中濕腫滿。
稀涎散, 出處:《活人方》卷一。 組成:明礬1錢,枯礬1錢,牙皂(炙黃,去皮)2錢。 主治:探吐風痰,疏通喉膈。主治:中風初起,痰涎潮湧,牙關緊閉,湯藥難進者。
稀涎散, 出處:《儒門事親》卷十二。 組成:豬牙皂角(不蛀者,去皮弦,炙)1兩,綠礬、藜蘆半兩。 主治:吐頑痰。主治:膈實中滿,痰厥失音,牙關緊閉,如喪神守。哮嗽。
稀涎散, 出處:《醫統》卷四十三。 組成: 稀涎散(《醫統》卷四十三。)出處:《醫統》卷四十三。組成:牙皂(炙,去皮弦)1錢,藜蘆5分。主治:吐頑痰。 。 主治:吐頑痰。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