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解散

溫解散

WEN JIE S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仙拈集》卷二

熱性指數

24

寒性指數

5

熱/寒比例

(4.80)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34%
肝經 21%
腎經 21%
肺經 12%
大腸經 9%
脾經
肝經
腎經
肺經
大腸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溫解散方劑中包含荔枝核,主要基於以下原因:

  1. 利水消腫:荔枝核性味甘平,入脾、腎經,具有利水消腫之效。其能促進體內水分代謝,改善水腫,對於溫解散方劑中治療水腫、小便不利等症狀具有輔助作用。
  2. 活血化瘀:荔枝核亦具活血化瘀之效。溫解散方劑常用於治療濕熱瘀阻所致的病症,荔枝核的活血化瘀功效能配合其他藥物,促進血液循環,改善瘀滯,有助於治療疾病。

溫解散方劑中加入陳皮,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理氣健脾:陳皮味辛、苦,性溫,入脾、肺經,具有理氣健脾、燥溼化痰之功效。溫解散方劑主要用於治療脾胃虛寒、寒溼內阻所致的脘腹冷痛、腹瀉等症。陳皮加入其中,可理氣健脾,助藥力行氣散寒,增強溫散寒溼之效。
  2. 行氣止痛:陳皮辛散之性,能疏通氣機,緩解氣滯血瘀所致的疼痛。溫解散方劑中也常加入一些活血化瘀的藥物,與陳皮合用,可協同行氣止痛,緩解寒溼阻滯所致的疼痛。

溫解散方劑中含有硫磺,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溫散寒濕,祛風止癢: 硫磺性溫,具有溫散寒濕、祛風止癢之功效。溫解散方劑主要針對風寒濕邪所致的皮膚病,如濕疹、癬症等,硫磺能溫散寒濕,並抑制病菌生長,從而達到止癢、消腫、止痛的效果。
  2. 解毒殺蟲,促進癒合: 硫磺還具備解毒殺蟲的功效,對於某些由寄生蟲或細菌感染引起的皮膚病,能有效抑制病原體的繁殖,促進傷口癒合。

溫解散方劑中硫磺的應用,充分體現了中藥配伍的精髓,以溫散寒濕、解毒殺蟲為目的,達到治療皮膚病的效果。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溫解散方劑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主治「疝氣上衝,如有物築心臟,欲死,手足厥冷者」,屬中醫「寒疝」範疇。其病機為風寒內侵,陰寒凝滯,氣機逆亂,導致以下症狀:

  1. 疝氣上衝:寒邪客於肝脈,氣血凝滯,引發少腹或陰囊疼痛,並向上衝逆。
  2. 築心臟欲死:寒氣上犯心胸,阻遏陽氣,出現劇烈胸悶或心悸,甚則瀕死感。
  3. 手足厥冷:陽氣被寒邪所遏,不能溫煦四肢,故見肢冷。

此證屬寒實內盛,兼風邪外束,治療需以溫散風冷、行氣通脈為主。


二、方劑組成與邏輯推理

1. 藥物分類與核心配伍

  • 溫裡散寒

    • 川白薑(生)、辣桂(肉桂):直入脾胃,溫中散寒,助陽通脈,針對內寒厥逆。
    • 細辛:散少陰寒邪,通竅止痛,助桂、薑驅逐深伏之寒。
  • 行氣燥濕

    • 厚朴、蒼朮、橘皮、半夏曲:疏暢氣機,健脾化濕,解決寒濕阻滯中焦所致的脹滿、嘔逆。
    • 藿香葉:芳香化濕,兼散表寒,助解外邪。
  • 祛風通絡

    • 白芷、川芎:辛溫走竄,祛風散寒,活血通絡,緩解寒疝氣滯血瘀之痛。
    • 炙甘草:調和諸藥,緩急止痛。

2. 配伍邏輯與治療原理

  • 溫散並行
    方中肉桂、生薑、細辛溫裡散寒,直擊內寒;配合藿香、白芷宣散表寒,形成「內外兼治」之力,符合「寒邪由表入裡」的病機。
  • 氣血同調
    厚朴、橘皮、半夏理氣降逆,防止寒濕阻滯氣機;川芎活血通絡,助氣血運行,緩解寒凝疼痛。
  • 標本兼顧
    既用辛溫藥急祛寒邪治標,又用蒼朮、甘草健脾和中固本,避免寒濕再生。

3. 推論延伸功效

此方除主治寒疝外,推論尚可運用於:

  • 外感風寒夾濕:見惡寒、胸悶、嘔逆、苔白膩者。
  • 寒性腹痛:因中焦虛寒或寒濕氣滯所致之脘腹冷痛。
  • 風寒頭痛:川芎、白芷配伍可緩解寒邪上攻之頭痛。

三、總結

溫解散以「溫裡散寒為主,行氣化濕為輔」為框架,針對寒邪內外夾攻、氣機逆亂之證。其配伍體現中醫「寒者熱之」「結者散之」的原則,通過溫通、辛散、燥濕的協同作用,解除寒濕凝滯、氣血不通之病理狀態。

傳統服藥法


藿香葉1分,厚朴(制)1分,半夏曲1分,橘皮1分,蒼朮(炒)1分,細辛1分,川芎1分,白芷1分,辣桂半分,川白薑(生)半分,甘草(炙)半分。
溫散風冷。
上銼散。
薑、棗煎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有溫燥之性,陰虛火旺者慎用。

相關疾病


腹股溝疝氣手腳冰冷睪丸疼痛腫脹

相同名稱方劑


溫解散, 出處:《仙拈集》卷二。 組成:良薑1兩5錢,吳萸4兩,胡椒2兩。 主治:心胃因冷氣刺痛。

溫解散, 出處:《仙拈集》卷二。 組成:荔枝核(炒黃)、陳皮、硫黃(火中熔化,投水中去毒,研細)各等分。 主治:疝氣上衝,如有物築心臟,欲死,手足厥冷者。

溫解散, 出處:《直指》卷二十二。 組成:藿香葉1分,厚朴(制)1分,半夏曲1分,橘皮1分,蒼朮(炒)1分,細辛1分,川芎1分,白芷1分,辣桂半分,川白薑(生)半分,甘草(炙)半分。 主治:溫散風冷。主治:漏瘡。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