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疝氣神方中包含硫磺,乃因其具備以下特性:
- 燥濕殺蟲:硫磺性燥,能燥濕殺蟲,對於因濕熱蘊結、蟲蝕筋脈導致的疝氣,可起到清熱解毒、驅蟲止痛之效。
- 活血化瘀:硫磺入肝經,能活血化瘀,對於疝氣引起的疼痛、腫脹,具有緩解作用。
但硫磺性燥烈,使用時需謹慎,應配合其他清熱解毒、活血化瘀的中藥材,以避免燥烈傷陰。同時,硫磺需經炮製處理,方可入藥,以減低其毒性。
疝氣神方中加入荔枝核,乃取其收斂固澀之效。
荔枝核味甘、澀,性平,入脾、腎經,具有收斂止瀉、固精止遺的功效。疝氣常因臟器脫垂、氣虛下陷所致,荔枝核能收斂固澀,補益脾腎之氣,防止臟器下垂,緩解疝氣症狀。
此外,荔枝核亦可活血化瘀,有助於改善局部血液循環,促進疝氣部位的恢復。故而,荔枝核在疝氣神方中起到重要的輔助作用。
疝氣神方中加入陳皮,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一、 理氣行氣,消積止痛: 陳皮味辛、苦,性溫,具有理氣行氣、燥濕化痰、消積止痛的功效。疝氣多因氣滯血瘀,或脾胃虛弱、飲食不節而引起,陳皮可以疏肝理氣,調和脾胃,促進氣血運行,緩解疝氣疼痛。
二、 健脾開胃,助消化: 陳皮入脾經,能健脾開胃,促進消化吸收。疝氣患者常伴有脾胃虛弱,食慾不振等症狀,陳皮可以增進食慾,改善消化功能,從而提高機體抵抗力,有助於疝氣的康復。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疝氣神方」之傳統功效與組方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專治「疝氣」,古稱「疝」者,多指少腹墜痛、陰囊腫脹,或牽引睾丸疼痛之症。其特點為「疼立止」,顯示針對寒凝氣滯、經絡不通所致之急性疝痛,具速效緩急之功。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硫黃(火煅去毒)
- 性味歸經:酸溫,有毒,歸腎、大腸經。
- 作用:
硫黃經火煅水淬後毒性減緩,其性大熱,能「補火助陽」,溫散下焦沉寒痼冷。《本草綱目》謂其「主虛寒久痢滑泄……命門火衰,陽氣暴絕」。疝氣多因寒濕凝滯,硫黃直接溫煦腎陽,散寒通滯,解經絡之痺痛。
荔枝核(炒焦黃)
- 性味歸經:甘澀溫,歸肝、腎經。
- 作用:
《本草備要》載荔枝核「散滯氣,辟寒邪,治胃脘痛、疝痛」。其炒焦後辛散之力增強,專入肝經,行氣散結,尤善疏解少腹及睾丸氣滯血瘀。與硫黃協同,一溫陽、一行氣,標本兼顧。
陳皮
- 性味歸經:辛苦溫,歸脾、肺經。
- 作用:
陳皮理氣健脾,燥濕化痰。《藥性論》言其「治胸中瘕熱,逆氣,利水穀」。此方借其辛香走窜之性,助硫黃、荔枝核暢達氣機,兼防溫燥藥壅滯脾胃。
三、配伍與劑型設計
- 溫通並行:硫黃熱以祛寒,荔枝核行以破滯,陳皮調氣和中,三者等分合用,共奏「溫腎散寒,行氣止痛」之效。
- 丸劑緩攻:以米飯為丸,緩和硫黃燥烈之性;酒送服,借酒性溫通血脈,助藥力直達下焦。
- 劑量控制:強調「疼甚用6丸,不可多」,因硫黃有毒,過量恐傷正氣,反致燥熱蘊結。
四、治療原理推演
疝氣古多責之「肝經寒凝」或「腎陽不足」,寒客經脈則氣血不行,發為攣痛。此方以硫黃溫補命門之火,荔枝核疏肝經之滯,陳皮調中焦之氣,使下焦寒散、氣行、絡通,故疼痛頓止。然其效速,宜於急症,若久病虛疝,恐需配伍補益之品,此方未備。
傳統服藥法
硫黃(火中熔化,即投水中去毒,研細)、荔枝核(為末,炒焦黃)、陳皮各等分。
上為末,飯為丸。
每服14-15丸,酒送下。其疼立止。自覺已疼甚,不能支持,略用6丸,再不可多也。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本方具有一定的毒性,孕婦、小孩、體弱者慎用。
- 本方不宜長期服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疝氣神方, 出處:《明醫指掌》卷六。 組成:硫黃(火中熔化,即投水中去毒,研細)、荔枝核(爲末,炒焦黃)、陳皮各等分。 主治:疝氣。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