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靈砂丹是一種傳統中藥方劑,其組成中包含硇砂,這是其重要成分之一。硇砂,亦稱為硝石,是一種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止血作用的中藥材料。在靈砂丹中,硇砂主要用於增強方劑的療效,尤其是在治療因熱毒引起的各種病症方面。由於其性寒,能夠有效地平衡體內的熱邪,幫助清理體內毒素,減輕患者的痛苦。
此外,硇砂在中醫理論中被視為一種良好的輔助藥材,與其他成分相互協調,能夠促進各藥效的發揮,增強整體的療效。靈砂丹常用於治療某些熱病、腫瘤及皮膚病等症,展現出其在臨牀上的多樣性和實用性。因此,硇砂的加入不僅提升了靈砂丹的藥效,也豐富了其治療範疇,顯示了中醫方劑中各種藥材的相輔相成。
靈砂丹中含有硃砂,主要原因如下:
- 鎮心安神:硃砂性寒,味甘,入心經,具有鎮心安神之效。靈砂丹主要用於治療心神不寧、失眠多夢等症,硃砂的鎮心安神功效能起到緩解病症的作用。
- 解毒散瘀:硃砂還具有一定的解毒散瘀作用,可用於治療外傷瘀血、跌打損傷等。靈砂丹中加入硃砂,可以增強其解毒散瘀的效果,有助於促進傷口癒合。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靈砂丹主治「積滯下痢」與「洩瀉」,其應用範疇包含:
- 水瀉(急性泄瀉):多因寒濕或食積停滯腸道,導致清濁不分而暴瀉如水。生薑湯送服,取其溫中止瀉之效。
- 白痢(寒濕痢):下痢白凍、腹痛綿綿,屬寒濕凝滯。艾湯性溫,能散寒除濕。
- 赤痢(濕熱痢):下痢赤白、裡急後重。烏梅湯酸收,兼能澀腸止瀉。
- 瘧疾:乳香湯活血通絡,助藥力驅邪截瘧。
此方側重於攻逐積滯,藉巴豆之峻下與硇砂之軟堅,破除腸道有形之結;輔以朱砂安神、蠟匱緩攻,達到「通因通用」之效。
【組成邏輯推理與治療原理】
核心配伍:
- 巴豆(製):經過黃蠟煮製後毒性稍減,保留其「峻下冷積」之力,針對寒濕積滯壅塞腸道。
- 硇砂:鹹苦性溫,能「消積軟堅」,破除痰瘀凝滯,與巴豆協同攻逐陳寒痼冷。
- 朱砂:鎮心安神,兼緩巴豆、硇砂之烈性,防攻伐太過而擾心神。
製劑巧思:
- 黃蠟為匱:蠟殼緩釋藥力,使巴豆峻下作用趨於持續,避免暴瀉傷正。
- 分次去巴豆:原煮製後棄去部分巴豆,僅留「一七粒」(7粒),反映古人對劑量精準調控的經驗。
治療原理:
- 通因通用:下痢、泄瀉本應止澀,然因積滯未除,故反以巴豆、硇砂通瀉,使邪有出路。
- 辨證送服:依寒熱屬性選擇藥引(生薑、艾葉、烏梅),增強定向藥效。
【適用證型推論】
此方宜用於實證積滯,尤以寒濕或冷積內阻為核心病機者:
- 舌苔厚膩、脈沉緊。
- 瀉下物酸臭或夾未消化物,腹痛拒按。
【禁忌隱含於組成】
雖未明言禁忌,然從用藥可知:
- 巴豆大熱大毒,虛寒無積者禁用。
- 朱砂含汞,不宜久服。
【與其他方劑關聯】
《得效方》載「蠟匱丸」「靈砂丸」同名異方,側重差異在於:
- 蠟匱丸:或加強緩攻特性。
- 靈砂丸:可能增朱砂比例,強化安神定悸之功。
此方體現「以瀉止瀉」的古典思維,亦反映中藥製劑中「毒藥緩攻」的配伍智慧。
傳統服藥法
硇砂1分,朱砂1分(並研極細)。
用黃蠟半兩,巴豆三七粒,去殼皮膜,用於銀石器內重湯煮一伏時,候巴豆紫色為度,去二七粒,止將一七粒與前二味同再研極勻,再溶蠟匱藥,每旋丸如綠豆大。
每服3-5丸。水瀉,生薑湯送下;白痢,艾湯送下;赤痢,烏梅湯送下。服時須極空腹,服畢1時,方可吃食,臨臥尤佳,次食淡粥1日。瘧疾,乳香湯和飲服,不發,日晚間服。
蠟匱丸、靈砂丸(《得效》卷六)。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靈砂丹, 出處:《本事》卷四。 組成:硇砂1分,朱砂1分(并研極細)。 主治:積滯下痢,泄瀉。
靈砂丹, 出處:《外科啓玄》卷十二。 組成:辰砂2兩(荔枝殼水煮,絹袋盛,懸罐內煮乾,爲末聽用),天靈蓋3錢(以麝香3分入內,同搗細,蜜和黃泥固,火煅紅,冷定爲末),老絲瓜(近蒂半節,火煅爲末)2兩。 主治:黑靨及蛇皮灰白淡色痘。
靈砂丹, 出處:《活人心統》卷下。 組成:磁石2兩(煅7次,醋),沉香1兩,熟地1兩,茯苓1兩,甘草5錢,陽起石1兩(煅),附子8錢(炮),青鹽5錢,石斛1兩,麥門冬(去心)1兩,肉蓯蓉1兩,葫蘆巴1兩,白朮8錢,芍藥1兩,藁本1兩,續斷1兩,遠志(去心)1兩,靈砂5錢(1方有酒柏7錢)。 主治:陽氣虛,痰氣上攻頭腦,精冷無子,眩暈。
靈砂丹, 出處:《局方》卷六。 組成:消石(與砒1處細研,入瓷罐子內,用石灰蓋口,炭火燒半日,取出,去火毒),信州砒霜半兩,膩粉半兩,粉霜(研)半兩,黃丹(研)1兩半,枯礬(研)1兩半,朱砂(研,飛)1兩,乳香(研)1兩,桂府1兩,滑石1兩。 主治:臟腑怯弱,內有積滯,臍腹撮痛,下痢膿血,日夜無度,裏急後重,腸鳴腹脹,米谷不化,少氣困倦,不思飲食,或發寒熱,漸至羸瘦。
靈砂丹, 出處:《普濟方》卷一一六引《治風經驗方》。 組成:檳榔(生)2兩,白附子(炮)2兩,天南星(生)2兩,朱砂1兩(細研,留1半爲衣),白僵蠶(生)2兩,狼毒(炮)2兩,沒藥半兩(研,炒),烏蛇(酒浸1宿,攤乾,并皮骨用)2兩,川烏頭(炮,去皮臍)3兩,大附子(炮,去皮膚)2兩,五靈脂3兩(不夾石者),肉桂2兩(取有味者,去粗皮,不見火)。 主治:諸般風疾,手足不舉。
靈砂丹, 出處:《博濟》卷四。 組成:朱砂半兩,大附子(炮)1兩,青皮1兩,杏仁(去皮尖)1兩,巴豆(以水5升,慢火煮30沸),春、冬100個,秋、夏用50枚(1方有面薑1兩,炮)。 主治:消酒食,疏利滯氣,發汗。主治:血痢,痔漏腸風,大風痰,心痛,瘧疾,肺病,及一切勞疾,腰痛膝疼,水瀉,懷胎氣衝心,一切風,陰毒傷寒,吐瀉,蟲咬心,宿食不消,頭痛不止、痞氣膨脹,痃癖氣,五勞七傷,口瘡、腳氣上攻心胸,心痛,打損,傷酒,傷食,敗血不散,難産,小便澀,肺氣咳嗽,眼昏黑花,牙痛,小兒腹脹,乍寒乍熱,懷胎不安。口吐酸水,産前瀉利,小兒五疳,腹痛肋疼。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