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rb Formula Database

中醫古籍記載主治「痰涎壅盛」的中藥方劑清單與原文

痰涎壅盛是中醫學上的一個病證,是指由於肺、脾、腎等臟腑功能失調,導致痰液和涎液在體內聚集,引起一系列症狀的病理狀態。

痰涎壅盛的臨床表現主要有:咳嗽、痰多、胸悶、氣喘、頭暈、耳鳴、口乾、口苦、舌苔厚膩等。

痰涎壅盛的病因主要有:

  • 飲食不節:過食肥甘厚膩、生冷油膩之物,可損傷脾胃,導致脾失健運,痰濕內生。
  • 情志不遂:長期情志不暢,肝氣鬱結,可導致痰濕內生。
  • 久病體虛:久病體虛,正氣不足,可導致痰濕內生。
  • 外感風寒:外感風寒,可導致肺氣失宣,津液凝聚而成痰。
  • 外感暑濕:外感暑濕,可導致脾胃受濕,運化失常,痰濕內生。

痰涎壅盛的治療方法主要有:

  • 清肺化痰:可用麻黃、杏仁、白果、陳皮、半夏等中藥。
  • 健脾利濕:可用白朮、茯苓、澤瀉、薏苡仁等中藥。
  • 理氣化痰:可用陳皮、半夏、茯苓、白芥子等中藥。
  • 宣肺化痰:可用麻黃、杏仁、白果、陳皮、半夏等中藥。

痰涎壅盛的預防方法主要有:

  • 飲食清淡,少吃肥甘厚膩、生冷油膩之物。
  • 保持心情舒暢,避免情緒激動。
  • 適當運動,增強體質。
  • 注意保暖,避免受寒。
  • 定期體檢,早發現早治療。相關中藥方劑清單與古籍原文如下:

相關中藥方劑清單


涼膈散

  • 1.《祖劑》:「即涼膈散加防風、荊芥、玄參、桔梗、黃連、牛蒡子治咽喉腫痛、痰涎壅盛

加味逍遙散

  • 1.《校註婦人良方》:「一婦人經行,口眼歪斜,痰涎壅盛,此血虛而肝火動,用加味逍遙散加牡丹皮治之尋愈。後因飲食停滯,口吐痰涎,此脾氣虛,不能攝涎歸經也,用六君子二十餘劑而安。

二陳湯

  • 1.《顧松園醫鏡》:「人參〔補氣,大氣周流,無臟不有,故其用無往而不利。〕,二冬二地〔生地生精,天冬引入所生之處,熟地補精,麥冬引入所補之處。〕,牛膝〔強筋壯骨。〕,枸杞〔填精養營。各半斤。〕此方補氣血益精髓之神劑,虛人皆可服之。二陳湯治肥人痰涎壅盛而屬濕者。〔痰必清稀,口必不渴。〕

瓜蒂散

  • 1.《溫病條辨》:「十四、太隂病得之二、三日,心煩不安;痰涎壅盛,胸中痞塞欲嘔者,無中焦證,瓜蒂散主之,虛者加參蘆。
  • 2.《醫方集宜》:「一痰涎壅盛,口眼歪斜,不能言語者,宜吐,用 瓜蒂散、三聖散。
  • 3.《醫方集宜》:「治痰涎壅盛口眼歪斜不能言語

清咽利膈散

  • 1.《景岳全書》:「_清咽利膈散_,治咽喉腫痛,痰涎壅盛。

蘇子降氣湯

  • 1.《萬病回春》:「_蘇子降氣湯_,治陽虛上攻,氣不升降,上盛下虛,痰涎壅盛、喘促氣滿咳嗽。
  • 2.《醫方選要》:「蘇子降氣湯,治虛陽上攻,氣不升降,上盛下虛,痰涎壅盛,喘促短氣,煩悶,胸膈噎塞,中脘不快,心腹脹滿,咳嗽痰涎,留飲停積不消,並宜服之。
  • 3.《萬氏家抄濟世良方》:「_蘇子降氣湯_,治虛陽上攻、氣不升降、上盛下虛、痰涎壅盛。
  • 4.《古今醫鑑》:「_蘇子降氣湯_,〔批〕(按此方治因氣作喘之劑),治虛陽上升,氣不升降,上實下虛,痰涎壅盛,喘促短氣咳嗽,氣逆不安等症。(方見氣門)
  • 5.《醫宗必讀》:「_蘇子降氣湯_,治虛陽上攻,氣不升降,痰涎壅盛,胸膈噎塞,並久年肺氣至效。
▼ 展開更多

附子湯

  • 1.《奇效良方》:「治虛勞,咳嗽膿血,口苦咽乾,咯血,痰涎壅盛。

藿香正氣散

  • 1.《醫方集解》:「戴元禮曰:肥人多中,以氣盛於外而歉於內也。肺為氣出入之道,人肥者必氣急,氣急必肺邪盛,肺金克肝木,膽為肝之腑,故痰涎壅盛,治之必先理氣,中後氣未盡順,痰未盡降,調理之劑,當以藿香正氣散和星香散。服此藥非特治中風之證,中氣、中惡、霍亂尤宜)。
  • 2.《成方切用》:「戴元禮曰:肥人多中,以氣盛於外,而欠於內也。肺為氣出入之道,人肥者必氣急,氣急必肺邪盛,肺金克肝木,膽為肝之腑,故痰涎壅盛。治之必先理氣,中後氣未盡順,痰未盡降。調理之劑,當以藿香正氣散和星香散服,此藥非特治中風之證,中氣中惡霍乳尤宜。)合三味香薷飲,名藿薷湯,治伏暑吐瀉轉筋。

旋覆花湯

  • 1.《証治準繩‧女科》:「_旋覆花湯_,治產後傷風寒,喘、咳嗽,痰涎壅盛,坐臥不寧。
  • 2.《濟陰綱目》:「_旋覆花湯_,治產後感冒風寒,咳嗽喘滿,痰涎壅盛,鼻塞聲重,有汗者不宜服。
  • 3.《濟陰綱目》:「_旋覆花湯_,治產後傷風寒喘嗽,痰涎壅盛。(此治風寒)
  • 4.《邯鄲遺稿》:「產後傷風,寒熱,咳嗽,喘急,痰涎壅盛者,以旋覆花湯,見汗則止,有汗勿服。
  • 5.《仁術便覽》:「治產後感冒風寒,咳嗽喘滿,痰涎壅盛,鼻塞聲重。
▼ 展開更多

牛黃清心丸

  • 1.《校註婦人良方》:「_牛黃清心丸_,治諸風緩縱不隨,言語謇澀,痰涎壅盛,怔忡健忘,或發癲狂。二方見本卷首論
  • 2.《張氏醫通》:「牛黃清心丸(局方裁定),治初中痰涎壅盛。昏憒不省。語言謇澀。瘛瘲不遂。一切痰氣閉塞證。
  • 3.《症因脈治》:「【中風之治】初起宜祛風滌邪,有表者,小續命湯、羌活愈風湯汗之;有里者,三化湯下之;表裡俱見者,大秦艽湯、防風通聖散和之;痰涎壅盛者,竹瀝二陳湯,合膽星湯、牛黃清心丸;積熱神昏,海藏清心丸。
  • 4.《世醫得效方》:「治諸風,緩縱不隨,語言蹇澀,痰涎壅盛,心怔健忘,或發顛狂,並皆治之。
  • 5.《奇效良方》:「治諸風緩縱不隨,語言蹇澀,痰涎壅盛,心怔健忘,或發癲狂,並皆治之。

四七湯

  • 1.《類編朱氏集驗醫方》:「_四七湯_,治喜、怒、悲、思、憂、恐、驚之氣,結成痰涎,狀如破絮或如梅核,咯不出,咽不下,或中院痞滿,氣不舒快,痰涎壅盛,上氣喘急,並宜服之。(出《易簡方》)
  • 2.《古今醫統大全》:「(《和劑》)_四七湯_,治七情氣鬱結聚,痰涎狀如破絮,或如梅核,咯之不出,咽之不下,並治中脘痞滿,痰涎壅盛,上氣喘急。
  • 3.《奇效良方》:「治七精之氣鬱聚,痰涎狀如破絮,或如梅核,在咽喉之間,咯不出,咽不下。並治中脘痞痛,痰涎壅盛,上氣喘急。
  • 4.《太平惠民和劑局方》:「治喜、怒、悲、思、憂、恐、驚之氣,結成痰涎,狀如破絮,或如梅核,在咽喉之間,咯不出,咽不下,此七氣所為也。或中脘痞滿,氣不舒快,或痰涎壅盛,上氣喘急,或因痰飲中結,嘔逆噁心,並宜服之。(出《易簡方》)
  • 5.《瘴瘧指南》:「治婦人瘴疾。中脘痞滿。氣不舒快。痰涎壅盛。及七情氣結。成痰或如破絮。或如梅核在咽喉之間。咯不出咽不下。

小續命湯

  • 1.《成方切用》:「中經則入營脈之中,骨肉皆失所養,故身體重著。至中腑中臟,則離外而內,邪入深矣。中腑必歸於胃者,胃為六腑之總司也。中臟必歸於心者,心為神明之主也。風入胃中,胃熱必盛,蒸其津液,結為痰涎。胃之大絡入心,痰涎壅盛,堵其出入之竅,故中腑則不識人也。諸臟受邪,迸入於心,則神明無主。
  • 2.《仁術便覽》:「治卒暴中風,不省人事,半身不遂,口眼歪斜,手足顫掉,語言謇澀,肢體麻癢,精神昏亂,頭目眩暈,痰涎壅盛,筋脈拘攣,及腳氣緩弱不能動履屈伸。
  • 3.《醫學入門》:「體虛受風,而傷太陽之經絡,後復遇風寒相搏,發則口噤背強,痰涎壅盛,昏暈不識人,時醒時作,謂之兒暈,又曰子癇,又曰痓,甚則角弓反張,小續命湯意。重者羚羊角湯;輕者四物湯加葛根、牡丹皮、秦艽、細辛、防風、竹瀝。痰加貝母、陳皮、茯苓、甘草,或古芎活散。
  • 4.《濟陽綱目》:「_小續命湯_,治卒暴中風,不省人事,半身不遂,口眼喎斜,手足顫掉,語言謇澀,肢體麻痹,神情昏亂,頭目眩暈,痰涎壅盛,筋脈拘攣,及腳氣緩弱,不能動履屈伸。凡外有六經之形證則從此方加減,以發其表。

四神丸

  • 1.《世醫得效方》:「治手足頑麻,痰涎壅盛,頭目昏眩,肩背拘急。

金沸草散

  • 1.《醫方集宜》:「一秋月傷風咳嗽痰涎壅盛涕唾稠黏者宜用 金沸草散 消風百解散
  • 2.《醫方集宜》:「治傷風肺氣不清,咳嗽聲重,痰涎壅盛

補肺湯

  • 1.《外科備要》:「_參耆補肺湯_,治肺癰咳喘短氣,或腎水不足,虛火上炎,痰涎壅盛,或吐膿血,發熱作渴,小便短澀。
  • 2.《景岳全書》:「_參耆補肺湯_(三十)治肺證咳喘短氣,或腎水不足,虛火上炎,痰涎壅盛,或吐膿血,發熱作渴,小便短澀。

瀉青丸

  • 1.《癘瘍機要》:「_瀉青丸_,治肝經風熱,頭目昏眩,肌肉瞤動,或牙關緊急,痰涎壅盛,或頸項脅肋小腹陰囊腿股作痛,凡屬肝經有餘之症用之。

烏藥順氣散

  • 1.《保命歌括》:「有因七情感動,痰涎壅盛者,宜開痰導滯,此中氣病也,宜烏藥順氣散。重則吐下,吐以稀涎散,下以控涎丹。(方見痰飲門。)又蘇青丸大效。

參蘇飲

  • 1.《萬病回春》:「_參蘇飲_,治小兒四時感冒、發熱頭痛、咳嗽喘急、痰涎壅盛、鼻塞聲重、涕唾稠黏、及內傷外感、一切發熱喘嗽。

清肺飲

  • 1.《經驗麻科》:「咳嗽者痰涎壅盛,外感風寒,熱毒壅遏而不得發越,以致肺竅不通,始用和解散,回後痰多加川貝、膽星,或麥冬、清肺飲。咳嗽者乃邪氣上衝,痰滯不活之故,治嗽宜以治痰為先治,痰要以治氣為本,用枳殼、橘紅以利其氣而痰氣自除,痰飲自消。清肺金,解熱毒,而邪火自退矣。

三生飲

  • 1.《祖劑》:「即星香湯加川烏生附子(各三錢)治卒中昏不知人事,口眼喎斜,半身不遂,咽喉作聲,痰氣上壅,無問外感風寒,內傷喜怒,或六脈沉伏,或指下浮盛,並宜服之。兼治痰厥、飲厥及氣虛眩暈,悉有神效。痰涎壅盛者,加全蠍(三枚)。一方氣虛人,去川烏、南星,名附香湯。
  • 2.《成方切用》:「治中風卒然昏憒,不省人事,痰涎壅盛,語言謇澀等證。(東垣曰:中風非外來風邪,乃本氣自病也。凡人年愈四旬,氣衰之際,或憂喜岔怒傷其氣者,多有此證,壯歲之時無有也。若肥盛者,則間有之,亦是形盛氣衰而如此爾。)
  • 3.《醫方集解》:「治中風卒然昏憒,不省人事,痰涎壅盛,語言謇澀等證(李東垣曰:中風非外來風邪,乃本氣自病也。凡人年逾四旬,氣衰之際,或憂喜忿怒傷其氣者,多有此證,壯歲之時無有也,若肥盛者則間有之,亦是形盛氣衰而如此耳。昂按:此即東垣主乎氣之說)。
  • 4.《醫方集宜》:「治中風六脈沉伏,體虛素弱及年高人自利,痰涎壅盛,口眼歪斜,無熱者可服。
  • 5.《馮氏錦囊秘錄》:「治中風,卒然昏憒,不省人事,痰涎壅盛,語言謇澀等症。
▼ 展開更多

導痰湯

  • 1.《証治準繩‧女科》:「_導痰湯_,治痰涎壅盛,胸膈痞塞,或咳嗽噁心,飲食少思。
  • 2.《症因脈治》:「_導痰湯_,治痰涎壅盛,胸膈痞塞。
  • 3.《瘴瘧指南》:「治一切痰涎壅盛。胸膈留飲。痞塞不通。
  • 4.《玉機微義》:「濟生導痰湯治痰涎壅盛,或胸膈留飲,痞塞(方見痰門)
  • 5.《醫燈續焰》:「_濟生導痰湯_,治痰涎壅盛,胸膈留飲,痞塞不通。
▼ 展開更多

三聖散

  • 1.《雜病心法要訣》:「【注】痰涎壅盛,無汗表實,用三聖散,即防風、藜蘆、瓜蒂吐之。有汗裡實,用瓜蒂散,即瓜蒂、赤小豆,或用全蠍散,即瓜蒂散加全蠍吐之。此皆吐之輕劑也,甚則用五元散,乃藜蘆、赤小豆,白礬、皂角、膽礬、巴礬丸,即巴豆,枯白礬吐之。
  • 2.《祖劑》:「用防風(三兩)瓜蒂(三兩)藜蘆(一兩或五錢)治痰涎壅盛,用此吐之,以吐為度,不必盡劑。宜靜室暖不透風處用,吐至以好醋蔥湯解之。
  • 3.《醫方集宜》:「一痰涎壅盛,口眼歪斜,不能言語者,宜吐,用 瓜蒂散、三聖散。
  • 4.《大方脈》:「凡中風、中痰、中惡初起,痰涎壅盛,無汗表實者,服二聖散、三聖散吐之。若有汗裡實者,用瓜蒂散加全蠍吐之,甚者服五元散、巴礬丸(以上諸方皆見醫方湧吐門)。
  • 5.《大方脈》:「治哮吼初起,痰涎壅盛,氣閉不通,先服三聖散吐之(見湧吐門)。哮吼取吐後,吼仍不止,便秘脹滿,服一捻金下之(見攻裡門)。哮吼表盛無汗,形氣實者,服五虎湯兩解之。若喘急不得息,形氣虛者,服八仙湯和解之。久吼,遇寒則甚,服九實湯(俱見表裡門)。

清熱解毒湯

  • 1.《疹科類編》:「_清熱解毒湯_,治疹後咳嗽喘急,煩躁聲啞,痰涎壅盛,此餘毒未盡,或飲食積熱所致也。

滾痰丸

  • 1.《幼幼集》:「傷風咳嗽者,前已有治矣。若微熱而咳者,抱龍丸以去痰,瀉白散以平肺。若痰涎壅盛,白玉餅子下之,或滾痰丸亦可。其內熱發渴咳嗽不已,喘,喉中痰響者,治之天竺黃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