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氏錦囊秘錄》~ 女科精要卷十六 (13)
女科精要卷十六 (13)
1. 女科雜症門
2. 熱入血室
《金匱》曰:婦人傷寒發熱,經水適來,晝日明瞭,暮則譫語,如見鬼狀,此為熱入血室,治之無犯胃氣及上二焦必自愈也。此言發熱病之初也。經水適來,邪盛而經氣亦盛,寒邪傷榮,故邪與血搏,血屬陰主夜,故晝則雖熱而明瞭,暮則入陰分,邪挾陰氣而為譫語,如見鬼狀者,譫之甚也。此為熱入血室。
然血室雖在內,而表邪實未嘗犯胃及上二焦,故治法亦惟和表邪,兼清血室之熱足矣。誤以為客邪入內攻之,則伐及無辜,導邪入內矣。故曰無犯胃氣,及上二焦,必自愈也。然沖為血海,即是血室,衝脈得熱則逼血下行,男子亦有之,不獨婦人也。
白話文:
《金匱要略》提到:女性在感冒發燒期間,若正逢月經來潮,白天神智清楚,但到了晚上卻開始胡言亂語,甚至出現見鬼的幻覺,這種情況被稱為「熱入血室」。治療這種病時,應避免損傷胃氣以及上焦和中焦的功能,疾病會自然痊癒。這是在描述發燒病初起的情況。當月經來潮時,身體的邪氣和經血的氣血都處於旺盛狀態,寒邪傷害血液,因此邪氣和血液相鬥爭,血液屬於陰性,主要影響夜晚的狀態,所以白天即使發燒,患者仍能保持清醒,但到了晚上,邪氣攜帶陰氣影響,導致患者胡言亂語,甚至出現見鬼的幻覺,這是病情嚴重的表現。這就是所謂的「熱入血室」。
然而,雖然血室在身體內部,但表邪實際上並未侵犯到胃部及上焦和中焦,因此治療方法主要是調理表邪,同時清除血室的熱氣就夠了。如果錯誤地認為外邪進入身體內部而進行強烈攻擊,可能會無辜傷害到正常部位,反而引導邪氣深入身體。因此,《金匱要略》提到治療時應避免傷害胃氣以及上焦和中焦,疾病就會自然痊癒。此外,衝脈是血液的海洋,也就是血室,當衝脈受到熱氣影響,會迫使血液向下流動,這種現象不僅發生在女性身上,男性也會有相同的情況。
3. 血分水分
《金匱》曰:病有血分、水分,何也?經水前斷,後病水,名曰血分,此病為難治。先病水,後斷經,名曰水分,此病易治。蓋去水,後斷經,名曰水分,此病易治。蓋去水,其經自下也。《聖濟》曰:血分者,經水通之際,因寒熱傷其衝任,氣壅不行,播在皮膚,邪氣相搏,經血分而為水,發為浮腫,故曰血分,久不治積成水腫,即難治。
水分者,以水氣上溢皮膚,散於四肢,發為浮腫,蓋腎者,胃之關,關門不利,故聚水而從其類,病水而經乃斷矣。《證治》又曰:經事不通,血入四肢,化為水,遂成腫滿,非獨產後為然,名曰血分,誤作水治,其害不小,宜調經散,蓋氣者,水之母,血者,氣所化,非氣無法以生血,非血無以養氣。
若經水不通,則血病氣亦病,豈有水不通而能化血乎?血不通而化水者,乃是氣壅不能化血而成水也,觀桃仁丸可見矣。
白話文:
【血分與水分】
《金匱要略》提到,疾病可分為血分和水分兩種,這是什麼意思呢?如果女性月經先停了,之後纔出現水腫,這稱為血分病,這種病比較難治療。反之,如果先出現水腫,然後月經才停止,這稱為水分病,這種病相對容易治療。因為當排除了身體裡的水分,月經自然就會恢復正常。
《聖濟總錄》解釋,血分病指的是在月經來潮時,因受寒或熱影響了衝脈和任脈,導致氣血運行不暢,瘀積在皮膚,邪氣與體內氣血相互作用,影響血液循環而導致水腫,這就是所謂的血分病,如果長時間不治療,會逐漸形成嚴重的水腫,就更難治療了。
水分病是因水氣過多,向上擴散到皮膚,並分散至四肢,導致水腫,因為腎臟是控制水分的器官,如果腎功能不佳,水分就會聚集在身體裡,形成水腫,月經也會因此停止。《證治準繩》進一步說明,如果月經不順暢,血液流到四肢,轉化為水,造成水腫和浮腫,不僅產後婦女會有這種情況,其他女性也可能發生,這也是血分病的一種,如果誤以為是水分病來治療,後果可能很嚴重,應使用調經散來調節。
氣是水的源頭,血是由氣轉化而來的,沒有氣就無法產生血液,沒有血液也無法滋養氣。如果月經不順暢,那麼血液和氣都會出問題,怎麼可能只處理水腫就能解決血液問題呢?血液轉化為水腫,實際上是因為氣血堵塞,無法轉化為血液,反而轉變為水腫,從桃仁丸的療效可以看得出來。
4. 炙臠梅核
《金匱》曰:婦人咽中,有如炙臠,半夏厚朴湯主之,炙臠乾肉也。咽中貼貼,如有炙肉,吐之不出,吞之不下,此病不因腸胃,故不礙飲食;二便不因表邪,故無骨痛寒熱,乃氣為積寒所傷,不與血和,血中之氣,溢而浮於咽中,得水濕之氣,凝結難移,男子亦間有之。藥用半夏厚朴湯,乃二陳去陳皮、甘草,加厚朴、紫蘇、生薑也。
專治婦人七情之氣,鬱滯不散,結成痰涎,或如梅核,在咽咯咽不下,或中脘痞滿,氣不舒暢,或痰飲中滯,嘔逆惡上,並可取效。蓋半夏降逆,厚朴散結,生薑、茯苓宜至高之滯,而下其濕,蘇葉味辛氣香,色紫性溫,能入陰和血,則氣與血和,即不復上浮也。
白話文:
根據《金匱要略》所述,婦女會有種病症,感覺喉嚨裡好像有塊烤肉卡著,這時可以使用半夏厚朴湯來治療。這裡的烤肉指的是乾燥的肉類。患者會感到喉嚨內有東西黏著,像是有塊烤肉卡在那裡,想吐卻吐不出來,想吞又吞不下去。這種病並不影響腸胃,所以不會影響飲食;也不會因為外感風邪導致骨痛或發冷發燒。這是因為氣被寒氣所傷,無法和血液順利運行,血液中的氣上溢到咽喉部位,遇到水濕之氣就凝結在一起,很難移動。男性也會偶爾出現這種情況。
治療上,可以使用半夏厚朴湯,這是在二陳湯基礎上去掉陳皮和甘草,再加入厚朴、紫蘇、生薑的配方。
專門針對婦女因情緒波動導致的氣滯,氣結成痰,或是感覺像有梅核卡在喉嚨,吞不下也吐不出,或是上腹部脹滿,氣息不暢,或是因為痰飲滯留在中焦,引起噁心反胃等症狀,都能有效改善。半夏能降逆氣,厚朴能散結,生薑和茯苓可以調理上焦的滯滯,幫助排除濕氣,紫蘇葉味道辛香,顏色紫色且性質溫暖,能進入陰分和血,使氣血和諧,就不會再上浮了。
5. 癥瘕痃癖
痃者,近臍左右,各有一條,筋脈急痛,大者如臂,次者如拳,因氣而成,如弦之狀,故名曰痃。癖者,僻在兩肋之間,有時而痛,故名曰痃。癖者,僻在兩肋之間,有時而痛,故名曰癖。疝者,痛也。瘕者,假也,假物成形,推移乃動也。若傷食成塊堅而不移,名曰食癥。
瘀血成塊,堅牢不移,名曰血癥。積在腸胃之間與臟氣結搏堅牢,雖推之不移,名曰癥,言其病形可徵驗也。氣壅塞而為痞,言其氣痞塞不宣暢也。大抵推之不動為癥,推之動為瘕也。
至疝與痃癖則與痛俱,痛即現,不痛即隱,在臍左右為痃,在兩肋間為癖,在小腹牽引腰脅為疝,總因婦人臟腑虛弱,經行不忌生冷,痰血飲食,結聚成塊,與臟氣相持,日漸生長,牢固不安,得冷則發,大痛欲死,然有異於丈夫者,非因產後血虛受寒,或因經來取冷過度,不獨飲食失節,多挾血氣所成。其脈弦急者生,虛弱微細者危。
善治者,調補脾胃為主,佐以消導。若形氣充實者,調其氣而破其血,消其食而豁其痰,衰其大半而止,不可猛攻,以傷元氣,病重則病受之,病輕則胃氣受傷矣。或云,待塊消盡而後補養,則胃氣之存也。幾希不惟不勝治。終亦不可治也。
白話文:
[症瘕痃癖]
在靠近肚臍左右兩邊,各有一條筋脈,當它出現急促疼痛時,大的像手臂,較小的則如拳頭。這種狀況是由於氣滯所致,形似繃緊的弦,因此被稱爲「痃」。至於「癖」,則是指位於兩脅之間的隱痛,有時發作,所以稱爲「癖」。疝,則是疼痛的一種。瘕,則是假象,由外來物質形成,可以移動。如果因爲飲食不當導致體內形成硬塊,且固定不動,就叫做「食症」。
由瘀血凝結形成的硬塊,固定不動,叫做「血癥」。積存在腸胃與臟器間,與臟器氣息糾結在一起,即使推按也不會移動,這叫作「症」,意指疾病形態可明顯觀察。氣阻塞形成痞,表示氣機運行受阻,無法暢順。總的來說,推按不會移動的是「症」,推按會移動的是「瘕」。
至於疝、痃、癖等病症,常伴隨疼痛,痛感出現時症狀顯現,不痛時則症狀隱藏。發生在肚臍左右兩側的稱爲「痃」,在兩脅間的稱爲「癖」,在小腹並牽扯腰部的爲「疝」。這些通常是因爲女性臟腑虛弱,月經期間未避免食用生冷食物,加上痰液、血液和飲食不當,久而久之凝聚成塊,與臟器氣息持續抗爭,逐漸增大,讓人感到不適,遇冷則病情加劇,疼痛難忍。然而,男性患者的情況有所不同,不是因爲產後血虛受寒,或月經期過度貪涼,不只是飲食不當,更多是因爲氣血失調。
從脈象看,脈象弦急的人病情尚可控制,脈象虛弱細微的人則較爲危險。
治療上,應以調理脾胃爲主,輔以消化導滯。如果患者體態健壯,可以調氣活血,消食化痰,病情減輕一半即可停止治療,不能過度攻擊,以免傷害元氣。病情嚴重,病痛可以承受;病情輕微,卻可能傷及胃氣。有人認爲,應等待病竈完全消除後再進行補養,但這樣不僅難以治療,最終也可能無法治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