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幼集》~ 中卷 (7)
中卷 (7)
1. 小兒有病須看虎口三關
肺傷於寒則嗽多痰涎,喉中鳴急;肺傷於暖則嗽聲不通,壅滯於寒者,必散寒邪;傷於暖者,必泄壅滯。發散屬以辛甘,桂枝、麻黃是也;湧泄系以酸苦,葶藶、大黃是也。五味子收斂肺氣,亦治嗽之要藥也。久嗽不已肺氣虛急,必發慢驚。有嗽甚眼目兩眶紫黑如物傷損,眼白紅赤如血,謂之血眼。
治之之法,當用生地黃及黑豆溫研成膏掩於眼上,而眼眶黑自消,其血於眼淚中出,真良方也。兼服麥煎散而嗽自止。蓋肺經鬱熱,用瀉白散加減;肺氣自虛,用四君子湯加減;中焦實痞,宜用大承氣;脾不能生肺,宜用異功散。夫肺氣盛者,肺中之邪氣盛也,其脈右寸必浮而有力,宜用瀉白散以瀉之。
若肺虛而有熱者,執肺熱傷肺之說而不用人參誤矣,仍參某症治之。若肺非虛而用人參亦誤也,用人參鬚以化藥制之,高明者酌議。
九味羌活湯
九味羌活湯,細辛芩地黃,蒼防芎芷草,熱服汗之昌
三和湯
治感冒風邪,鼻塞聲重,語音不出;或傷風頭疼,目眩,四肢拘倦,咳嗽多痰,胸滿氣喘短促。
麻黃,杏仁,甘草
姜三片,蔥一根,煎溫頓服,取汗為度。一方加荊芥、桔梗,有熱加前胡,有痰加半夏。
麥煎散
治小兒夾驚傷寒,吐逆壯熱,表裡不解,氣粗喘急,面赤自汗,或狂語驚叫,或不叫語,無汗及隱疹遍身赤癢,往來潮熱,時行麻痘疹子,餘毒未盡,渾身浮腫,痰涎咳嗽;或傳變急慢風,手足抽搐,眼目上視;及傷風頭疼,感冒風冷,鼻塞身熱,噴嚏多啼。
赤芍,石膏,茯苓,杏仁,知母,甘草,葶藶,人參,麻黃,羌活,川芎
水一鍾,姜三片,煎五分,食遠服。
清金前胡飲
治傷風發熱,咳嗽痰喘驚悸。
桔梗,甘草,橘紅,半夏,桑皮,前胡,防風,枳實,黃芩,天麻,花粉
水一鍾,姜三片,煎五分,不拘時服。
瀉白散
化痰止嗽,寬氣進食。
地骨皮,桑白皮,甘草
水一鍾,姜二片,煎熱服。
葶藶丸
治乳食沖脾,咳嗽傷風,面赤痰盛,身熱喘促。化痰止嗽,寬氣進食
葶藶子(隔紙炒),防己,黑醜(略炒,各一兩,為末),杏仁(去皮、尖,炒,一兩搗膏)
共為一處,加蒸棗肉搗為丸,如麻子大。每服五丸,淡薑湯臨夜服。
辨諸熱論
小兒發熱,早晚兩度者,謂之驚熱,亦呼為潮熱。
小兒發熱,形瘦多渴,吃食不長肌肉者,謂之疳熱。
小兒發熱,煩吐不時,面青者,謂之風熱。
小兒發熱,日中可,夜間熱,天明覆涼,謂之傷寒餘熱未解。
小兒發熱,睡覺癲叫無時,遍身熱,發渴,謂之積熱。
小兒諸病,惟熱最多,當先辨虛實,隨症治之。
小兒病熱者,左腮先赤肝受熱也;右腮先赤,肺受熱也;額上先赤,心受熱也;頤間先赤,腎受熱也;鼻間先赤,脾受熱也。五臟所主,熱各不同,其治也,亦不同,是不可以一概論。
白話文:
小兒有病須看虎口三關
孩子咳嗽,痰多且喉嚨有鳴聲,是肺受寒;若咳嗽聲音不通,則為肺受熱。受寒者需散寒,受熱者需泄熱。散寒用辛甘藥物,如桂枝、麻黃;泄熱用酸苦藥物,如葶藶子、大黃。五味子能收斂肺氣,也是治療咳嗽的重要藥物。咳嗽久治不愈,肺氣虛弱,容易引起慢驚風。如果咳嗽嚴重,眼眶發黑像受傷一樣,眼白紅赤像充血,稱為「血眼」,可用生地黃和黑豆研磨成膏敷在眼睛上,眼眶黑會自行消退,血會隨著眼淚排出。同時服用麥煎散,咳嗽就能止住。肺經有熱,可用瀉白散加減;肺氣虛弱,可用四君子湯加減;中焦積滯,宜用大承氣湯;脾胃功能不好影響肺,宜用異功散。肺氣盛,表示肺中有邪氣,脈象會是右寸脈浮而有力,可用瀉白散瀉熱。
肺虛伴有熱症,不能只根據「肺熱傷肺」的理論不用人參,而應根據具體症狀治療。肺不虛而用人參也是錯誤的,要用其他藥物來制約人參的藥性,需謹慎用藥。
九味羌活湯:此方含細辛、黃芩、生地黃、蒼朮、防風、川芎、羌活、白芷、紫草,熱服以發汗。
三和湯:治療感冒風寒,鼻塞聲音重,說話困難;或傷風頭痛、頭暈、四肢乏力、咳嗽痰多、胸悶氣喘。藥物包括麻黃、杏仁、甘草,加薑三片、蔥一根,煎溫服用,以發汗為度。可根據情況加減荊芥、桔梗、前胡、半夏。
麥煎散:治療小兒夾驚、傷寒,嘔吐、高燒、表裡不和、呼吸急促、面紅出汗、神志不清、哭鬧或不語、無汗或全身皮膚紅癢、發熱、出麻疹、餘毒未清、全身浮腫、咳嗽痰多;或急慢驚風,手足抽搐,眼向上看;或傷風頭痛、感冒風寒、鼻塞發熱、打噴嚏哭鬧。藥物包括赤芍、石膏、茯苓、杏仁、知母、甘草、葶藶子、人參、麻黃、羌活、川芎。水煎服。
清金前胡飲:治療傷風發熱,咳嗽痰喘,心悸。藥物包括桔梗、甘草、橘紅、半夏、桑白皮、前胡、防風、枳實、黃芩、天麻、花粉。水煎服。
瀉白散:化痰止咳,促進食慾。藥物包括地骨皮、桑白皮、甘草。水煎服。
葶藶丸:治療乳食積滯、咳嗽感冒、面紅痰多、發熱呼吸急促。化痰止咳,促進食慾。藥物包括葶藶子、防己、黑醜、杏仁。製成藥丸服用。
辨諸熱論:
小兒發熱,早晚各一次,是驚熱,也叫潮熱。
小兒發熱,消瘦口渴,吃東西長不好肉,是疳熱。
小兒發熱,經常嘔吐,面色青白,是風熱。
小兒發熱,白天好,晚上重,天亮後減輕,是傷寒餘熱未解。
小兒發熱,睡覺時哭鬧不止,全身發熱口渴,是積熱。
小兒疾病,以發熱最常見,需先辨別虛實,再對症下藥。
小兒發熱,左臉先紅是肝受熱;右臉先紅是肺受熱;額頭先紅是心受熱;下巴先紅是腎受熱;鼻子先紅是脾受熱。五臟受熱症狀不同,治療方法也不同,不能一概而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