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繼孔

《幼幼集》~ 中卷 (6)

回本書目錄

中卷 (6)

1. 小兒有病須看虎口三關

舉是汗下濕三法,其餘可類推矣。

升麻湯

治小兒時行瘟疫及痘疹疑似之間,傷寒傷風皆宜服此。無汗者加麻黃一錢、蔥頭一根。

升麻,乾葛,白芍(各三錢),甘草(一錢)

上用水一鍾,姜三片,煎五分,不拘時服。服藥後身涼即止,加紫蘇、香附、陳皮,名升蘇散。喉痛者,加桔梗;發斑丹毒加玄參。

十神湯

治時令不正,瘟疫妄行,感冒發熱,痘疹疑似之間,不問陰陽兩感,風寒濕痹,皆宜服此。

升麻,乾葛,赤芍,甘草,麻黃,川芎,白芷,陳皮,紫蘇,香附

水一鍾,姜三片,蔥頭二莖,煎熱服,以汗為度。

麻黃湯

治傷寒頭疼發熱,身疼惡風,無汗喘滿,又治太陽病脈芤緊,無汗,八九日不解,表症仍在,當發汗者。

麻黃(去節),甘草,桂枝,杏仁(去皮尖)

用水一鍾,煎六分,不拘時服,取微汗。夏至後須加知母、石膏、黃芩,蓋麻黃湯性熱,夏月溫之,必有發黃斑出之失。凡傷寒熱病,雖涼不可太溫,惟春冬病用正方。

桂枝麻黃各半湯

治太陽病八九日如瘧狀,發熱惡寒,熱多寒少,脈微緩者,欲愈也。脈微而惡寒者,此陰陽不和,更發汗,須汗吐下也。面赤反有熱者,表未解也,汗出少許身必涼。

桂枝,芍藥,生薑,甘草,麻黃,杏仁,大棗

水一鍾,煎六分,熱服。

桂枝湯

治太陽中風,嗇嗇惡寒,翕翕發熱,自汗乾嘔。無汗者不宜用,夏至前後加減用之。

桂枝,芍藥,甘草,生薑,大棗

水一鍾,煎六分,熱服。服後飲熱粥米飲一盞,以助藥力。少加薄被覆蓋,半時通身微似有汗者佳。

人參敗毒散

治傷寒時氣,頭疼項強,壯熱,遍身疼痛,惡寒惡風,咳嗽鼻塞聲重,吐痰及瘡毒作寒作熱,並宜治之。

羌活,獨活,前胡,砦胡,桔梗,人參,茯苓,枳殼,甘草,川芎

水一鍾,姜三片,薄荷一撮,煎五分,熱服。

四順散

大黃,甘草,當歸,芍藥,薄荷

水一鍾,煎五分,不拘時服。

竹葉石膏湯

治傷寒表裡俱虛,胸中煩悶,或得汗已解,內無津液,虛煩少氣。如傷寒未解不可服。

人參,半夏,甘草,石膏,麥門冬

水一鍾,生薑三片,竹葉七片,燈心廿莖,粳米一撮同煎。如嘔,倍加生薑、竹葉。

白虎加人參湯

治傷寒吐下後七八日不解,熱結在裡,表裡俱熱,大渴煩躁,脈洪大者。

人參,知母,石膏,甘草,粳米

水一鍾,煎至米熟為度,濾去滓,溫服。

傷風論

傷風咳嗽,先要發散風邪,然後寬氣止嗽化痰。有熱用涼肺之藥。如面赤飲水,痰涎壅塞,咽喉不利,嗽吐痰食,當下之。八九月肺氣大旺病嗽者,其病必實,非久病也,亦當下其痰。若久嗽則不可下。冬月嗽乃傷風也,宜當發汗。蓋肺主氣,應於皮毛,肺為五臟華蓋,小兒感於風寒,客於皮毛肌膚,入傷肺經,輕者咳嗽,重者喘急。

白話文:

小兒有病須看虎口三關

文中介紹了幾種治療小兒疾病的方劑,涵蓋了不同症狀和病因,例如瘟疫、傷寒、傷風、痘疹等。這些方劑的組成和用法都詳述於下,其餘類似病症可依此類推。

升麻湯:適用於小兒時行瘟疫、痘疹疑似、傷寒傷風等。無汗者可加麻黃和蔥白。

十神湯:適用於時令不正引起的瘟疫、感冒發熱、痘疹疑似等,不論陰陽虛實、風寒濕痹皆可服用。

麻黃湯:適用於傷寒頭痛發熱、身痛惡風、無汗喘滿等,以及太陽病脈象浮數有力,無汗,病程八九天未愈,表證仍未解除,需要發汗者。夏季服用需加知母、石膏、黃芩,以調整藥性。

桂枝麻黃各半湯:適用於太陽病病程八九天,類似瘧疾,發熱惡寒,熱多寒少,脈象微弱緩慢,病情趨於好轉者。

桂枝湯:適用於太陽中風,惡寒發熱,自汗乾嘔等症。無汗者不宜服用,夏季服用需加減藥量。

人參敗毒散:適用於傷寒時疫,頭痛、項強、高熱、全身疼痛、惡寒惡風、咳嗽鼻塞、聲音嘶啞、咳痰、瘡毒等,伴隨寒熱交替的症狀。

四順散:此方劑組成藥物較少,具體功效未在原文詳述。

竹葉石膏湯:適用於傷寒表裡俱虛,胸悶煩躁,或已發汗但體內津液不足,虛煩少氣者。傷寒未解者不宜服用。

白虎加人參湯:適用於傷寒吐瀉後七八天未愈,裡熱結實,表裡俱熱,口渴煩躁,脈象洪大者。

傷風論:小兒傷風咳嗽,應先發散風邪,再寬解氣滯,止咳化痰。若有發熱,則用清肺藥;若面紅、飲水困難、痰多、咽喉不利、咳嗽咳出痰食,則需服用瀉下藥物。八九月肺氣旺盛而咳嗽者,病情較實,需服用瀉下藥;久咳則不宜服用瀉下藥。冬季咳嗽多為傷風,宜發汗。肺主氣,與皮毛相通,小兒感受風寒,則外邪侵犯皮毛肌膚,進而損傷肺經,輕者咳嗽,重者喘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