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繼孔

《幼幼集》~ 中卷 (8)

回本書目錄

中卷 (8)

1. 小兒有病須看虎口三關

虛熱

其症面色青白,身微熱,口氣冷,手足心不熱,小便自利,恍惚神慢,噓氣軟弱,泄瀉多尿,虛汗自出。叔和云:虛熱不可太攻,熱出則寒起,惺惺散、四君子湯、錢氏白朮散酌用之。

實熱

其症面赤,氣粗口熱,煩躁唇腫,大便秘結,小便短數,揭衣掀被,煩蹄躁叫,肚熱肚疼。在表宜汗,青龍湯、解肌湯加麻黃;在裡宜下,四順飲、解肌湯加大黃。孫真人曰:得利謹勿中補,熱氣得補後作。若表裡俱熱,舉按脈實,面黃頰赤,唇燥口乾,大便堅硬,小便赤澀,口中氣熱,四順飲加川芎、惺惺散加麻黃、大黃青龍湯、解肌湯加大黃、黃芩、麻黃。

若汗下熱不除,仁齋曰:退表熱宜微汗,退裡熱宜微下,汗下而熱之再來,乃表裡俱虛,氣不歸元,陽浮於外,不可再用涼藥及再汗下,當和胃氣,使陽氣收斂歸內,其熱自止。參苓白朮散、補中益氣湯加減用之。柳叔舉曰:若經汗下,大熱未除,恐防痘疹,不可忘用涼藥。

餘熱不除,仁齋曰:用涼不可十分盡用,蓋熱去則寒起,古人戒之。

邪熱在心

湯氏曰:本臟屬火,後為熱所乘,故炎上而焦哭。其症面紅,小便赤,口氣熱,啼時有汗,仰身啼,煩躁畏燈,大小柴胡湯加生地黃、燈心、麥門冬、竹茹同煎,不拘時候服。

積熱在內

小兒內外蘊積熱氣,非食積熱也,失治則發斑咽喉等疾。楊氏曰:內因酒面煎炒,熱毒熱藥峻補;外被大暖爐火侵逼,皆能生熱。所謂積熱者,朝斯夕斯,內外久積熱氣,三黃丸最要之藥。熱出於心,熱盛則傷血。

三黃丸

解小兒三焦積熱

大黃,黃芩,黃連(各等分)

上為末,煉蜜為丸,如皂子大,用白滾湯研化,食前服。

風痰熱

得患風痰熱,晚熱早還涼,吃水無時度,粥飲食如常,日夜多啼叫,喘息豈為昌,患宜頻進藥,莫待復翻張。頭熱腳冷氣不和,漸生氣喘愛眠多,夢裡自驚手足掣,除熱消痰不作磨。

麻痘熱

時行瘡痘數日前,壯似傷風面頰鮮,乍熱乍涼頭有汗,虛驚虛悸手多牽,唇紅面赤時加喘,鼻青耳涼只貪眠,目澀氣粗頻噴嚏,定有麻痘要相傳。

驚風熱

兒患驚風熱,驚啼汗出多,糞青兼見乳,兩眼卻違和,咬乳流涎出,腳冷病纏疴,若逢頭伸視,早治莫蹉跎。

疳熱

此症疳為熱,鼻赤齒頻搖,乳食常無飽,頭瘡鬢髮焦,泥炭飧如飯,肌膚不長膏,五心煩熱盛,有積是肝勞。

潮熱

因疾未安和,潮熱早晚過,體虛並氣弱,調理莫蹉跎。日久加驚悸,脾邪困漸多,面腮唇色絕,厥逆已沉疴。

時氣傳變

時氣因邪觸,春秋及夏冬,受邪肝肉內,傷客衛胃中。頭痛渾身熱,心煩兩頰紅,鼻清痰嗽喘,傳變似傷風。

夜熱晝涼

白話文:

小兒有病須看虎口三關

虛熱:症狀表現為面色青白,身體微熱,呼吸冰冷,手腳心不溫熱,小便通暢,精神恍惚遲鈍,呼吸微弱,腹瀉尿多,自發虛汗。叔和說:虛熱不可過度攻治,熱邪去除後寒邪可能產生,可酌情使用惺惺散、四君子湯、錢氏白朮散。

實熱:症狀表現為面紅,呼吸粗重口氣熱,煩躁不安嘴唇腫脹,大便秘結,小便量少次數少,掀被踢被,煩躁不安哭鬧,腹部發熱疼痛。若熱邪在表,應發汗治療,可用青龍湯、解肌湯加麻黃;若熱邪在裡,應瀉下治療,可用四順飲、解肌湯加大黃。孫真人說:瀉下見效後要謹慎補益,熱邪得到補益後可能會加重。如果表裡俱熱,脈象強勁有力,面黃頰紅,嘴唇乾燥口乾舌燥,大便秘結,小便赤澀,口氣熱,可用四順飲加川芎、惺惺散加麻黃、大黃青龍湯、解肌湯加大黃、黃芩、麻黃。

如果汗下治療後熱邪未除,仁齋說:退去表熱宜微微發汗,退去裡熱宜微微瀉下,汗下之後熱邪又出現,則表示表裡俱虛,元氣未復,陽氣浮於體表,不可再用寒涼藥物及再發汗瀉下,應當調理脾胃之氣,使陽氣收斂歸於內部,熱邪自然會消退。可用參苓白朮散、補中益氣湯加減使用。柳叔舉說:如果已經發汗瀉下,但高熱未退,應考慮是否為痘疹,不可忘記使用寒涼藥物。

餘熱不除,仁齋說:使用寒涼藥物不可過度,因為熱邪去除後寒邪可能產生,古人以此為戒。

邪熱在心:湯氏說:心臟屬火,如果被熱邪侵襲,就會出現上焦熱盛而哭鬧不止的症狀。症狀表現為面紅,小便赤,口氣熱,哭鬧時出汗,仰臥哭鬧,煩躁不安怕光。可用大小柴胡湯加生地黃、燈心、麥門冬、竹茹同煎,不拘時間服用。

積熱在內:小兒體內外蘊積熱邪,並非飲食積滯引起的熱邪,失治則可能導致發斑、咽喉等疾病。楊氏說:內因可能是飲食辛辣煎炒,服用熱毒藥物或峻猛補藥;外因可能是靠近火爐等過於溫熱的環境,都會產生內熱。所謂積熱,是指長期積聚於體內外的熱邪,三黃丸是主要的藥物。熱邪侵犯心臟,熱盛則傷血。

三黃丸:治療小兒三焦積熱

大黃、黃芩、黃連(各等分)

研末,用蜂蜜製成丸藥,如皂角大小,用溫水研化,飯前服用。

風痰熱:患有風痰熱證,晚上發熱早上恢復正常,喝水沒有節制,粥飯飲食如常,日夜哭鬧不止,呼吸困難,應當頻繁給藥,不可延誤治療。頭熱腳冷氣血不調,逐漸出現呼吸困難嗜睡,睡夢中驚醒手腳抽搐,應當清熱化痰。

麻痘熱:麻疹或痘瘡發病前數日,症狀類似傷風,面頰發紅,時冷時熱,頭部出汗,驚悸不安,手足抽搐,唇紅面赤,呼吸困難,鼻樑青紫,耳朵冰冷,嗜睡,眼睛澀痛,呼吸粗重,頻繁打噴嚏,很可能是麻疹或痘疹。

驚風熱:小兒患驚風熱,驚恐啼哭,汗出較多,大便青綠並伴有嘔吐乳汁,眼睛斜視,咬乳流涎,腳冷,病情危重,如果出現頭部後仰的症狀,應及早治療。

疳熱:此證是疳積引起的熱證,鼻樑發紅,牙齒鬆動,吃奶喝粥不飽,頭皮頭髮焦黃,大便乾燥像泥土,皮膚乾燥缺乏光澤,五心煩熱,有積滯是肝臟勞損。

潮熱:因疾病未痊癒,出現早晚發熱的症狀,體虛氣弱,應當積極調理。久病會加重驚悸,脾胃功能受損,面頰嘴唇顏色暗淡無光,厥逆已成危重症狀。

時氣傳變:因時令邪氣侵襲,春秋和冬夏,邪氣侵犯肝臟肌肉,損傷衛氣和脾胃。頭痛全身發熱,心煩意亂兩頰發紅,鼻涕清稀咳嗽氣喘,症狀類似傷風。

夜熱晝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