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方選要》~ 卷之五 (3)
卷之五 (3)
1. 咳逆門
咳逆者,氣逆上衝而作聲也,俗謂之「吃忒」是也。其發也,或三,五聲而止,或八、九聲而止,或連續不絕,收氣不回者。然所得之由不同,有因久病胃虛而得者,有因傷寒失下而得者,有因痰熱內郁,火氣衝上而得者,有因過服寒劑,胃寒而得者,有因水氣停痰,心下痞悸而得者。大抵咳逆者,不順之義,謂氣不得下降,而上衝逆也。
《經》云:諸逆衝上,皆屬於火。則其咳逆亦火炎上之義也。
治法當以降氣化痰和胃為主。若胃虛者,補其胃;傷寒失下者,宜下之;火逆上衝者,宜降之;過服寒劑者,宜溫之;水氣停痰者,宜逐之;斯其治法也。其或病久,脾胃衰敗而發咳逆,額上汗出,連聲不絕者,又為惡候,不可治也;若傷寒咳逆上氣,其脈散者,死,謂其形損故也。
橘皮竹茹湯,治吐利後,胃虛膈熱而咳逆者。
橘皮(三錢),竹茹(二錢),人參(二錢),甘草(炙,一錢)
上作一服,水二盅,棗二枚、生薑五片,煎至八分,不拘時服。
半夏生薑湯,治噦欲死。
半夏(湯泡七次,六錢),生薑(五錢)
上作一服,用水二盅,煎至一盅,分二服,不拘時服。
丁香柿蒂散,治吐利及病後胃中虛寒,咳逆至七、八聲相連,收氣不回者難治。
丁香,柿蒂,人參,茯苓,橘皮,良薑(炒),半夏(湯泡七次,以上各一兩),生薑(一兩半),甘草(炙,七錢半)
上為末,每服三錢,水一盅,煎至六分,乘熱頓服。
橘皮乾薑湯,專治胃虛寒噦。
人參(一錢),通草,桂心,橘皮,乾薑,甘草(炙,各二錢)
上㕮咀,作一服,用水二盅,煎至八分,食遠溫服。
羌活附子散,治傷寒後胃虛寒,及吐利後胃咳逆。
附子(炮,去皮臍),羌活(去蘆),茴香(炒,各半兩),木香(不見火),丁香,乾薑(炮,各一兩)
上為末,每服二錢,水一盅,鹽一捻,煎十數沸,不拘時熱服。
柿蒂湯,治胃膈痞滿,咳逆。
柿蒂(五錢),丁香(三錢)
上作一服,水二盅,生薑五片,煎至八分,食遠熱服。
桂苓白朮丸,治咳逆,止咳嗽,散痞滿壅塞,開堅結痛悶,進飲食,調和五臟。
辣桂,乾生薑(各二錢半),半夏(湯泡七次),茯苓(去皮,各一兩),白朮,陳皮(去白),澤瀉(以上各五錢)
上為細末,麵糊和丸如小豆大,每服二、三十丸,生薑湯下,日三服。病在上食後服,病在下食前服,病在中不拘時服,一方用黃柏、黃連各半兩,水丸服,效。
蓽澄茄散,治噫氣咳逆,亦治傷寒咳逆,日夜不定。
蓽澄茄,良薑(各二兩)
上為末,每服二錢,水一盞,煎六分,沸投醋半盞,取出呷之。
灸咳逆法,其法於患人乳下一指許,正與乳相值骨間陷處。如婦人即屈乳頭下,乳頭齊處是穴。灸之:艾炷如豆大,灸三壯,男左女右,只灸一處,火到肌即瘥,如不瘥者難治。其穴當取乳下動脈處。
小柴胡湯,治傷寒熱證,咳逆嘔噦。
方見傷寒門,加柿蒂煎服。
治寒氣攻胃咳噫
草豆蔻(去皮),益智(去皮,各一兩),乾柿蒂(二兩)
上㕮咀,每服三錢,用水一盅,生薑三片,煎至五分,去柤,不拘時熱服。
硫磺嗅法,治咳逆服藥無效者。
硫磺,乳香
上各一錢半為末,用酒一盞,煎至七分,急令患人嗅其熱氣即止。
白話文:
標題翻譯爲:[咳嗽氣逆症狀]
咳嗽氣逆,指的是氣流逆向上衝併發出聲音的症狀,民間常稱此爲“吃忒”。發作時,可能只持續三至五聲,也可能持續八至九聲,或者連續不斷,吸氣無法順利進行。然而,引起這種症狀的原因各有不同,可能是長期疾病導致的胃虛,可能是感冒處理不當,可能是內熱痰多,火氣上衝,可能是過度服用寒性藥物導致胃寒,也可能是體內水分積聚成痰,造成心下痞滿心悸。
總體而言,咳嗽氣逆意味着身體內部的運行不順,即氣流無法正常下降,而是向上逆衝。
古醫書有言:“各種逆向衝擊的情況,都屬於火氣旺盛。”這表明咳嗽氣逆也是火氣上升的一種表現。
治療方法應主要圍繞降氣、化痰、調和胃部。對於胃虛的患者,應補胃;對於感冒處理不當的患者,應採取適當的治療;對於火氣上衝的患者,應降火;對於過度服用寒性藥物的患者,應溫胃;對於體內水分積聚成痰的患者,應排除體內的痰溼;這就是治療的基本方法。如果病情長期未愈,脾胃功能衰退引發的咳嗽氣逆,額頭出汗,且聲音連續不斷的,這是不良徵兆,難以治癒;如果感冒後出現咳嗽氣逆,呼吸困難,脈搏散亂的,預示着生命危險,因爲身體機能已經受損。
接下來,列出了幾種用於治療咳嗽氣逆的藥方,包括橘皮竹茹湯、半夏生薑湯、丁香柿蒂散等,以及一些具體的治療方法,如灸法等。這些藥方和治療方法均針對不同的病因和症狀,旨在通過調和身體機能,緩解咳嗽氣逆的症狀。但需注意的是,對於某些嚴重或長期的病例,這些方法可能效果有限。
2. 頭痛門
夫頭者,諸陽之會,其圓象天,故居人身之上。若頭痛不止,乃三陽受病也。《難經》云:手三陽之脈,受風寒,伏留而不去,名厥頭痛。如痛引腦巔,陷至泥丸宮者,名真頭痛。其真頭痛者,旦發夕死,夕發旦死,不可治也。蓋頭居其上,當風寒之沖,一有間隙,則若頭、若腦、若耳、若鼻、風邪乘虛皆得而入之矣。體虛之人,或為風寒之氣所侵,邪正相搏,伏而不散,發為偏正頭疼,其脈多浮緊。
又有胸膈停痰,厥而頭痛。蓋厥者,逆也,逆壅而衝於頭也。痰厥之脈,時伏時見。亦有腎虛而氣厥,並新沐之後,當風露臥,皆能令人頭痛。當究其所因,因風邪則驅散之,痰厥則溫利之,腎虛則補暖之。
又有頭風之證與頭痛無異,但有新久去留之分耳。淺而近者,名頭痛,其痛卒然而至,易於解散速安也。深而遠者,名頭風,其痛作止不常,愈後觸感復發也。此頭痛、頭風深淺之不同也。其脈短澀者,難治;浮滑者,易治。若細分六經用藥之法,以明濕熱、寒濕之證,東垣論之詳矣,茲不復論。
芎術湯,治濕頭痛,眩暈,痛極。
川芎,附子(生,去皮臍),白朮(以上各三錢),桂心(去皮),甘草(各一錢)
上作一服,用水二盅,生薑七片、棗二枚,煎至八分,食遠服。
天香散,治年久頭風不得愈者。
天南星,半夏(湯泡),川烏(去皮),白芷(各一錢)
上㕮咀,作一服,用水二盅,入生薑自然汁小半盞,煎至八分,食遠服。
芎辛導痰湯,治痰厥頭痛。
川芎,細辛,南星,陳皮(去白),茯苓(以上各一錢半),半夏(湯泡七次,二錢),枳實(麩炒),甘草(各一錢)
上㕮咀,作一服,用水二盅,生薑七片,煎至八分,食後服。
小芎辛湯,治風寒在腦,頭痛眩暈,嘔吐不止。
川芎(三錢),細辛(洗去土),白朮,甘草(炙,各二錢)
上作一服,用水二盅,生薑五片、芽茶一撮,煎至一盅,去柤,食後服。
川芎散,治風盛煩壅,鼻塞清涕,熱氣上攻,眼目多淚、生眵及偏正頭痛。
川芎,柴胡(各二錢),細辛,半夏曲,人參,前胡,防風,甘菊花,甘草(炙,以上各一錢),薄荷(半錢)
上作一服,用水二盅,生薑三片,煎至一盅,食後服。
菊花散,治風熱上攻,頭痛不止。
甘菊花(去梗),旋覆花(去梗),防風(去蘆),枳殼(麩炒),羌活(去蘆),蔓荊子,石膏,甘草(炙,以上各一錢半)
上作一服,用水二盅,生薑五片,煎至一盅,不拘時服。
川芎羌活散,專治頭風、頭痛。
川芎,細辛,蔓荊子,藁本(以上各二錢),羌活,防風(各一錢半),白芷(半錢)
上㕮咀,作一服,水二盅,煎至八分,食後臨臥熱服。
落盞湯,治偏正頭疼、頭風。
麻黃(二錢),人參(一錢半),陳皮(去白,二錢),甘草(炙,二錢),御米殼(去膈穰頂蒂,蜜炒,一錢半)
上㕮咀,用水二盅,生薑七片,煎至八分,食後溫服。
川芎茶調散,治諸風上攻,頭昏重,偏正頭疼,鼻塞聲重。
川芎,荊芥(各四兩),細辛(去葉,土),白芷,甘草,羌活(各一兩),防風(一兩半),薄荷(不見火,八兩)
上為細末,每服二錢,食後茶清調服。
如聖餅子,治風寒伏留陽經,氣厥痰飲,一切頭痛。
防風(去蘆),半夏(生用),天麻(以上各半兩),南星(湯泡),川烏(炮,去皮臍),乾薑(炮,以上各一兩),川芎,甘草(炙,各一兩)
上為細末,用姜糊和丸如雞頭實大,捻作餅子,每服三五餅,食後用荊芥湯,或茶、酒細嚼送下。一方加細辛。
都梁丸,治風,項背拘急,頭目昏眩,以及腦痛;婦人產前、產後傷風頭痛,並皆治之。
香白芷(擇白色大塊者,用湯淨洗四,五次,曬乾)
上為細末,煉蜜和丸如彈子大,每服一丸,食後荊芥湯點茶細嚼下。
定風餅子,治偏正頭風,腦頂疼痛不可忍者。
草烏(炮,半兩),白芷(一兩),川芎(二兩),防風(去蘆),天麻,甘草,薄荷(各一兩),川烏(炮,去皮臍,五錢),細辛(五錢),石膏(水飛,一兩,一方無川烏、石膏)
上為細末,姜糊和丸如龍眼大,捻作餅子,食後細嚼,茶清送下。忌熱物一時。
川芎散,治頭風,偏正頭痛。
羌活,細辛,川芎,香附(炒去毛),槐花,甘草(炙),石膏(各五錢),荊芥穗,薄荷,菊花,茵陳,防風(去蘆,各一兩)
上為細末,每服二錢,食後茶清調下。
抽刀一字散,治偏正頭痛、頭風。
烏頭(生去皮,鹽水浸一宿,取出切作片,再以生薑汁浸一宿。炒乾。如用,只炮去皮尖),細辛,蟬蛻,川芎(一處炒,各半錢)
上為細末,每服一字,食後茶清調下。一方有雄黃半兩。
芎辛丸,治頭痛面赤,煩悶咽乾,上膈風痰,頭目昏暈,百節疼痛,項背拘急。
川芎,防風,殭蠶,獨活(以上各一兩),桔梗(三兩),細辛,羌活,白附子,甘草(以上各半兩),天麻(四兩),薄荷,荊芥(各一兩半)
上為細末,煉蜜和丸如彈子大,每服一丸,食後茶、酒化下。
川芎石膏湯,治風熱上攻,頭目昏眩、痛悶,風痰喘嗽,鼻塞,口瘡,煩渴淋閉,眼生翳膜。此藥清神利頭目。
川芎,山梔子,芍藥,荊芥,當歸,黃芩,大黃,菊花,人參,白朮(各半錢),石膏,防風(去蘆),薄荷,連翹(各二錢),桔梗,寒水石,甘草,滑石(各一錢),砂仁(二分半)
上㕮咀,分二服,每服用水一盅半,煎至八分,食後溫服。忌薑、蒜、熱物。
調中益氣湯,治氣血俱虛頭痛,其效如神。
方見脾胃門內,少加川芎、蔓荊子、細辛。
止痛太陽丹
天南星,川芎(各等分)
上為細末,用連須蔥白同搗爛作餅,貼於太陽痛處。
治頭痛方
上用水調草決明子末,貼兩太陽穴,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