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方選要》~ 卷之五 (3)
卷之五 (3)
1. 咳逆門
咳逆者,氣逆上衝而作聲也,俗謂之「吃忒」是也。其發也,或三,五聲而止,或八、九聲而止,或連續不絕,收氣不回者。然所得之由不同,有因久病胃虛而得者,有因傷寒失下而得者,有因痰熱內郁,火氣衝上而得者,有因過服寒劑,胃寒而得者,有因水氣停痰,心下痞悸而得者。大抵咳逆者,不順之義,謂氣不得下降,而上衝逆也。
《經》云:諸逆衝上,皆屬於火。則其咳逆亦火炎上之義也。
白話文:
咳嗽打嗝是指氣向上衝引起聲音,俗稱「吃忒」。發作時,有的三次、五次後就停止,有的八、九次後才停止,有的連續不斷,無法將氣收回來。原因有多種,有的因長期生病導致胃虛,有的因傷寒時沒有瀉下治療,有的因痰熱鬱結於體內,火氣衝上,有的因服用過量寒藥導致胃寒,有的因水氣積聚化痰,心下發悶或心悸。總的來說,「咳逆」的意思是不順暢,是指氣無法下降,向上衝逆。
治法當以降氣化痰和胃為主。若胃虛者,補其胃;傷寒失下者,宜下之;火逆上衝者,宜降之;過服寒劑者,宜溫之;水氣停痰者,宜逐之;斯其治法也。其或病久,脾胃衰敗而發咳逆,額上汗出,連聲不絕者,又為惡候,不可治也;若傷寒咳逆上氣,其脈散者,死,謂其形損故也。
橘皮竹茹湯,治吐利後,胃虛膈熱而咳逆者。
白話文:
治療方法應以降氣、化痰、和胃為主。
- 如果胃氣虛弱,則補益胃氣;
- 若因傷寒而沒有大便,則宜用瀉藥;
- 若火氣上逆,則宜降火;
- 若過度服用寒涼藥物,則宜用溫熱藥物;
- 若水濕停滯化痰,則宜驅逐水濕。
這些就是治療方法。
如果病情已經很久,脾胃虛弱而導致咳嗽反胃,額頭出汗,連續不斷,這是凶兆,無法醫治;若傷寒導致咳嗽、反胃、吸氣困難,而且脈搏散亂,則會死亡,這是因為身體元氣損傷所致。
橘皮(三錢),竹茹(二錢),人參(二錢),甘草(炙,一錢)
白話文:
橘子皮(3錢),竹茹(2錢),人參(2錢),炙甘草(1錢)
上作一服,水二盅,棗二枚、生薑五片,煎至八分,不拘時服。
半夏生薑湯,治噦欲死。
半夏(湯泡七次,六錢),生薑(五錢)
上作一服,用水二盅,煎至一盅,分二服,不拘時服。
白話文:
取半夏六錢、生薑五錢,加水兩盅,煮成一盅,分兩次服用,不限時間。
丁香柿蒂散,治吐利及病後胃中虛寒,咳逆至七、八聲相連,收氣不回者難治。
白話文:
丁香柿蒂散,用於治療因外邪入侵導致的嘔吐、腹瀉,以及病後引起的胃中寒氣過多、咳嗽反胃不止,咳嗽次數多達七、八次連續不斷,收斂陽氣難以回補的症狀。
丁香,柿蒂,人參,茯苓,橘皮,良薑(炒),半夏(湯泡七次,以上各一兩),生薑(一兩半),甘草(炙,七錢半)
白話文:
丁香、柿蒂、人參、茯苓、橘皮、生薑(炒)、半夏(用熱水浸泡七次,以上各一兩),生薑(一兩半),甘草(炙,七錢半)
上為末,每服三錢,水一盅,煎至六分,乘熱頓服。
橘皮乾薑湯,專治胃虛寒噦。
白話文:
將藥材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三錢,用一杯水煎煮至剩下六分之四,趁熱一次喝完。
橘皮乾薑湯,專門治療胃虛寒引起的噦氣。
人參(一錢),通草,桂心,橘皮,乾薑,甘草(炙,各二錢)
上㕮咀,作一服,用水二盅,煎至八分,食遠溫服。
白話文:
人參(5克),通草,桂心,橘皮,生薑,甘草(炒製,各10克)
羌活附子散,治傷寒後胃虛寒,及吐利後胃咳逆。
白話文:
羌活附子散:用於治療傷寒後胃部虛寒,以及嘔吐腹瀉後胃中氣逆發作。
附子(炮,去皮臍),羌活(去蘆),茴香(炒,各半兩),木香(不見火),丁香,乾薑(炮,各一兩)
白話文:
附子(乾製後去除中心的胚芽),羌活(去除蘆根),茴香(炒製,各半兩),木香(不過火),丁香,乾薑(乾製,各一兩)
上為末,每服二錢,水一盅,鹽一捻,煎十數沸,不拘時熱服。
柿蒂湯,治胃膈痞滿,咳逆。
柿蒂(五錢),丁香(三錢)
上作一服,水二盅,生薑五片,煎至八分,食遠熱服。
白話文:
柿蒂湯用來治療胃部堵塞、腹脹、咳嗽逆氣。將五錢柿蒂和三錢丁香一起放入水中,加五片生薑,煎煮至八分,飯後趁熱服用。
桂苓白朮丸,治咳逆,止咳嗽,散痞滿壅塞,開堅結痛悶,進飲食,調和五臟。
白話文:
桂苓白朮丸,可用於治療咳嗽逆上、止咳化痰、消散腹部痞滿壅塞、緩解堅硬結塊疼痛、促進食慾、調理五臟功能。
辣桂,乾生薑(各二錢半),半夏(湯泡七次),茯苓(去皮,各一兩),白朮,陳皮(去白),澤瀉(以上各五錢)
白話文:
桂皮(2.5錢),生薑(2.5錢),半夏(加水煮沸泡七次),茯苓(去皮,1兩),白朮(5錢),陳皮(去白色,5錢),澤瀉(5錢)
上為細末,麵糊和丸如小豆大,每服二、三十丸,生薑湯下,日三服。病在上食後服,病在下食前服,病在中不拘時服,一方用黃柏、黃連各半兩,水丸服,效。
白話文:
藥材研磨成細粉,用麵糊和成像綠豆般大小的丸子。每次服用二、三十丸,用生薑湯送服,一天服用三次。
如果疾病在上焦(心肺部位),飯後服用;如果疾病在下焦(肝腎部位),飯前服用;如果疾病在中焦(脾胃部位),不拘時服用。
另一種方法:使用黃柏、黃連各半兩,研磨成粉,用水丸服,也有效。
蓽澄茄散,治噫氣咳逆,亦治傷寒咳逆,日夜不定。
蓽澄茄,良薑(各二兩)
上為末,每服二錢,水一盞,煎六分,沸投醋半盞,取出呷之。
白話文:
蓽澄茄散,用於治療打嗝和咳嗽,也能治療感冒引起的咳嗽,不分日夜。
蓽澄茄和良薑(各取兩兩)
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兩錢,用水一杯煎煮至六分滿,煮沸後加入半杯醋,然後取出慢慢飲用。
灸咳逆法,其法於患人乳下一指許,正與乳相值骨間陷處。如婦人即屈乳頭下,乳頭齊處是穴。灸之:艾炷如豆大,灸三壯,男左女右,只灸一處,火到肌即瘥,如不瘥者難治。其穴當取乳下動脈處。
白話文:
灸治咳嗽氣逆的方法:
這個方法是在病人的乳房下方的凹陷處,正對著乳房的骨頭之間。如果是女性,則可以在屈曲乳頭下方的凹陷處,也就是乳頭齊平的位置找到這個穴位。
灸法:
使用豆粒大小的艾炷,灸三壯。男性灸左側,女性灸右側,只灸一處穴位。灸到皮膚發紅即可見效。如果灸後仍未痊癒,則表示難以治癒。這個穴位應取在乳房下方的動脈處。
小柴胡湯,治傷寒熱證,咳逆嘔噦。
方見傷寒門,加柿蒂煎服。
治寒氣攻胃咳噫
草豆蔻(去皮),益智(去皮,各一兩),乾柿蒂(二兩)
上㕮咀,每服三錢,用水一盅,生薑三片,煎至五分,去柤,不拘時熱服。
硫磺嗅法,治咳逆服藥無效者。
硫磺,乳香
上各一錢半為末,用酒一盞,煎至七分,急令患人嗅其熱氣即止。
白話文:
小柴胡湯,治療傷寒引起的發熱症狀、咳嗽、呃逆和嘔吐。方劑見於傷寒門,可以加入柿蒂煎服。
此外,用草豆蔻、益智、乾柿蒂治療寒氣侵襲胃部引起的咳嗽和呃逆。將藥材研磨成粉,每次服用三錢,加水一盅和三片生薑煎煮至五分,去渣,不分時辰服用。
硫磺用於治療服用藥物後仍然咳嗽呃逆的患者,將硫磺和乳香研磨成粉,用酒煎煮至七分,讓患者吸入熱氣即可。
2. 頭痛門
夫頭者,諸陽之會,其圓象天,故居人身之上。若頭痛不止,乃三陽受病也。《難經》云:手三陽之脈,受風寒,伏留而不去,名厥頭痛。如痛引腦巔,陷至泥丸宮者,名真頭痛。其真頭痛者,旦發夕死,夕發旦死,不可治也。蓋頭居其上,當風寒之沖,一有間隙,則若頭、若腦、若耳、若鼻、風邪乘虛皆得而入之矣。體虛之人,或為風寒之氣所侵,邪正相搏,伏而不散,發為偏正頭疼,其脈多浮緊。
白話文:
頭部是所有陽經的彙集之處,它的形狀像天,因此位於人體的最上面。如果頭痛持續不癒,就是三條陽經患病了。《難經》中說:手三陽經脈被風寒侵襲,停留不散,稱為厥頭痛。如果疼痛延伸到後腦,深入到泥丸宮的,稱為真頭痛。這種真頭痛,早上發作晚上就會死,晚上發作早上就會死,不能治療。因為頭居於人體最上方,首當風寒之衝擊,一旦有空隙,風寒就會乘虛而入,侵襲頭部、腦部、耳朵、鼻子等。體質虛弱的人,或者被風寒之氣侵襲,正氣與邪氣相爭,不能散去,就會發作為偏頭痛,脈象大多浮緊。
又有胸膈停痰,厥而頭痛。蓋厥者,逆也,逆壅而衝於頭也。痰厥之脈,時伏時見。亦有腎虛而氣厥,並新沐之後,當風露臥,皆能令人頭痛。當究其所因,因風邪則驅散之,痰厥則溫利之,腎虛則補暖之。
白話文:
另外,還有胸中和橫膈膜有痰停滯,導致昏厥和頭痛。昏厥是因為氣血逆行,逆行壅塞而衝擊頭部。痰厥的症狀,時而隱伏時而出現。也有腎虛而導致氣血逆行昏厥的,還有洗完澡後,在風露中睡覺,也可能導致頭痛。治療時應找出原因,如果是風邪引起的,就用驅散風邪的方法治療;如果是痰厥引起的,就用溫化痰液的方法治療;如果是腎虛引起的,就用補腎溫暖的方法治療。
又有頭風之證與頭痛無異,但有新久去留之分耳。淺而近者,名頭痛,其痛卒然而至,易於解散速安也。深而遠者,名頭風,其痛作止不常,愈後觸感復發也。此頭痛、頭風深淺之不同也。其脈短澀者,難治;浮滑者,易治。若細分六經用藥之法,以明濕熱、寒濕之證,東垣論之詳矣,茲不復論。
芎術湯,治濕頭痛,眩暈,痛極。
白話文:
還有一種頭風的症狀和頭痛沒什麼不同,但兩者之間有個差異是病情的持續時間。較淺且靠近的稱為頭痛,其疼痛來得突然,容易解除,很快就會好;較深且較遠的稱為頭風,其疼痛發作不定時,治癒後受到刺激就會復發。這就是頭痛和頭風在深淺程度上的區別。脈象短而澀的,難以治療;脈象浮而滑的,容易治療。如果詳細區分六經的用藥方法,進一步辨別濕熱、寒濕的證狀,已經有東垣詳細論述過了,這裡就不再討論了。
川芎,附子(生,去皮臍),白朮(以上各三錢),桂心(去皮),甘草(各一錢)
白話文:
川芎、生附子(去皮、去臍)、白朮(以上三者各三錢)、桂心(去皮)、甘草(各一錢)
上作一服,用水二盅,生薑七片、棗二枚,煎至八分,食遠服。
天香散,治年久頭風不得愈者。
白話文:
上面的剂量制成一剂,用两杯水,加上七片生姜和两枚红枣,煎煮至剩下八分之一杯的量,在饭后一段时间服用。
天香散,用于治疗长期头痛不愈的情况。
天南星,半夏(湯泡),川烏(去皮),白芷(各一錢)
白話文:
天南星(1錢) 半夏(用熱水泡過,1錢) 川烏(去皮,1錢) 白芷(1錢)
上㕮咀,作一服,用水二盅,入生薑自然汁小半盞,煎至八分,食遠服。
芎辛導痰湯,治痰厥頭痛。
白話文:
將藥材切碎,作為一劑,用兩杯水,加入半小杯生薑汁,煎煮至剩下八分之一,飯後服用。
芎辛導痰湯,用於治療因痰引起的頭痛。
川芎,細辛,南星,陳皮(去白),茯苓(以上各一錢半),半夏(湯泡七次,二錢),枳實(麩炒),甘草(各一錢)
白話文:
川芎、細辛、南星、陳皮(去掉白色內皮)、茯苓(以上各 1.5 錢),半夏(用熱水浸泡 7 次,2 錢),枳實(用麩皮炒過)、甘草(各 1 錢)
上㕮咀,作一服,用水二盅,生薑七片,煎至八分,食後服。
小芎辛湯,治風寒在腦,頭痛眩暈,嘔吐不止。
川芎(三錢),細辛(洗去土),白朮,甘草(炙,各二錢)
上作一服,用水二盅,生薑五片、芽茶一撮,煎至一盅,去柤,食後服。
白話文:
將川芎、細辛、白朮、甘草等藥材,按照比例混合,用水煎煮,加入生薑和茶葉,服用後可以治療風寒入侵腦部導致的頭痛、頭暈、嘔吐等症狀。
川芎散,治風盛煩壅,鼻塞清涕,熱氣上攻,眼目多淚、生眵及偏正頭痛。
白話文:
川芎散,用於治療風熱壅盛,導致頭部脹痛、鼻塞流清涕、熱氣上沖,以及眼睛多淚、生翳和頭痛(偏頭疼或正頭疼)。
川芎,柴胡(各二錢),細辛,半夏曲,人參,前胡,防風,甘菊花,甘草(炙,以上各一錢),薄荷(半錢)
白話文:
川芎,柴胡(各 12 克),細辛,半夏曲,人參,前胡,防風,甘菊花,甘草(炙,以上各 6 克),薄荷(3 克)
上作一服,用水二盅,生薑三片,煎至一盅,食後服。
菊花散,治風熱上攻,頭痛不止。
白話文:
上方作為一劑,使用兩杯水,加入三片生薑,煎煮至剩一杯水量,飯後服用。
菊花散,用於治療風熱上攻引起的頭痛不停。
甘菊花(去梗),旋覆花(去梗),防風(去蘆),枳殼(麩炒),羌活(去蘆),蔓荊子,石膏,甘草(炙,以上各一錢半)
白話文:
菊花(去除花梗),旋覆花(去除花梗),防風(去除蘆葦),陳皮(用麩皮炒過),羌活(去除蘆葦),蔓荊子,石膏,甘草(炙烤,以上各取 1.5 錢)
上作一服,用水二盅,生薑五片,煎至一盅,不拘時服。
川芎羌活散,專治頭風、頭痛。
白話文:
上面的藥方做成一副,用兩碗水和五片生薑來煎,煎至剩下一碗時,不受時間限制地服用。
川芎羌活散專門治療頭風和頭痛。
川芎,細辛,蔓荊子,藁本(以上各二錢),羌活,防風(各一錢半),白芷(半錢)
上㕮咀,作一服,水二盅,煎至八分,食後臨臥熱服。
落盞湯,治偏正頭疼、頭風。
白話文:
川芎、細辛、蔓荊子、藁本:各 2 錢 羌活、防風:各 1.5 錢 白芷:0.5 錢
麻黃(二錢),人參(一錢半),陳皮(去白,二錢),甘草(炙,二錢),御米殼(去膈穰頂蒂,蜜炒,一錢半)
白話文:
麻黃(8 公克),人參(6 公克),橘皮(去掉白色部分,8 公克),甘草(經過烤製,8 公克),米糠(去掉外殼和蒂頭,用蜂蜜炒過,6 公克)
上㕮咀,用水二盅,生薑七片,煎至八分,食後溫服。
川芎茶調散,治諸風上攻,頭昏重,偏正頭疼,鼻塞聲重。
白話文:
將藥材切碎,用兩杯水和七片生薑一起煎煮,煎至剩下八分水量時,飯後趁溫熱服用。
川芎茶調散,用於治療各種風邪上攻引起的頭部昏沉沉重、偏頭痛或正頭痛、鼻塞且聲音渾重的症狀。
川芎,荊芥(各四兩),細辛(去葉,土),白芷,甘草,羌活(各一兩),防風(一兩半),薄荷(不見火,八兩)
白話文:
川芎、荊芥(各 160 克),細辛(去葉,用土培植),白芷、甘草、羌活(各 40 克),防風(60 克),薄荷(未經火烤,320 克)
上為細末,每服二錢,食後茶清調服。
如聖餅子,治風寒伏留陽經,氣厥痰飲,一切頭痛。
白話文:
上面的藥物研磨成細粉,每次服用二錢,飯後用茶水調服。
如聖餅子,用於治療風寒停留在陽經所引起的氣厥、痰飲以及各種頭痛。
防風(去蘆),半夏(生用),天麻(以上各半兩),南星(湯泡),川烏(炮,去皮臍),乾薑(炮,以上各一兩),川芎,甘草(炙,各一兩)
白話文:
防風(去除蘆頭),生半夏,天麻(以上各半兩),南星(以湯泡軟),炮川烏(去除皮臍),炮乾薑(以上各一兩),川芎,炙甘草(各一兩)
上為細末,用姜糊和丸如雞頭實大,捻作餅子,每服三五餅,食後用荊芥湯,或茶、酒細嚼送下。一方加細辛。
白話文:
將細末的藥材用薑糊和成如雞頭般的丸子,再搓成餅狀。每次服用三到五個餅,服用後喝點荊芥湯、茶或酒,細嚼後吞下。另一種配法則加了細辛。
都梁丸,治風,項背拘急,頭目昏眩,以及腦痛;婦人產前、產後傷風頭痛,並皆治之。
白話文:
都梁丸,用於治療風寒引起的頸部和背部肌肉緊繃、頭暈目眩以及頭痛。對於孕婦在產前和產後因受風寒造成的頭痛,也可以使用都梁丸來治療。
香白芷(擇白色大塊者,用湯淨洗四,五次,曬乾)
上為細末,煉蜜和丸如彈子大,每服一丸,食後荊芥湯點茶細嚼下。
定風餅子,治偏正頭風,腦頂疼痛不可忍者。
白話文:
選擇白色的大型白芷,用清水洗淨四五次後晒乾。
將其研磨成細粉,用煉製的蜂蜜調和成丸,大小如彈珠,每次服用一丸,飯後用荆芥湯泡茶細細嚼服。
定風餅子,用於治療偏頭痛和正頭痛,特別是頭頂部的劇烈疼痛難忍的情況。
草烏(炮,半兩),白芷(一兩),川芎(二兩),防風(去蘆),天麻,甘草,薄荷(各一兩),川烏(炮,去皮臍,五錢),細辛(五錢),石膏(水飛,一兩,一方無川烏、石膏)
白話文:
草烏(炮製過,半兩),白芷(一兩),川芎(二兩),防風(去掉蘆頭),天麻,甘草,薄荷(各一兩),川烏(炮製過,去掉皮和肚臍,五錢),細辛(五錢),石膏(用水飛過,一兩,另一種藥方中不含川烏和石膏)
上為細末,姜糊和丸如龍眼大,捻作餅子,食後細嚼,茶清送下。忌熱物一時。
川芎散,治頭風,偏正頭痛。
白話文:
將藥材磨成細粉,用薑汁調和成龍眼大小的丸子,再捏成餅狀,飯後細嚼,用淡茶水送服。服藥期間避免食用熱性食物。
川芎散,用於治療頭風,以及偏頭痛和正頭痛。
羌活,細辛,川芎,香附(炒去毛),槐花,甘草(炙),石膏(各五錢),荊芥穗,薄荷,菊花,茵陳,防風(去蘆,各一兩)
白話文:
羌活、細辛、川芎、香附(炒後去除細毛)、槐花、甘草(炙烤過)、石膏(各 5 錢)
荊芥穗、薄荷、菊花、茵陳、防風(去除蘆葦,各 1 兩)
上為細末,每服二錢,食後茶清調下。
抽刀一字散,治偏正頭痛、頭風。
白話文:
上面的藥物研磨成細粉,每次服用兩錢,飯後用茶水送服。
抽刀一字散,用於治療偏頭痛和頭風。
烏頭(生去皮,鹽水浸一宿,取出切作片,再以生薑汁浸一宿。炒乾。如用,只炮去皮尖),細辛,蟬蛻,川芎(一處炒,各半錢)
上為細末,每服一字,食後茶清調下。一方有雄黃半兩。
白話文:
烏頭(生用後去皮,用鹽水浸泡一晚上,取出切成片,再用生薑汁浸泡一晚上,然後炒乾。如果要使用,只炮製去皮蒂頭的部分),細辛,蟬蛻,川芎(四味藥材一起炒,每味各半錢)。
芎辛丸,治頭痛面赤,煩悶咽乾,上膈風痰,頭目昏暈,百節疼痛,項背拘急。
白話文:
芎辛丸,用於治療頭痛、臉紅、煩躁、口乾、胸悶氣喘、頭暈目眩、全身疼痛、脖子和背部僵硬。
川芎,防風,殭蠶,獨活(以上各一兩),桔梗(三兩),細辛,羌活,白附子,甘草(以上各半兩),天麻(四兩),薄荷,荊芥(各一兩半)
上為細末,煉蜜和丸如彈子大,每服一丸,食後茶、酒化下。
白話文:
川芎一兩 防風一兩 僵蠶一兩 獨活一兩 桔梗三兩 細辛半兩 羌活半兩 白附子半兩 甘草半兩 天麻四兩 薄荷一兩半 荊芥一兩半
川芎石膏湯,治風熱上攻,頭目昏眩、痛悶,風痰喘嗽,鼻塞,口瘡,煩渴淋閉,眼生翳膜。此藥清神利頭目。
白話文:
川芎石膏湯,用於治療因風熱上攻導致的頭暈目眩、頭痛胸悶、風痰喘咳、鼻塞、口瘡、煩渴小便不利、眼睛生翳膜。此藥具有清神益腦目,緩解頭目不適的作用。
川芎,山梔子,芍藥,荊芥,當歸,黃芩,大黃,菊花,人參,白朮(各半錢),石膏,防風(去蘆),薄荷,連翹(各二錢),桔梗,寒水石,甘草,滑石(各一錢),砂仁(二分半)
白話文:
川芎、山梔子、芍藥、荊芥、當歸、黃芩、大黃、菊花、人參、白朮(各 0.5 克) 石膏、防風(去除外殼)、薄荷、連翹(各 2 克) 桔梗、寒水石、甘草、滑石(各 1 克) 砂仁(0.25 克)
上㕮咀,分二服,每服用水一盅半,煎至八分,食後溫服。忌薑、蒜、熱物。
調中益氣湯,治氣血俱虛頭痛,其效如神。
方見脾胃門內,少加川芎、蔓荊子、細辛。
止痛太陽丹
天南星,川芎(各等分)
上為細末,用連須蔥白同搗爛作餅,貼於太陽痛處。
治頭痛方
上用水調草決明子末,貼兩太陽穴,效。
白話文:
將藥材磨成粉,分成兩份,每份用一碗半水煎煮,煎至八分滿,飯後溫熱服用。忌食生薑、大蒜和熱性食物。
調中益氣湯可治療氣血兩虛引起的頭痛,效果神奇。方劑出自脾胃門內,可在原方基礎上少加川芎、蔓荊子、細辛。
止痛太陽丹由天南星和川芎等量組成,將藥材研磨成細粉,再加入蔥白一起搗爛成餅狀,貼在太陽穴疼痛處。
另一種治療頭痛的方劑是用決明子末混合水,貼在兩側太陽穴,也有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