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病回春》~ 卷之三 (9)
卷之三 (9)
1. 青筋
夫青筋之症,原氣逆而血不行,並惡血上攻於心也。多由一切怒氣相沖,或憂鬱氣結不散,或惱怒復傷生冷,或房勞後受寒濕,以致精神恍惚、心慌氣喘、噎塞上壅、嘔噦噁心、頭目昏眩、胸膈痞滿、心腹刺痛、脅肋腰背痛、頭痛腦疼、口苦舌乾、面青唇黑、四肢沉困、百節痠痛,或憎寒壯熱、遍身麻痹不仁、手足厥冷顫掉、默默不語、不思飲食等症,皆惡血攻心而致之也。自古以來,無人論此,但有患此疾者,無方可治。
唯以砭針於兩手曲池青筋上刺之,出瘀血不勝其數。而疾有即愈者,有不愈者,而變為大患者,常慣病此者,或有一月一次,或二三次者,屢患屢刺,莫之能愈。愚唯慮人之生命以氣血為主,故丹溪曰:氣血和,一疾不生;虧則百病生焉。況此病先傷於風而後復損其血,不致於夭枉者蓋亦鮮矣。
雖然未有退血之法,又不得不刺,不刺則惡血攻心,須臾不救。余制一方,屢獲效驗,名曰白虎丸。白虎者,西方肺金之謂也;青筋者,東方肝木之謂也。以白虎而治青筋,是金能剋木故耳,何病之不愈哉?此方之妙,不唯代刺青筋之苦,愈青筋之病,而亦免後日之患。其惠也不亦大乎?此方兼治男子久患痢疾便血,婦人崩漏帶下,並一切打撲內損,血不能散,心腹痛欲死者服之,其效不啻桴鼓之影響也。按此青筋之症,北人多患之,南人有此即痧症也。
白虎丸,白虎仙丹、古石灰,穀神子制,救人災,桕中為末,水飛過手上成丸,日曬,來引宜燒酒一二盞。每服須吞五十枚,保全男婦青筋症,廣積陰功遍九垓。
千年石灰(不拘多少,刮去雜色、泥土,為末,水飛過。)
上曬乾量可,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看輕重加減,燒酒送下。此藥能順氣散血、化痰消滯,治青筋初覺,頭疼噁心、或腹痛、或腰疼、或遍身作痛、不思飲食。即進一服,當時血散。若過三五日,青筋已老者,多服取效。又治心腹痛及婦人崩漏帶下,或因氣惱致病,或久患赤白痢疾,或打撲內傷血不能散,服之大效。
斷痧散,治青筋。
甘草,乾薑,川烏(炮),枯礬,炒鹽(各等分)
上為末,每服二錢,白水送下。
灸斷青筋法:,於打青筋出血眼上用新黑驢糞些須塗破眼上,艾灸一壯,永不再發。
治男婦慣打青筋(王春元傳)
五靈脂,蒲黃(各一錢半)
上為細末,黃酒調下,永不再犯。
白話文:
青筋
青筋的病症,是因為元氣逆亂,血液運行不暢,加上瘀血上犯於心臟所致。大多是因為突然的怒氣衝擊,或憂鬱之氣鬱結不散,或惱怒後又受寒涼侵襲,或房事勞累後受寒濕侵體,導致精神恍惚、心慌氣喘、胸中氣體阻塞、嘔吐噁心、頭暈目眩、胸膈痞悶、心腹刺痛、脅肋腰背疼痛、頭痛、口苦舌燥、面色青灰嘴唇發黑、四肢沉重困倦、全身肌肉酸痛,或畏寒發熱、全身麻木無知覺、手腳冰冷顫抖、沉默寡言、不想吃東西等症狀,都是瘀血攻心造成的。自古以來,沒有人專門論述這種病,患有此病的人,也沒有有效的治療方法。
只有用砭針刺破雙手曲池穴的青筋,放出瘀血,數量之多令人難以想像。有些病人立刻痊癒,有些則沒有痊癒,甚至病情加重;而經常患此病的人,可能每月發作一次,或二三次,反覆發作,反覆針刺,卻始終無法痊癒。我擔心的是,人的生命以氣血為本,正如丹溪翁所說:「氣血調和,百病不生;氣血虧損,百病叢生。」況且這種病症首先受風邪侵襲,然後又損傷血液,能不致於夭亡的,實在很少。
雖然沒有其他方法可以排出瘀血,但不得不針刺,不刺的話瘀血攻心,很快就會危及生命。我研製了一種方劑,多次驗證有效,命名為白虎丸。白虎,指的是西方肺金;青筋,指的是東方肝木。用白虎來治療青筋,是因為金能克木的道理,所以才能治愈此病。此方的妙處,不僅能代替針刺青筋的痛苦,治愈青筋的病症,而且還能避免日後再次發作。它的益處,不是很巨大嗎?此方還能治療男子久患痢疾便血,婦女崩漏帶下,以及一切跌打損傷,瘀血不散,心腹疼痛欲死者,服用此方,療效如同桴鼓之聲,迅速奏效。按,這種青筋症,北方人多患之,南方人患此則稱之為痧症。
白虎丸:白虎仙丹、古石灰、穀神子,製成救人於水火的藥丸,研磨成粉,用水飛過,然後在手上搓成丸藥,曬乾,服用時用燒酒一到二杯送服。每次服用五十丸,保證男女青筋症患者痊癒,廣積陰德遍及九垓。
千年石灰(不拘多少,刮去雜色泥土,研磨成粉,用水飛過。)曬乾後,製成梧桐子大小的丸藥。每次服用五十丸,根據病情輕重加減劑量,用燒酒送服。此藥能疏通氣血,散瘀化痰,消食除滯,治療青筋初期症狀,例如頭痛、噁心、腹痛、腰痛或全身疼痛、不思飲食等。服用一劑,就能立即散瘀。如果過了三五天,青筋已經變老,則需多服用才能見效。也能治療心腹疼痛及婦女崩漏帶下,或因氣惱致病,或久患赤白痢疾,或跌打內傷瘀血不散,服用此方療效顯著。
斷痧散:治療青筋。
甘草、乾薑、川烏(炮製)、枯礬、炒鹽(各等分)
研磨成粉,每次服用二錢,用白開水送服。
灸斷青筋法:在青筋出血處,用少許新鮮的黑驢糞塗在出血點上,用艾灸灸一壯,以後就不會再發作。
治療男女慣發青筋(王春元傳)
五靈脂、蒲黃(各一錢半)
研磨成細粉,用黃酒調服,以後就不會再犯。
2. 痞滿
脈:痞滿滑大,痰火作孽;弦伏中虛,微澀衰劣。
夫痞滿者,非痞塊之痞也,乃胸腹飽悶而不舒暢也。有氣虛中滿,有血虛中滿,有食積中滿,有脾泄中滿,有痰膈中滿,皆是七情內傷、六淫外侵,或醉飽飢餓失節、房勞過度,則脾土虛而受傷,轉輸之官失職,胃雖受谷,不能運化,故陽自升而陰自降而成天地不交之痞不通泰也。
蓋陰伏陽蓄,治用香砂養胃湯、加減枳殼丸,調養脾胃,使心肺之陽下降,肝腎之陰上升而成天地交泰,是無病也。
痞者,心下痞滿而不能食也。(仲景云:滿而不痛為痞,滿而痛為結)
養胃湯,治胸腹痞滿。
香附,砂仁,木香,枳實(麩炒。各七分),白朮(去蘆),茯苓(去皮),半夏(薑汁炒),陳皮(各一錢),白豆蔻(去殼,七分),藿香,厚朴(薑汁炒。各七分),甘草(炙,二分。)
上銼一劑,生薑三片、棗一枚,水煎,食後服。瘦人心下痞悶,加炒黃連,去半夏;血虛中滿,加當歸、白芍,去半夏;食積中滿加炒神麯、山楂、麥芽,去白朮、半夏;肥人心下痞悶加蒼朮;氣虛中滿加人參,去半夏;痰膈中滿加栝蔞仁、貝母、桔梗、竹瀝、薑汁少許,去白朮、半夏;脾泄中滿加炒蒼朮、炒白芍、去半夏。
內傷元氣而痞滿者,宜大補氣也。加減補中益氣湯,治內傷心下痞滿。(方見內傷。)脈緩有痰而痞加半夏、黃連,脈弦、四肢滿悶、便難而心下痞加黃連、甘草、柴胡;大便閉燥加黃連、桃仁,少加大黃、當歸身;心下痞飽悶加白芍、黃連;心下痞腹脹加白芍、砂仁、五味子,如天寒少加乾薑、官桂;心下痞或中寒者加附子、黃連;心下痞嘔逆者加陳皮、生薑、黃連,冬月加黃連,少加丁香、藿香;能食而心下痞加枳實三錢、黃連五分,如不能食心下痞者勿加之,只依本方;食以後心下痞者,則服橘皮枳實丸。
大消痞丸,治一切心下痞及年久不愈者。
黃連(去蘆須,土炒),黃芩(去朽,土炒。各六錢),枳實(麩炒,五錢),半夏(泡),陳皮,厚朴(薑汁炒。各四錢),白朮(去蘆),薑黃(各一兩),豬苓,澤瀉,砂仁(各三錢),乾生薑(二錢),人參(四錢),神麯(炒),甘草(炙。各二錢)
上為末蒸餅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至百丸,空心白湯送下。
解鬱和中湯,治胸膈痞滿,內熱夜不安臥,臥則愈悶。
陳皮(去白,一錢二分),赤茯苓(一錢),半夏(八分),青皮(去瓤,醋炒,五分),香附米(童便炒,一錢),枳殼(麩炒,一錢),梔子(一錢),黃連(薑汁炒,七分),神麯(炒,七分),厚朴(姜炒,七分),前胡(八分),蘇子(研碎,七分),生甘草(四分)
上銼一劑,姜五片,水煎熱服。
白話文:
痞滿
脈象顯示痞滿、滑數有力,是痰火內擾;脈象弦細而弱,隱伏於深沉處,略微澀滯衰弱。
所謂的痞滿,並不是指腫塊的痞塊,而是指胸腹部飽脹悶塞,感覺不舒暢的狀態。 這包括氣虛導致的胸腹脹滿、血虛導致的胸腹脹滿、飲食積滯導致的胸腹脹滿、脾胃虛弱導致的胸腹脹滿、痰濁阻滯導致的胸腹脹滿等等。這些都是因為七情內傷、外感六淫,或者飲酒過度、暴飲暴食、飢餓、房事過度等原因,導致脾土虛弱受損,運化功能失常,胃雖然接受了食物,卻無法正常運化,所以陽氣不能上升,陰氣不能下降,造成天地之氣不相交,導致氣機阻滯不通。
治療的方法是讓陰氣潛伏、陽氣蓄積,可以使用香砂養胃湯加減枳殼丸等藥方,調理脾胃,使心肺之陽下降,肝腎之陰上升,達到陰陽調和的狀態,就能恢復健康。
痞,是指心下痞滿,不能進食。(仲景說:脹滿而不痛是痞,脹滿而痛是結)
香砂養胃湯,用於治療胸腹痞滿。
藥方組成:香附、砂仁、木香、枳實(麩炒)、白朮(去蘆)、茯苓(去皮)、半夏(薑汁炒)、陳皮、白豆蔻(去殼)、藿香、厚朴(薑汁炒)、炙甘草。
用法:上藥共研為粗末,一劑量,加生薑三片、大棗一枚,水煎服,飯後服用。體瘦的人心下痞悶,可加炒黃連,去半夏;血虛的胸腹脹滿,加當歸、白芍,去半夏;食積的胸腹脹滿,加炒神麴、山楂、麥芽,去白朮、半夏;肥胖的人心下痞悶,加蒼朮;氣虛的胸腹脹滿,加人參,去半夏;痰濁阻滯的胸腹脹滿,加栝蔞仁、貝母、桔梗、竹瀝、少許薑汁,去白朮、半夏;脾虛泄瀉導致的胸腹脹滿,加炒蒼朮、炒白芍,去半夏。
內傷元氣導致痞滿者,宜大補元氣。可以用加減補中益氣湯治療內傷導致的心下痞滿。(方劑詳見內傷篇)脈象緩弱,伴有痰濁而痞滿者,加半夏、黃連;脈象弦緊,四肢沉重脹滿,大便困難,且心下痞滿者,加黃連、甘草、柴胡;大便秘結者,加黃連、桃仁,少加些大黃、當歸尾;心下痞滿,飽脹感明顯者,加白芍、黃連;心下痞滿,腹部脹滿者,加白芍、砂仁、五味子;如果天冷,可以少加乾薑、桂枝;心下痞滿,且伴有畏寒者,加附子、黃連;心下痞滿,伴有嘔逆者,加陳皮、生薑、黃連,冬天可多加黃連,少加丁香、藿香;能進食但心下痞滿者,加枳實三錢、黃連五分,如果不能進食則不要加,只用原方;飯後心下痞滿者,服用橘皮枳實丸。
大消痞丸,用於治療一切心下痞滿以及久治不愈者。
藥方組成:黃連(去蘆須,土炒)、黃芩(去朽,土炒)、枳實(麩炒)、半夏(泡)、陳皮、厚朴(薑汁炒)、白朮(去蘆)、薑黃、豬苓、澤瀉、砂仁、乾薑、人參、神麴(炒)、炙甘草。
用法:將以上藥物研磨成粉末,用蒸餅做成梧桐子大小的丸藥。每次服用五十到一百丸,空腹用白開水送服。
解鬱和中湯,用於治療胸膈痞滿,內熱,夜間睡不安穩,臥床時悶脹感加重。
藥方組成:陳皮(去白)、赤茯苓、半夏、青皮(去瓤,醋炒)、香附米(童便炒)、枳殼(麩炒)、梔子、黃連(薑汁炒)、神麴(炒)、厚朴(薑汁炒)、前胡、蘇子(研碎)、生甘草。
用法:將以上藥物共研為粗末,一劑量,加薑五片,水煎服,熱服。